专业吃瓜:艾格女装成衣线的溃败

点 蓝字 关注,并 星标 ,不错过每期精华推送

前些天,曾经跟欧时力、太平鸟等一众时尚女装品牌,垄断年轻女性市场的Etam艾格在华女装成衣线,悄悄地宣布退出中国了。
媒体报道视频:
其实早在2018年5月18日,法国时装品牌Etam(中文名称为艾格)宣布将其中国市场的成衣业务,包括Etam Weekend、ES和E & JOY这几个品牌,一起出售给香港一家投资机构。而它自身,只保留内衣业务。
一周前(2020年11月),艾格官方公众号发表声明,向“不专业”的吃瓜群众,又强调了一次,出问题的是早已售出的女装成衣线,其内衣线一切安好,请大家放心服用:
艾格官方公众号一周前发表的声明
因为工作缘故,过去我和艾格中国女装业务有过一点工作上的交集,这里我斗胆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其他可靠信息,整理给大家。
作为一名合格的吃瓜群众,我们还是应该从这些现象中有所获得,带着大家把瓜吃好,至少吃瓜也要吃的专业点。
1.  艾格中国市场的成衣业务,早在两年前,已由法国Etam集团售出,包括Etam Weekend、ES和E & JOY这几个品牌。这个交易由东莞当地一个企业家牵线,全面接手Etam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企业为乔帛国际时尚集团,创始人兼CEO为周姓老总。
而它自身,只保留内衣业务。
2. 不过,Etam内衣在中国仍没有开设实体店。2020年9月3日,Etam在官网微信公众号表示,实体店仍在筹备中,消费者目前可在品牌天猫旗舰店和微信小程序商城购买商品。
3. 还有,周总早就于2018年9月分别退出英模特制衣和艾格服饰法定代表人,于2018年11月分别退出董事备案。不再负责艾格的中国成衣业务。
4.  Etam败走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个是其早年授权品牌、代理制作的生产模式存在漏洞,导致后来产生利益纠纷。公司在华扩张的主要方式为加盟,飞速增长的门店一度被视为增收利器,但过度扩张也带来了隐患。
另一个则是其变化速度跟不上整体行业趋势,在太平鸟、地素、摩安珂、江南布衣等国牌不断发力的同时,Etam仍旧在原地踏步。尤其是在快时尚品牌入华后。
5.  以上两个原因虽然重要,但其衰败的转折,起源于2007年的一次变故,是一次“非正常的人事变动”。至今媒体上也查不到任何有关这次事件的报道,可能因为“被公关了”。
6.  用内部人士的话来说,“涉及股权和管理权的变动,管理层出现一些纠纷,有公仇私怨,还牵扯一些其他公司,非常复杂。”
7.  对艾格中国来说,其灵魂人物非法籍华人刘总莫属。从1995年在中国上海开出第一家店铺,到2008年离职,在很多公司人员看来,刘总对艾格在中国曾经的辉煌功不可没。
8.  艾格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整个中国的服装零售行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当时有类似淑女屋的品牌,但没有一个绝对火的服装品牌。
9.  艾格最红火的时候是1999年至2007年,当时中国区的业绩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而法国的盈利能力并不是很强,中国市场的发展弥补了欧洲的业绩。
10.  2002年之后,快时尚品牌们陆续进入中国,Etam的这套经营模式已经开始受到冲击。
11.  从2004年至2007年,艾格中国其实已经做了些变动,在应对快时尚方面“布了一些局”,具体到“内部供应链、产品以及整体的快速反应机制。”
然而,2007年的高层变动使得之前做的一些准备工作都被推翻了,并没有很好地延续下去。
12. 艾格旗下E&Joy品牌的尝试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如果整个公司运营的决策大方向有问题的话,局部的表现不会对整个公司目前的状况有太大的帮助。
13. 现在企业都用关店、改变产品结构等方式来进行重组或自救,但并不是每个这么做的企业都能奏效。国内市场大趋势不太好,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企业都不会有太大的机会。
14. 为什么艾格集团关闭女装业务,只保留内衣?因为女装市场一片红海市场,厮杀严重,同质化产品太多,溢价空间越来越小。
15. 其实服装同质化的问题,既有公司的原因,普通消费者也有责任。服装行业安于现状的公司实在太多,抄抄款、改改款,消费者也能认账,一季产品就出来了,谁还会去用心做产品,吃力不讨好。
16. 行业竞争如此之大,这个行业要么变,要么死,活下来的才能在万亿级市场中分到一杯羹。

17.  2019年,艾格集团总部当机立断,表示未来5年时间,艾格必须全力转型,经营业务以轻资产,多元化为主体,用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经营理念打造一个全新的艾格HOME综合体。

以此为艾格1600万VIP提供全产业链的产品,建立新零售,新体验的闭环生态圈,赋能艾格品牌涅槃重生,寄希望继续领跑中国时尚服装界。

18.  ......目前看来,艾格最终还是死在了商业转型的中途,或者说起点。继续领跑中国时尚服装界,成了艾格永恒的梦。
19. 继拉夏贝尔、真维斯、达芙妮之后,又一个曾经的服装巨头悄无声息地倒下。
20. 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销售终端的扩张不是“唯钱是图”,而是“稳扎稳打”;

如果产品能跟上大的行业趋势,看的更高更远一点;

如果没有出现内部问题,没有出现较大的高层变动;

如果能正视国内服装同质化的问题,并拿出对策;

如果能多一些像旗下E&Joy品牌那样的尝试;

如果商业模式的转型能再提前十年,至少五年;

如果......

Etam会不会在国内市场走的更远、更扎实。
21.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来批评谁,也不是来揭露什么,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来帮你看懂:一个表象的发生,其背后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2. 作为时尚人,作为服装人,作为专业人,我们还是应该从这些现象中有所获得,即使吃瓜,也要吃的专业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