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成长有秘诀吗?
(这是F先生第 186 篇原创文章)
文章就从假期第一天的朋友圈开始吧:
关于设计师的成长,我写过很多文章,其中有这样两篇:
今天聊聊,这些成长方法背后,其实还有一个秘诀,直接决定了你的方法,是否能转化为效果。
那这个秘诀就是:量化。
01
儿时的我。
每次跑步结束之后,父亲会帮我压腿拉伸,每次我都会疼得龇牙裂嘴。
“有这么疼吗?”父亲问。
“当然疼啦,轻点轻点,你下手太狠了啊”
“如果让你从1到10给你的疼痛打分,10分是疼到崩溃,那你现在是几分?”
“7分吧。”
“哦,那还可以再压一压。”
“......”
时间一长,就总结出经验来了,如果我的疼痛是7分,父亲就会不顾我的疼痛,加大力度继续拉伸;如果我的痛感到了8分,他基本就会保持原本力度;如果到了9分,他就会停止。
通过这个打分,父亲就能大致知道我当下的疼痛程度,就能判断出用多大的力度,既保证我能充分拉伸,又避免受伤。
02
这种打分的沟通方式有一个名称,叫做“量化沟通”。
什么是量化沟通?我用一个场景来举例吧。
假设你在这家公司工作了3年,耳濡目染了总监的工作,自认为可以独立完成设计企划的制作了,但是,你必须向设计总监学习和请教,以便于自己更快速地成长。
有一天,你做好了一个设计企划案,这是你做的第一个方案,你虽然尽了全力,但心里还是没底。
于是,你把这个方案给设计总监看,希望他能够提提意见。
但是,通常情况下,总监会说:“总体上还行,不错,再接再厉。”
你听后心里一定不踏实。
你会暗自嘀咕:是真的不错吗,还是他怕打击我,不好意思说呢?
这个时候,你们的对话很难继续下去,你也问不出什么指导意见了。
这个时候呢,就可以采用刚所说的“量化沟通”了。
你可以这样问他:如果对这个企划特别满意是10分,您觉得我的这个现在是几分呢?
总监就会开口了:大概是7分。
你:那如果我想提高一分,您觉得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呢?
总监:还可以再强化我们公司的风格调性,我们的调性是复古浪漫,现在这个“浪漫”的味道还没出来。你可以在面料和款式细节上考虑具有浪漫味道的元素。
你:谢谢您!那如果我这个企划还要再加一分呢?
总监:再加一分呀,那就是9分了,这个很难达到。我觉得在色彩和图案上,还可以优化系列感和连贯性,有的波段和波段之间,还没有能够连贯起来,显得有些脱节,不过要做的完美的确很难。
你:好的,我马上就去改,太感谢您了!
看完这个例子,其实就明白了:
量化沟通其实明晰的是一个程度问题,把模糊的语言,用数字进行表述,便于双方的理解和沟通,更利于你自己的成长。
03
再举一个例子。
来自一位助理的亲身经历,我给了量化沟通的建议 。
她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去中大采购面辅料,在实际工作中学到了很多,画图基本也没有问题,设计和工作流程也了解不少。
问题来了,她说想从助理转设计师,就问设计总监,以她现在的能力,为什么还不能做设计师?
总监:因为你的能力还不能够胜任,需要提升的还有一些,再锻炼一段时间吧。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很迷茫,不知道怎样锻炼,怎样提升,怎样才能达到总监说的“能力能够胜任的水平”。
我给她支招:“用量化沟通法”。
你:总监,如果我能胜任设计师的合格线是10分,您给我打几分?
总监:你现在只能打7分。
你:
那如果我想提升还欠的这3分,您觉得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呢?
或者说,如果这3分是三个方面的能力,您觉得是哪三个方面呢?
(缩小回答的范围,让回答者能更容易的回答,也是一种智慧和策略)
总监:
我觉得,你还需要从对面料特性的了解,对应用色彩的敏感度,和对制作工艺的熟悉程度三个方面去提升。
你:
谢谢你的回答!那如果要您选择我最欠缺的那一分,您觉得最重要是哪一分呢?
(把问题按逻辑问下去,变问答题为选择题,继续降低回答的复杂性)
总监:
相对来说,我觉得对面料特性把握这一块,是你最欠缺、急待提升的。
你:
好的,太感谢您了!谢谢!
04
量化提问,解决的是语言的模糊,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用途非常广。因为我们日常中,采用模糊的表述实在是太多啦,比如:
我们要把工作做好。
---做到什么程度才叫把工作做好?
我们要专心地学习。
---专心到什么程度才叫做“专心”?
比如,设计师交代助理:这些面料一定要帮我配好。
---做到什么程度才叫帮你把面料配好?截止什么时间帮你配好?
比如,总监交代设计师:本季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做到什么程度才叫完成?做到什么质量才叫达到标准?
还有,我们经常说的“要做更好的自己”。这句话听起来很鸡血,实际上很缥缈,因为完全没有标准。
我们采用量化提问,就能把问题明晰很多:
“我给我自己现在的状态水平打70分,如果我要再提升10分,是什么情形,这10分,我该分别做什么?”
所以啊,我们可以每天问自己:
“如果我今天要提升1分,是什么情形,我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