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坊·美文」席腾华|年味

线

HAPPY NEW YEAR

q

年味

今天是2021年,牛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我在手机的微信里,看到了亲戚朋友送给我的祝福,并且有一位朋友在他的祝福词中说:“今天就是大年初一,我给你拜年了!祝你和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事事顺心!身体安康!合家欢乐!牛气冲天!
看了他的祝语,我对朋友的祝福心存感谢,并给了他最高的回复。可是,这个牛年的春节,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更别说牛气冲天了。
因为疫情,我的两个孙子远在重庆,就地过年,没有回家。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就地过年,也没有回家。
家里只有我和老伴,年夜饭吃在思念之中,因为三年了没有见过儿子、媳妇,还有我的两个宝贝孙子。
如今,我和老伴都已经年过七十,可想而知,我的思念之心怎能平静下来,年三十的除夕之夜,我和老伴的年夜饭吃的不畅快。为此,电视没有开机,中央台一年一度的春晚我和老伴都没有心思欣赏,也没有了守岁的念想,吃完饭就睡下了,因为心存思念之情,我和老伴一夜失眠。
我是一个年过七十的留守老农民,去年冬天,还出外打工给自己和老伴挣养老钱,加上新年的寂寞,亲爱的读者,你想作为中国的留守老农民,为了生活,活得多难呀?去年的腊月里两个女儿,因为都在忙自己的事业,虽然一个人给我打上了一千元的过年钱,并且给我和老伴都买下了新棉衣,让我和老伴过好年,吃好点。亲爱的读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新春佳节,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一家人团圆的大喜日子,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从浓浓的年味中,从最佳的传统文化中,一个一辈子农耕在田野里的老农民,佳节之际,我要的不是钱,而是一家人的团圆。你想一家六口,分别在四个地方过年,你想过我的思念之情吗?2020年和2021年的春节,有疫情,需要就地过年,我能理解。可是2019年,没有疫情,单位要值班,不能回家过年。亲爱的读者,你想过没有,一个年过七十的留守老人,他希望团圆的心情又是什么概念呢?年轻人进城了,他们为了给长辈养老,给儿女挣学费,买房子,娶儿媳妇,他们的难,有谁能替他分担呢?古老的山庄窝铺,留守的老人,宅在家里,一年四季365天,见不到儿女和他们的孙辈们。亲爱的读者,你知道他们的心情吗?就我一家今年的年味,你觉得有年味吗?有意思吗?
我也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在飞进,逼着传统的年,节节败退,我认为,它几乎是没有立足之地了。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一个“禁炮令”,把中国人民非常火爆的新年变成了哑巴;给长辈拜年这一传统民俗变成了团拜,现在又变成了网络拜年。可见年味寡淡,几年的光景,把一个延续几千年的年俗,让人提不起过年的兴致了。亲爱的读者,你觉得年味浓吗?
品味今年的年味,更加激发我怀念儿时家乡那浓浓的年味。
年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传统佳节,年味是内蕴外显的东西,它和酒味像似,因为,它不是从外边添加进去的,而是在酿造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这个酿造的过程,看起来简单,你要仔细地去思考,去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奥妙。
我记得,小时候,只要一走进腊月,特别是孩童时代的孩子们,只要见到娘开始为我们做新衣、新鞋,就知道就要过年了,成年人只要在街巷路口相遇,互相要问的第一句话是过年的事。杀不杀猪,宰不宰羊,买多少鞭炮,备几桌酒席,等等。孩子们也在玩耍的间隙,互相透露自家大人已经给自己许诺了什么,神秘又一本正经地掰着手指头盼过年,甚至展开想象的翅膀编织起过年的童话······这些举动,都是年讯的预报,这一切不是什么经验的考证,而是时间的积累。过了腊八节就渐渐地有了年的味道。
腊八节是年的序幕,过腊八节是要吃腊八粥的,东原人的腊八粥,所用的原料是非常讲究的。主料是小米,配大红枣、花生、芝麻、红小豆、杏仁、莲子、麦粒等。这些原料都是自家地里生产的。这些五谷杂粮,是勤劳的庄稼人,为了它的产出,不但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在收获的时候,又一次需要精心地挑捡,他们将最饱满、最鲜亮的单收、单打、单存放,等的就是腊八节能派上用场。做腊八粥的原料精良,又是木柴铁锅熬制,所以,做出来的腊八粥就分外香甜,蕴含着一种特殊的香味。
孩童时代,虽然吃用的粮食比较困难,可他们在熬腊八粥时,都要熬出一大锅,把它存放起来,要吃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
每一年的这一天,东原人的农家小院里,家家户户都散发着腊八粥的香味。由此可见,村里人在平时的每个季节,甚至每一天,都心里装着过年这件事,才使过年的年味悠远而绵长。
东原人经过几千年的生活积累和验证,农村人从腊八节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时间是半个月,可它是年味积存发酵的最佳时间表。
腊八节到小年的腊月二十三,时间是半个月,东原人用的不是倒计时,也没有具体的议事日程,可他们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却一刻也没有停止。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让我特别意识到的是过年的准备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铺开了;腊月二十三还是祭灶的日子,庄户人认死理,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精准时间表,他们知道灶神就是一家之主,他们还知道这一天的灶神是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他们希望的是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啊!所以,做为与黄土地打交道的庄稼人,对灶神是何等的崇拜和信仰啊!
过了二十三的小年,除夕前这几天,那天要做什么,都有议程,有民谣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要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这一连串的事情,就会把庄稼人过年的心潮一步一步地推向高峰,浓浓的年味,都会在东原人的每一家,每一户的小院里散发出来。
亲爱的读者,前面我也说过,送灶神的炮仗,把人们藏在心底的秘密揭开,大人在忙碌着过年的准备工作,小孩子会高兴地跳着说:“要过年了,马上就要穿上娘做的新棉衣了”!
二十四,房屋打扫干净了,随之而来的是钉年画,等到赶大集的那天,庄户人心中的憧憬和愿望一下子变成美妙的词句和崭新画面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何等的喜悦。那个年代,虽然经济贫乏,可是,三二十块钱,就能让庄稼人过个上好的好年啊!
接下来的时间是杀猪、宰羊、发面、蒸馒头、炸年糕、架起劈柴炖大肉……
他们做完这些忙碌之后,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整个村子就沸腾起来了。一直到大年三十这天,整个小山村才能稍微的安静下来。
大年三十,这一天,庄户人家一天的忙碌,就是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要一直吃到深夜。接下来的是熬夜守岁,他们围在炉火边,用庄户人家的话说,这不是清闲,聊天,而是在总结过去的一年,有哪些经验、教训。为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希望。这种思考与总结,自然就会引出辞旧迎新的鲜明主题。
那个年代,过年的顶峰是大年初一。初一的开端是凌晨那淹没在村庄与广袤的田野里传来的鞭炮声,这时候,整个东原就像一锅烧沸的滚油,突然放进去一根油条似地,顷刻间浓浓的年味便充满了整个东原。听着稀稀拉拉的鞭炮声隐隐传来,到鞭炮的声浪越卷越近,再到整个东原的每一个院落里,响成一片,远处与近处的鞭炮声浪相互撞击反射时,那一股一股的冲天巨浪,才能把喜悦中的大人、小孩推上高潮。孩童时代的我,看着人群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希望这声浪无限扩张,他们在用这新年的喜悦装饰着小山村的角角落落,冲刷着广袤的田野时,那一张张喜悦的笑脸,至今我都认为那才是真正的年味。
待迎春喜悦的鞭炮声渐渐远去,东原这块热土在狂热中恢复了原有的宁静,太阳好似一枚睡醒的火球跃出地平线时,吃过第一锅饺子庄稼人,也精神饱满地走出家门,在小山村的土路上连接成拜年的队伍。辈分和年纪最高的老年人留在家里,年轻人和儿童走出家门,去给长辈拜年、磕头。一路上人们欢颜笑语,可以说,正月初一这天,整个小山村就是一个家,村里所有的人就是一个家,相互之间都心照不宣,没有任何的提防和戒备。那时候,我虽然是个孩子,可我心里清楚,新的一年开始了,阳光初照的东原被喜悦和谐的气氛笼罩着。那个年代,当祥和的气氛布满整个东原时,庄户人才能真正悟到新年的真意,人们才会体会到纯正的年味。
过了大年初一,高潮就会慢慢地消退,年味逐渐淡化。初二、初三、初四相互串亲,过了“破五”,整个东原的人没有了规定的日程,也就是说,正月十五以前的十多天里,虽然没有了年的热情,农闲的庄稼人有的开始了新一年的规划,开始盘算新的一年之计。“破五”之后,整个东原的庄稼人冲出了各项禁忌的束缚,放开手脚着手做事。虽然开始做事,可是他们的心里清楚,年还没有完全结束,正月十五才是新年的终结。十五这一天,东原上的庄稼人喜欢的是白天的“社火”,晚上的烟火与花灯,这天的晚上,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寄托于火树银花。人们观看着这一美好的夜景,在心里绘制着新一年的美好蓝图。这时的年味已完全淡如清茶,它让人们脑清目明,思路清晰,信心十足,新的一年,需要开足马力,与天斗,与地斗,干出一片新天地,为夺取新一年的农业大丰收而奋斗了!
当我这篇《年味》就要搁下笔的时候,我回味着浓浓的年味,它蕴含着深深的亲情。年在我生命的耕耘中搏动,在岁月的变迁中延续,每一次怀想都让我感慨,每一次回味都让我感动。其实,过年过的就是一种喜庆的感觉,享受的就是一种愉悦的气氛。年味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丰盛,也是精神生活上的愉悦,更是传承者丰厚的文化内涵。年味的期盼,承载了亲人对团圆的渴望和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年味的浓郁,是触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易拨动的人性之弦。总是天涯海角,亲情不会忽略;纵使衣食无忧,年味不能淡化。让我们再看看当下的《年味》,回味孩童时代的《年味》,留给我们的将是不尽的余香!

责任编辑  杨志强

作者简介

席腾华,网名:田野文化,1951年生,垣曲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一个生长在农村的老农民。喜欢文学,喜欢在文字里寻找自已的梦想,爱好怀梆戏。曾有《回忆父亲》、《大槐树下》、《警民情深》等发表于《科学导报》和《舜乡》等报刊。

山西五龙集团是山西省百强民营企业,下辖五个全资子公司,主营业务涉及镁业、焦化、铜矿、林业、房地产、酒店、商业管理等十多个项目。企业资产总额达65亿元,安置就业3000余人,2019年实现收入21亿元。目前正在建设的镁业循环经济二期项目,总投资60亿元,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30亿元,安置就业5000人。

五龙集团澎湖湾

力诺健身俱乐部

位于澎湖湾二层

俱乐部总面积1200平米,是本县档次最高、设施最好、项目最全的健身休闲中心。拥有5D巨幕磁控单车;拥有人脸识别、智能化个性定制系统;拥有顶级高端有氧、力量器械;开设有各种操课、舞蹈、瑜伽、动感单车等近百种课程供客户选择。

电话:(0359)6066669

推 广 团 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运城市文联主席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 策 划: 周   博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0)

相关推荐

  • 邓玉虎|吃团年饭 出天方 黄梅过年大有讲究

    邓玉虎|漫话黄梅年文化 黄梅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而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至正月十五,几乎天天有讲究,其中又以除夕与正月初一(又称三元之日)为高潮.如何庆祝这一节日,千 ...

  • 闲话腊八节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释迦牟尼苦修多年,形销骨立,仍然不得其道,觉悟苦行不能解脱,于是决定放弃.这时候,一位牧羊少女向他走来,送给他一碗乳糜.释迦牟尼吃下后,体力得到恢复.他端坐于菩提树下冥思苦想 ...

  • 计划过腊八节

    作者:何映平 <计划过腊八节> 上个月,我在市场上买了一本2021年的日历本,业余红歌合唱团唱歌及社区演出节目等事忙的也没顾上翻,直到网友微信发来"小寒都过了,注意防冷,健康身体 ...

  • 田永明 | 过年(1)

     作者简介 田永明,男,汉,1970年7月16日出生.1991年毕业于乌盟师专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二中语文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爱好写作. 难忘的记忆 --过年 前言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

  • 过了腊八就是年

    今天是腊月初八,中国传统的腊八节. 过腊八节要喝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八种粮食做成的,据<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洋槐花儿

    作家新 干线 洋槐花儿 今天我采摘回一大食品袋洋槐花儿,中午的蒸洋槐花菜,晚上吃的是洋槐花馅的饺子.一天两顿的美食洋槐花儿,美极了. 在我的家乡东原那块儿,树的品种并不多,常见的有国槐.杨树.柳树.椿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重游黄河三峡记

    作家新 干线 重游黄河三峡记 盛夏六月,我利用盛夏之际的满山绿色,重游了一次黄河三峡. 旅游,对于我一个年过七十的老农民来说,虽说和黄土地拼搏了五十五年.可是一年劳累的果实,除了生产资料开支,加上一年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抓阄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q 抓阄 写下这个题目,我第一个想起来的人,就是我的父亲.因为在我八岁那年,父亲为我和表哥分家用的是抓阄. 表哥是我二姑的儿子.二姑一生养了四个孩子,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与民间习俗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q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与民间习俗 在我的家乡垣曲东原,一直流行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统风俗.东原人还把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不该忘记的年俗及禁忌

    作 家 新 线 干 HAPPY NEW YEAR q 不该忘记的年俗及禁忌 农历牛年的大年初二,我的老同学,一位退休教师,来到我家.一进院子,他就亮开嗓门嚷道:"老同学,我给你拜年来了!&q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走进冬天(外一篇)

    作者简介 席腾华,网名:田野文化,1951年生,垣曲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一个生长在农村的老农民.喜欢文学,喜欢在文字里寻找自已的梦想,爱好怀梆戏.曾有<回忆父亲>.<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心中那座老宅院

    作者简介 席腾华,网名:田野文化,1951年生,垣曲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一个生长在农村的老农民.喜欢文学,喜欢在文字里寻找自已的梦想,爱好怀梆戏.曾有<回忆父亲>.<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骂街

    作家新 干线 骂街 这几年,和黄土地打交道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村里的人少了,剩下的都成了老.弱.病.残.孕.骂街的就渐渐地少了起来,再后来,几乎听不到会骂街的人了. 大集体,生产队那会儿,骂街的很少 ...

  • 「写作坊·美文」席腾华|豫剧《双官诰》,中华民族传统戏剧的精华

    作家新 干线 豫剧<双官诰>,中华民族传统戏剧的精华 中国戏剧经典剧目<双官诰>,又名<三娘教子><打机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传统戏剧的精华,它深受老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