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会拒绝,你吃了不少苦吧
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对心理咨询师的训练基础课里,有一个项目,叫”婴儿观察“。学员需要找到一个新生儿,每周固定去观察一次,一次一小时,回家写观察报告,再接受每周一次的小组督导。我觉得这个课程很有意思,学习了一整年,也从人类幼崽身上学到了很多。
第12次观察的时候,婴儿3个月零10天大,我看到过婴儿”难过“。婴儿嘴巴上长了湿疹,嘴巴红了一大片,外婆给他下巴和嘴角用棉签蘸着涂抹了药,婴儿表现的还挺配合的,坐在凳子上没有动。妈妈把看起来像面膜纸一样轻薄的一小片纱布贴到婴儿涂药的嘴巴附近,婴儿很抗拒,好像不太舒服,脸皱起来,发出哭泣前奏曲的声音。
第47次观察的时候,婴儿12个月20天大,我看到过婴儿”发怒“。婴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欢快地跳完舞,摸到了什么东西往嘴里塞,外婆看到,赶忙从他嘴边拿,婴儿转头不给,外婆还是拿走了。婴儿眉头一皱,气哭了。外婆拿了一个拇指饼干凑过去说”我娃吃这个“,婴儿一把拿过去就摔在地上,拇指饼干摔成了两截。
你看,多么有趣。婴儿都会拒绝,没有力量的时候,哭声抗议;长大一点的时候,行动拒绝。我们大人,很多时候,反而失去了这种拒绝的能力,或者说,我们把”拒绝的能力“替换成了”讨好的习惯“,而这是生活中很多苦果的来源。
一.
深度解读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过程
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日本的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有个卧病在床的妹妹,爸爸大概是心里太苦了,仅有的一丝微笑只愿意留给生病的女儿。小时候的松子总想看到爸爸对自己笑,以证明自己也是被被爸爸喜欢的女儿。终于有一次看表演的时候,松子发现,爸爸被一个大笑着做鬼脸的小丑逗乐了。
于是松子习得了一项讨好技能——笑扮鬼脸。此后,松子无论在职场中,还是亲密关系里,一旦出现问题,就不自觉地对人笑扮鬼脸。不得体的讨好方式,反而让大家更加嫌弃与讨厌松子了。晚年的松子孤苦无依,被一群嫌弃她又老又胖的小孩用乱石砸死了。
松子的一生是被嫌弃的一生,也是讨好的一生。而她的讨好,源自于太想要去纠正被嫌弃的问题。这个被嫌弃的感觉,源自于她的童年,贯穿了她的一生。真实印证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怎样的童年,容易形成讨好型的人格呢?
第一种,缺少父母陪伴。如果孩子没有长在父母身边,内在是会有很多不安全感的。这种不安全感,会让孩子无法坦然自信有底气地处理冲突,更加倾向于发展出讨好的应对模式。过早去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隔代抚养都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从父母对孩子的严厉程度和情感响应程度两个维度上去划分,会形成高-高的权威型,高-低的专制型,低-低的忽视型低-高的溺爱型。其中,高严厉水平和低情感响应程度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注意力更多放在他人的要求上,更少放在自己情感需求上,从而形成容易讨好他人的人格。
第三种,遇到讨好型的养育者。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做了怎样的教育更为重要,因为孩子听不懂父母讲的道理,忘记父母给过的教育,但是,他们会模仿父母做事情的风格,记得父母在为人处世中传递给他们的感觉。所谓代际传承就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感觉的沉淀,感觉是比语言更加原始、丰富和有力的。
二.
讨好型人格
容易带来哪些影响?
第一个,自己和他人都看不清真实的自己。经常”随便“挂在嘴边,”都行“应对选择,会丧失很多自我体验与他人反馈的机会,导致自己难以看清真实的自己。身边的人也会有模糊和不真切的感觉。
第二个,缺乏健康的个人边界。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常常是被自己教会的。难以拒绝,难以表达不满,害怕冲突,担心被评价的人,更容易被人提要求、为难、挑刺、评价。因为一个人的边界感是需要自己去努力捍卫的,谁也帮不了。
第三个,不擅长做决定。担心自己做错了决定,会让其他人不高兴,索性把选择权交出去。久而久之,不仅做决定的心态没了,做决定的能力也没了。
第四个,不会求助。讨好型的人内在是看不起自己的,觉得自己不配获得他人的帮助,因而很容易在大脑里自导自演一系列别人不愿意帮自己的剧情,阻止自己去向他人求助。
第五个,难以成长。讨好字面意思讨得好处,是一种情感不成熟的表现。成年人如果希望获得某种东西,是需要自己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去”挣“的。只有小孩才可以用”讨“这种回避努力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实现对大人的索取。
第六个,思维模式单一。一旦讨好成了自动自发,用得最顺手的,甚至是唯一取悦他人的方式,个体便会停止去思考与验证其他与人相处的模式。因为大脑也是要偷懒走捷径的,老路比新路容易走就行,至于哪个好并不进入理性分析层面。
三.
如何高级地说“不”
第一个,拖延时间,不要立刻答复。比如,“我现在不能确定我行不行,晚点再给你答复好吗?”这样一句简单的台词能帮助你打破一被邀请就无脑说”好“的恶性循环,为你争取思考和作出正确选择的时间,也可能拖到对方另觅他人。
第二个,多次说“不”,反复重申自己的立场。比如,第一次“不好意思,但是我确实没空”,第二次“我理解你真的很希望有人陪着,但我真的不确定时间”,第三次“我确实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晚点再给你答复。”
第三个,说完“不”后,不解释。解释会让别人有机可乘,进一步拆解你的“解释”。比如,用”我周末要去看爸妈,不能跟你去逛街“拒绝后,马上收到一句”没关系,那周内去逛也行“。
第四个,“三明治”谈话法。这个方法的核心要义是第一层和第三层都是客套话,第二层是真正的用意。比如,“谢谢你能想到我(1);但很抱歉,这次我去不了(2);下次有机会(3)。”
第五个,适当贬低自己,开启自黑模式。比如,“兄弟,你介绍的这个保险确实好啊,可是我连下个月月供都不知道去哪里找,要是你能多成几单,借我五千先周转一下就好了。”
最关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练习,灵活运用。
最幸福的是能拥有越来越多无需讨好也能彼此关怀和支持的人际关系,包括心理咨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