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坚持拆除北京古城墙,林徽因撂狠话反对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的想法是在北京西边的三里河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行政区域,以古城墙为界,一面是新城,也即是北京的市中心;另一面是旧城,是中国的历史。如此一来,既不会影响北京的发展,古城墙也得以保留,供后世子孙瞻仰。(来源:啊拉雷雷/江淳编辑)

梁思成设想就人们漫步在古城墙边赏花、观景的场景,美好的让人心醉。

引言:

一座城市的历史越是古老,就越是有别样的韵味,我们无时无刻可以从城市的建筑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北京就是一座拥有丰富底蕴的一座城市。故宫,八达岭长城,皇家园林,以及街头巷尾那些无数鲜为人知的过去,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客。如此荣华的都市,在建国早期的北京又是怎么样的风景呢?

一,初次建立国都

1949年,一声号角标志着新中国的建立,进而也随之开启了一页新的章节。在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后,最后确定将都城定于北京,建立政治中心建立在北京旧城。

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以以北京为政治中心,战国时期的燕国还有金朝元朝,明清朝就是这样,建立的时间非常长久,经历那么多王朝的首都肯定也是恢宏大气。在封建时代要想统治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要有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墙,它正是抵抗御外敌入侵的关键,这些城门无一不记载着代代王朝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二,郭沫若主张拆墙

既然首都的位置已经确定,工人们就要开工了,拆牌坊大兴土木,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中。同时,有关城墙是拆还是不拆自然也被提上了议程,两派学者在这一个问题上也是革命不休。

考古学家郭沫若觉得,城墙需要拆掉,其他考古学家也复议,他们觉得古城墙只能抵抗御外敌入侵的作用,而目前新中国建立,自然也是一片祥和,不存在阻碍的战争因素,因此这些旧时代遗迹可用铲除替换弃。

此外,在当时世界局势一片紧张,无法不拆掉许多城墙,目前保留下来的城墙许多都已加剧,面目全非,价值不大,而且北京也需要发展成长,不值得让其成为阻碍阻碍北京成长的因素。此言一出,立刻遭到反对,其中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反应最为激烈,他们撂下狠话反对,他们认为城墙不应该拆,剩下留下来。尽管古城墙受到影响有些面目全非,但它们是中国古人智慧留下来的结晶,见证着中国的过去,将

其保留下来可让后人更好的地铭记国家曾经历过的岁月,而不是是否实用来代替。

三,“拆墙”派的胜利

中国成立初期,万事都追求新,新的开始新的气象,凡事都首倡新的开头,旧的东西不该保留。如果有人反对,就会被扣上帽子,很多人为了不被扣上帽子而选择沉默。梁思成和林徽因并没有沉默也没有放弃,他们四处奔走婉言相劝,宣传保留城墙的各种好处,可是只有极少数人听进去,这极少数人造成的作用也不大。

1953年,林徽因的肺病愈来愈严重,已经严重到开口讲句话都难的地步,但为了保住古城墙,她还是挺身而出据理力争道:“拆了这些八百年的古城墙,来日方长,就算后悔了复原重建,赝品的城墙没了历史的厚重感,只是件多余的摆设”。

最终还是拆墙派获得了胜利,城墙还是保不住。在拆除城墙的期间,梁思成常常赶到现场,看着这些即将被推倒的城墙,心中挺不是滋味儿。虽然拆掉城墙有很多好处,但不会两年后,经历7个世纪风风雨雨洗礼却岿然不倒的古建筑移位拆除渐进消失,幸存出来的只有两段城墙。

许多年过去,事实证明林徽因和梁思成才是正确的,城墙的用途被发掘出来,并提上了明面。有关永定门的复建之争开启了,尽管专家们已经很努力的尝试复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既然失去的已无法挽回,不妨碍吸取教训,重视文化遗址的保护,避免再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结语

现在旅游业愈来愈发达,如果当时的城墙没拆,那么今天是何等的辉煌。现在拆墙派遭受大多数人的指责,可是转过头来一看,实际上也没必要,不一样时期,不当时的观念,派是孰非根本非判断。假如当时的保留派遣胜利,规模的城墙甚至得以保存,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城市的发展,凡事都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

“从前种种,例如如昨日死;从后种种,甚至如今日生”,从前发生的事情甚至再多,也与现在全部无关,将来就当重头来过。(参考资料:《论语·徽子篇》、《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