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万松书院(一)泮池
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上北万松岭上 ,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 万松书院曾名太和书院、敷文书院,是明清时杭州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文人汇集之地。 万松书院大门,万松门为书院的正门,周木创立书院时所建。
1999年起,在原杭州市副市长马时雍先生等热心于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下,杭州市政府决定依据史料记载和留存的遗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遗址上按明式旧制重建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遗址于2000年7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01年9月,主管部门决定依照明代格局,对其进行复建从而对杭城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体现,包括西湖旅游景点的丰富,以及带动整个凤凰山景区的开发,均有积极意义。经过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凤凰山管理处历经3年多时间的整修和建设,于2002年10月建成并向游人开放。
至此,沉寂了一个多世纪、几近荒圮的万松书院终又重现500年前的“名校”风采。重建后的万松书院,占地约6万平方米,是西湖周围惟一以书院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公园。书院的主体建筑以清乾隆《南巡胜迹图》中的《敷文书院》为蓝本,以自然山体、林木、古藤、奇石为背景,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仿明式建筑形制,用粉墙、粟柱、黛瓦的素朴淡雅,凸现“求之于心而无假以雕饰”的风格,使书院处处散发浓浓的书卷气息。
院内有建筑1600平方米,主体建筑如品字型牌坊、仰圣门、毓粹门、明道堂、大成殿、“万世师表”平台等都集中在中轴线上,学斋、御碑亭等分列两侧,其他的亭台楼阁则依据自然山势,星罗点缀。书院内嘉花茂树,修篁奇石,交布其间,周围苍松掩映,小溪潺潺,遥可望雷峰夕照、宝石流霞,近可听松涛泉流、虫鸟和韵。院内尚有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子三墓、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松书院遗址、小九华山石刻等文物古迹,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
万松书缘是由万松书院为主所组成的景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东南的万松岭上,系三评西湖十景之六。 万松书院原为报恩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明代弘治十一年改建,因山上松林密布故得名万松书院。2001年9月,书院按明代建筑风格复建,因书院发展成杭城最大的姻缘牵线之地,故取名“万松书缘”。
万松书缘是由万松书院为主所组成的景点,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东南的万松岭上,系三评西湖十景之六。 万松书院原为报恩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明代弘治十一年改建,因山上松林密布故得名万松书院。2001年9月,书院按明代建筑风格复建,因书院发展成杭城最大的姻缘牵线之地,故取名“万松书缘”。
西南侧山上是品字牌坊
路边是雕塑
袁枚(1716-1797),清浙江钱塘人,清代之江南才子,生长于杭州,曾在万松书院读书受业。中年辞官后到江宁小仓山筑随园卜居,故又称随园老人。诗主张“性灵说”,“江山亦要伟人扶”即其诗句。尝言:“古有史而无经”、“予于经学,少信多疑。”实即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也。
池泮周围是一广场
创建初期,万松书院规模较大,主体建筑布局沿用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左边近山处有孔子殿。孔子殿系原报恩寺建筑,三开间,经修葺后焕然一新,是书院的祭祀场所。殿前有颜乐亭。高处建留月台和掬湖台。孔子殿右边,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为先生“讲明经义”的课堂。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
泮池。根据介绍,古制学宫都引水辟池,形如半月,称辟池。万松书院初建时规模略如学宫,故设有辟池。初期,万松书院内部的组织机构相对简单,招收童生、监生、举人三类生徒;聘用博学鸿儒为山长、品学兼优的贤士为教授;初步建立书院的学规和章程。
“泮池”来源于《周礼》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设池为圆形,如同玉壁,而文庙用其圆池的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学泮池也称月牙池,泮字古义指学宫。人们踏上泮池,就好像进入了最高学府。过去的文人举子在临考前,都要在文庙祭祀许愿。后来考取了秀才游泮池还愿,被称为“入泮”。
泮池半圆形,周边围以栏杆,并在池内植栽水草和莲花。
泮池半圆形,周边围以栏杆,并在池内植栽水草和莲花。
经过创办初期的摸索和实践,明代万松书院在不断扩建与重修中逐渐成为江浙一带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书院。
正德十六年(1521),侍御巡抚唐凤仪等人主持了万松书院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维修:增建石坊两座,整修加固原有建筑,扩建学生斋舍。重修后,书院规模宏大,一时成为杭州最大的书院。嘉靖四年(1525),在侍御潘景哲的倡导下,万松书院扩建楼居斋舍共36楹,添置祭田若干,又完备祭祀器具等,招收省内外优秀学子逾百名。嘉靖九年(1530),浙江左布政使顾璘等人开山辟路,集资兴建振衣等三亭,使石林成为书院一景。
其后,万松书院因由官员创办,又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而遭受统治者的沉重打击。
其后,万松书院因由官员创办,又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而遭受统治者的沉重打击。
嘉靖三十三年(1554),杭州知府孙孟在废墟中重建万松书院,恢复明伦堂等主体建筑,并增建居仁、由义两斋。明万历年间,阁臣张居正废毁天下书院。幸而在大学士徐阶的支持下,浙江巡抚谢师启、提学佥事乔因以“万松书院祀先圣,不当概毁”为由,再三乞请,终使万松书院逃过一劫,为此改称为“先贤祠”,虽名亡而实存。崇祯五至六年(1632--1633)间,终于在战乱中被毁。
《明史》记载,正德、嘉靖之际,学者们“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当时,讲学之风在各书院中盛行一时。万松书院也因深受访问学者王守仁“心学”理论的影响,在办学上重视“讲明义理”,主张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自学,提倡独立研讨,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课程的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学习,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的学风。至万历初年,统治阶级又重提程朱“居敬穷理”的思想理论,而将王守仁的理论斥为“伪学盗名”,为迎合统治者,巡盐御史马应梦增建继道堂和穷理、居敬二斋。
《明史》记载,正德、嘉靖之际,学者们“聚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当时,讲学之风在各书院中盛行一时。万松书院也因深受访问学者王守仁“心学”理论的影响,在办学上重视“讲明义理”,主张学术争辩和交流;重视自学,提倡独立研讨,培养学生独立的治学能力;在德业上提倡相帮相扶,相推相引,“使之日进而高明光大”。课程的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以充所善,养其所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对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的的学习,提倡“探性理之要,询治道之源”的求真务实的学风。至万历初年,统治阶级又重提程朱“居敬穷理”的思想理论,而将王守仁的理论斥为“伪学盗名”,为迎合统治者,巡盐御史马应梦增建继道堂和穷理、居敬二斋。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阳明学派创始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文成。发展陆九渊学说,改造程朱理学,提出“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其学说在日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生培养学生无数,创办书院数十所,对促进明代书院的发展和学术繁荣有着卓著的贡献。晚年曾在浙江各地讲学,万松书院是他经常到访的地方,使万松书院深受“心学”影响。明嘉靖四年(1525),受提学佥事万信汝之请,为万松书院撰写重修碑记。
芷兰轩门
门额由童衍方题写。童衍方,1946年2月生,号晏方,别署宝璧斋、爱竹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楹联:日移竹影侵棋局,风递花香入酒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