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
风府穴在针灸里面向来是个常用穴,可以用来治疗癫痫等神志疾病。但在针刺中也常常把它列为危险穴位之一,教材里面多强调“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延髓”。在教学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老师格外的让学生要注意该穴,甚至不让学生来操作该穴。
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个别大家别具一格,独出心裁,深刺3寸许,远远过了传统针刺的禁忌。比如山西曾有李定明教授以深刺风府、哑门治疗脑血管而名噪一时。后来调查发现,除了李定明外还有其它的针灸大家也深刺风府穴,效果很好,打破了传统针刺“浅刺”原则,并总结深刺的秘诀如下:
1、摆放体位:凡深刺风府,病人必须正坐,前面凭几,使有依靠,又须头正颈直,如立正姿式,使穴位暴露,显出凹陷。如病人狂躁,可以请助手帮忙固定,术者站在其后,正直针刺。
2、针具选择:粗细以0.30--0.35mm(28--30号)为宜,长短以65mm(2.5--3寸)左右为宜,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弯曲之针,虽经修复亦不用。
3、进针手法:
分三步,对准穴位,双手同时轻巧用力将针尖刺入皮下2-3mm(1-2分)深,稍停,然后对准鼻尖或耳垂,向前慢慢地小角度捻转推进;如有阻力,可以徐徐提插,找空隙前进,此时比较安全,可以放心;约进入25mm(1寸)以后,将右手放松,观察针柄方向,这是第一步。
至此,如针柄和原定方向一致,可以再向前用极小角度捻转刺入,约50mm(2寸)左右,再松开右手看针柄方向,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此为第二步。
稍停,情况正常再向前推进,但不加捻转,约至60mm(2、5寸)左右时稍停,这是第三步。此时已临近危险区,要注意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医者要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疑神静气,手如握虎,慎重行事。
4、反复行抽刺术二三度,进针如上后,如果情况正常,可以缓慢向上抽出5-7、5mm(2-3分),再向下轻轻进针5-7、5mm (2-3分),再如此反复2-3次,以加强刺激量,此即所谓“抽刺术”。千万不能乱捣乱捻,防止损伤脊髓和刺破血管,形成深部出血。
这时医者要聚精会神,闭住呼吸,依旧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细细体会针下感觉,并用部分眼光密切注意病人反应。若病人尖叫或抖动,或诉针感沉重,就立即向外轻缓地抽出5-10mm(2-5分),停留在安全区内,稳定一会。如有必要,再轻轻抽刺一二下即可。虽无以上情况出现,也不宜多刺。
5、出针的手法分三步:
由深部徐徐抽至50mm(2寸)以下稍停,是为第一步;再抽至25mm(1寸)以下,稍停,是为第二步;最后不加捻转,直拔而出,是为第三步。
要做到病人不知不觉时已出针,技术才达高超。拔出针后,立即用棉球稍稍揉按压迫穴位,并轻轻转动几下病人头部,以缓和病人紧张的情绪,揉按力量先由浅及深,再由深及浅,然后慢慢松开。最后让病人取坐位或卧位休息20-30分钟。
重症每天一次,可以连刺3天,以后间日1次,或隔二三日1次,共计8-10次为一疗程,须休息10-15日,必要时再刺。
补充一病案,谢锡亮老医生深刺风府治疗癫痫。他曾在回乡时偶遇一邻居,由于家庭负担及精神创伤导致癫痫3年,20多天发作一次,历经10多分钟后停止。经中西医治疗3年无效。谢老用针刺风府、大椎、身柱,并配太冲、丰隆。同时处以荡痰汤,使畅下十数次。 一月之间先后共针治12次,病人从此未再发作。此后该病者大力宣扬谢老治痫证之奇效,10多年来,谢老每回原藉,则必定有痫证患者前来求治,经治无一不效。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了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简单易行的补泻手法12种,兹分述于下。
1
进针候气法
针刺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才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针刺有无得气,是决定补泻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就明确指出了一定要得气,才能生效。《针灸大成》说:“用针之法,候气为先”。《标幽赋》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而不治”。
由此可见,“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必要前提。
笔者在临床上也观察到,得气快的病人,疗效比较好;得气慢或不得气的,往往收效慢或效不著。
因此,在临床上如遇有针刺不得气的病人,可采取如下的措施来促使得气。
一、留针候气法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获。”
说明留针待气,要全神贯注观察针下感觉,慎守勿失。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大约留针10~20分钟左右,有时不必动针,经气可自来。
二、循摄法
《金针赋》说:“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
杨继洲在阐发《金针赋》中以手“循摄”的方法时说:“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血气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这种循摄催气的方法,笔者在临床应用较多。
三、捻转捣动法
陈会在《神应经》中指出:“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这种方法是摇针、提插、捻转相结合的催气法。
笔者也经常采用,以达到针下气至的目的,然后即须抓紧时机施行补泻手法,《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标幽赋》指出:“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这样才能达到针刺补泻的目的,而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2
控制针感方向法
在远处取穴进行针剌补泻手法时,如能使针感到达病所,疗效一般较好。
《针灸大成》中记载:“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针灸节要》中说:“内捻转使气下行至病所,欲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一二寸”。
这些方法不一定都能达到目的。
笔者在临床上多采用按压法,如《金针赋》所载:“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医学入门》中说:“欲气上行,按之在后,欲气下行,按之在前”。
笔者曾治牙痛患者,取合谷穴,用左手拇指按压合谷的下方,同时右手持针,针尖斜向病所,施术后针感沿经上行到达病所,而牙痛即止。
或用接气通经法亦可,如治坐骨神经痛,针环跳穴若针感向下不能过膝时,可在该经阳陵泉再下一针,针感即可到达足趾部。这种方法在临床上较易取效。
3
捻转飞旋法
《医学入门》说:“以大指次(食)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
临床操作时以捻转补泻为主,泻法一般连续用较大的幅度捻转数下,然后放手,拇、食二指张开,如飞鸟展翅之状,捻时食、中指内收,针体内转,放时食、中指外伸,针体向外转,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
反之,捻转角度小之飞旋手法为补法。
曾治一胁痛患者,剧痛半月未愈,遂取阳陵泉行捻转飞旋泻法,针到病除,取得立竿见影之效。
4
提插捻捣法
这种方法是在进针得气后,针在天与地部之间,进行间歇性的捻捣,或持续性较长时间的捻捣。
间歇性一般每隔几分钟捻捣1次,每次根据不同病情捻捣数秒至数分钟,可反复数次。
多用于泻法,适用于一切痛证,能发挥镇痛、镇静和消炎等作用。
5
进退震颤法
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作较快速的小幅度进退震颤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颤动,多用于补法,可使血管及肌肉收缩。
笔者多用于小儿麻痹症及颜面神经麻痹属虚者,均取得较满意疗效。
6
三才补泻法
三才补泻法是分天、人、地三部进针、出针的方法。
《金针赋》说:“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针刺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凡泻者,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即须退针。”
这说明补法时,进针要由天而人,由人而地,分部而进,是徐进之意;泻法进针由天部直插至地部,是疾进的方法。
笔者在具体操作时,补法是将针刺入天部,得气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数次,再将针紧按至人部和地部。
与天部同样捻针法,操作完毕即将针慢提到天部,稍停即可出针并闭其孔。
如病情需要,可反复几次,这叫“三进一退,紧按慢提”,适用于寒证。
泻法是将针缓慢地刺入地部,得气后,将针向同一方向捻转(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数次,然后将针紧提至人部和天部,稍停即将针拔岀。
如病情需要,可反复进针数次,这叫做“三退一进,紧提慢按”,适用于热证。
笔者曾治一阳痿患者,针关元穴用三进一退补法,病人感觉有热感直达龟头,疗效特别显著,连针7次而愈。
7
一针三刺法
先将针对准穴位刺入得气后,捻转几秒钟,将针提至皮下,向左边斜刺一定深度,捻转得气后,再将针提到皮下,向右边斜刺,如法捻转,然后将针恢复到原来针刺方向及深度,留针10~20分钟即可出针。
例如,笔者治疗肩关节炎及三角肌痛,常取肩髃穴得气后,将针提到皮下向右斜刺,如行龙虎交战术,有调和营卫、疏通经气、止痛作用。
又如治不语症,常取上廉泉穴,将针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可使舌根部及喉部发胀,有疏通经气的作用。
8
捻转透针法
《玉龙歌》说:“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又说:“口眼喝㖞斜最可嗟,地仓妙穴透颊车”。
元时针灸名医窦默常用透穴刺法,对后世临床应用有很大的影响。
近代透穴针法有横刺透,如地仓透颊车,太阳透率谷;斜刺透,如耳门透听会,合谷透劳宫;直刺透,如内关透外关,阳陵泉透阴陵泉等。
笔者常用捻转进针透穴法,如由悬颅透率谷治偏头痛,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都取得显著疗效。
9
留针刮柄法
当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留针后,每隔数分钟刮动针柄1次。
具体操作法是:以右手拇指抵压针柄顶端,用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
这种方法针感不强不弱,病人感觉舒适,适用于体质衰弱、精神过度疲劳或敏感性强和初诊的患者。
10
弹努针柄法
《针灸大成》说:“弹而努力,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退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内,补针之法也”。
其操作是:以拇、中指轻弹针柄,激发针感,当气至之后,再行由浅入深的插针,是属于补的方法。在留针时亦可每隔3~5分钟轻弹针柄一次。
《针灸问对》说:“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之速行”。这也适用于得气迟缓的病人。
11
平补平泻法
杨继洲说:“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不平而后平也。阳下之是曰补,阴上之是曰泻。但是内外之气调则已”。
所谓平补平泻是较轻柔的补泻手法,其目的是使阴阳重新趋于调和。
笔者在临床遇有不虚不实或虚实难辨之证,常应用此法。
其操作方法简单,即将针刺入穴内,然后来回均匀地捻针,或采用其他各种基本手法,借以激发经气,留针至病人有一定的感觉后,即可将针拔出。
12
拔针按摩法
拔针用轻捻出针法,在将针拔出体外后,在扎针处周围加用按摩手法,此法有帮助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及滑利关节等作用。
实践证明,针后再加按摩,确实可以增强疗效、缩短病程、清除针刺后遗感。
中医针刺:神奇的“三针”
三针有两层含义。刚开始是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后面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
中医神奇“三针”绝技
四神针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智三针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
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颞三针
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
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
为四神针 + 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面肌针
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仓、向颊车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关平刺0.8寸,进针后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稍密。强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痉挛抽紧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紧而不痛为度,留针30-40分钟。凡用电针必需电后5-10分钟调大一些,因通电后不再调大,此时病者已经适应而无效了。
叉三针
为太阳、下关、阿是穴。
针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电针连续波,留针30—40分钟。
面瘫针
1、额睑瘫:阳白、太阳、四白。
2、口面瘫:翳风、迎香、地仓透刺颊车、人中。
主治: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
针法: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针刺后每5—10分钟,捻针一次,留针30—40分钟。
突三针
水突、扶突、天突。
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针法:水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进刺0.3寸,再将针柄提高向胸骨后斜刺0.3寸。诸突进行后不提插,只有捻针、或刮针留针30分钟。
眼三针
眼Ⅰ在晴明穴上一分。眼Ⅱ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Ⅲ,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变性,弱视等内眼疾病。
针法:凡刺眼三针均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固定眼球,右手持针,缓慢捻转进针。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针眼Ⅰ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针眼Ⅱ轻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针1—1.2寸。针尖可向上斜进。针眼Ⅲ,轻推眼球向下固定,紧靠眼眶上缘缓慢直刺1—1.2寸。针尖可先向上微斜进,再向后斜进。
鼻三针
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
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
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耳三针
听宫 听会 完骨。
主治:耳聋 耳鸣。
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
手三针
合谷、曲池、外关。
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
针法:合谷、外关均直针0.8—1.2寸深。曲池直针1—1.2寸深。
足三针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
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1.5寸,太冲直针5—8分深。
手智针
内关 神门 劳宫。
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
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
足智针
涌泉穴为第一针,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针(泉中),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泉中内)。
主治:弱智儿童的自闭症,多静少动,哑不能言。
针法:均直针:0.5—0.8寸深。
肩三针
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寸为第三针。
主治: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
针法:针尖与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
膝三针
膝眼、梁丘、血海。
主治:膝关节肿痛或无力、膝骨质增生。
针法:直刺0.8—1.2寸。可加电针连续波,红外线,多罐法。
腰三针
肾俞、大肠俞、委中。
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月经不调。
针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针)
颈三针
天柱、百劳、大杼。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
针法:三穴均直针0.8—1寸深。不宜过深免伤内脏。余同膝三针。
背三针
大杼、风门、肺俞。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背痛。
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伤内脏。
踝三针
解溪、太溪、昆仑。
主治: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足跟痛。
针法:均直刺0.8—1寸深
坐骨针
坐骨点、委中、昆仑。
坐骨点俯卧位,在病者臀沟尽头部,以2、3、4、5指拼拢平放,在小指旁与臀沟尽头平高是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
针法:坐骨点,用挟持进针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长针的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过皮后,以左手指挟棉球、扶针体,左手捻针柄,边捻边进约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委中、昆仑直针0.8—1.2寸。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连续波,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调大电针强度一次,可调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