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泄泻
概述]
每值经期或经前则大便溏泻或水泻.经净自止者,为经行泄泻,若偶因饮食不节而发生在经期泄泻者.不属本病范围。本病或称“经来泄泻。。
[历史沿革]
经行泄泻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并认为是由于“脾虚”所致,在《新锲汪石医案》中.结合月经特点阐明因脾虚致泻的机理为:“此脾虚也,脾主血,属湿,经水将动脾血先巳流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脾血既亏不能运行其湿。”《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对此证论述更为详尽:分脾虚、虚寒、虚热及虚湿等,但总因为虚。《叶氏女科证治》中见经来之时五更泄泻者则因肾虚。王孟英根据其临证经验认为:“亦有肝木侮土者”。近代妇科专家朱小南结合妇科检查每发现子宫后位,认为素禀虚弱.带脉失缓,肾气亏虚则胞宫后倾,经行则胞宫膨胀压迫直肠所致.经后血海较空,直肠不受压迫,故不泻,仅有腰酸。此种解释,可供临床参考。
[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脾肾虚损所致,脾主运化水谷.然需肾阳温煦,二脏功能失调,则水谷之精无以化生.水湿停留,经行则气血注于胞宫,则脾肾之气更虚而为泄泻。
一,脾虚 脾统血,属湿土,司运化,若素体脾气虚弱,经期脾血注入血海,脾气既亏则化湿无权,水湿渗于肠胃而为泄泻。
二,肾虚 肾主开阖,司二便,而经本于肾,若素体先天不足.或因房劳多产,克伐肾气,经行则肾气更虚,开阖失司,阳虚无以制水,则经行泄泻。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经行泄泻偏于脾虚者,大便稀薄.脘腹满闷,纳呆神疲.若因脾虚肝郁所致者.证见经行腹痛必泻,泻后痛止,胸胁痞闷,嗳气不舒。
若偏于肾虚者,每于鸡鸣前(五更)腹痛泄泻或大便清冷如水,伴腰酸肢冷。
二、鉴别诊断 经行泄泻其特点是每值经行而作。经后即止,亦有因平时慢性腹泄.遇经期而加重者。
经期伤食或感风寒而致泄泻者与月经周期无关。
[辨证论治]
经行泄泻总与脾肾亏虚为本.所以临床多为虚证,治疗总以健脾固肾为主,调经为辅。
一、脾虚
(一)辨证
1。妇科证侯特点: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稀。
2.全身症状:神疲肢软或面目浮肿,舌淡苔白.脉濡缓。
3.证候分析:脾虚失运.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湿浊下渗大肠而为泄泻,脾虚失统则经量多而色淡质清。脾气虚弱则神疲肢软,健运失常.则面目浮肿.舌淡苔白,脉濡缓皆为脾气虚弱之候。
(二)治疗
1.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2。方药: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或运脾饮。
(1)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白扁豆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莲子肉 山药 桔梗 薏苡仁 缩砂仁
方中以四君子加山药、扁豆、莲肉健脾益气.砂仁和胃理气,苡仁渗湿理脾,桔梗裁药上行,全方补气健脾,和胃渗湿,对脾虚经行泄泻较为适宜。
(2)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党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木香 砂仁 法夏 陈皮
方中参.苓、术,草健脾益气利湿,木香,砂仁,陈皮和胃理气.法夏温胃化湿.使脾气健,水湿化,泄泻止。
(3)运脾饮 《陈素庵妇科补解》):.
香附 半夏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茯苓 草豆蔻 山楂 泽泻 神曲
方中香附、半夏、厚朴、陈皮卜草蔻温中健脾.苍术燥湿止泻,楂、曲消食宽中, 茯苓,泽泻、甘草利水止泻。
平时以香砂六君丸或归脾丸治之。
若脾阳虚衰,泄泻鸭溏清冷,手足不温者, 当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伤寒论》)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 .
若脾虚肝旺,或肝旺侮土者则经行腹痛必泻.泻后痛止,胸胁痞闷.嗳气不舒,治宜扶脾抑木,方用痛泻要方(《丹溪心法》)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二,肾虚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月经色淡质清。
2。全身症状:腰膝痠软.头昏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3.证候分析, .
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阳,经行则肾虚益甚,水湿不化则经行泄泻,五更之时,阴寒较盛,故值五更而泻。肾虚不足.、外府失养,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肾阳虚则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二)治疗
1。治法:温肾扶阳,暖土固肠.
2.方药:健固汤(方见经间期出血)合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党参 白术 茯苓 苡仁 巴戟 吴茱萸 肉豆蔻 五味子 补骨脂
方中参、苓、术、苡健脾渗湿, 巴戟、补骨脂温肾扶阳,吴萸温中和胃, 肉豆蔻、五味子固涩止泻。
[预防护理]
经期慎食生冷瓜果之类,以防湿滞更伤脾阳.
[结语]
经行泄泻是临床常见病。本病虽为虚证,但仅经期乃发,不宜峻补收涩,只可健脾化湿或温肾扶阳,缓而治之。且在平时当补脾固肾以固其本.
经行泄泻系因脾肾阳气亏虚所致。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大便泄泻,日行数次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经前期综合征。
诊断依据
1.经行泄泻。随月经周期发作。
2.粪便多为水谷不化之残渣,或溏便。一般无腹痛,大便不臭,无脓血。
3.应注意与慢性腹泻相鉴别。
证治概要
经行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小肠,其致病原因有素体脾虚,肝木乘之;禀赋肾虚,命门火衰;经期肾气不足。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肾虚弱。辨证时首先应区分脾虚、肾虚。其治疗原则应以健脾温肾为主。
分证选方
一、肝郁脾虚证
[主症] 经行期间大便溏泻。神疲肢重,面色不华,纳差口淡,或伴腹胀隐痛,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脉濡。
[治法] 补脾益气,除湿止泻。
[常用方]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茯苓、山药、白术、甘草各lkg,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各500g,白扁豆750g。
上为散。每次6g,枣汤调下,每日2—3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如月经量少者,宜加香附、丹参、泽兰、山楂、益母草以活血通经。
2.如月经量多者.宜加炮姜、陈棕炭止血。
3.若脾虚肝木乘之,腹痛即泻,兼两胁胀痛,烦躁易怒,脉兼弦象,改用痛泻要方疏肝理气,调经止泻。
[按语]
1。本方虽为健脾和胃,渗湿调中的方剂,但有培养脾肺阴精的作用。用后能使脾胃气旺,饮食能化,水湿可运,清浊各行其道。
2.本方在发作前3—5天开始服药。湿热偏盛,阴虚火旺者忌服。
[参用方]
1.术苓固脾饮(《辨证录》):白术30g,茯苓、人参、山药、芡实各15g,肉桂1.5g,肉豆蔻1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之经前泄泻。
2.运脾饮(《陈素庵妇科补解》):香附、半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草豆蔻、山楂、泽泻、神曲各等份。上为粗末,每次15g,水煎服,每日2—3次。功用:健脾行气,燥湿止泻。主治:因脾虚或外感风冷,内伤饮食所致的经行泄泻。
3.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人参、茯苓、白术各6g,甘草3g,木香6g,砂仁4.5g,法半夏、陈皮各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主治:脾虚经行泄泻。
二、肾阳亏虚证
[主症] 经行期间大便泄泻,或完谷不化,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 温肾健脾,除湿止泻。
[常用方] 健固汤(《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
人参15g,炒白术30g,茯苓lOg,炒薏苡仁lOg,巴戟天15g,炒补骨脂12g,肉豆蔻6g,五味子6g,吴茱萸12g。加红枣5枚,生姜12g。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月经过少者,去肉豆蔻、补骨脂,加丹参、鸡血藤、益母草等以养血调经。
2.月经过多者,加艾叶炭、鹿角胶、陈棕炭以温经止血。
[按语]
1.本方为脾肾合治之方,临床上经前常需加入紫石英、菟丝子、鹿角片效果更好。
2.本方血热阴虚者忌服。
3.据报道:四神丸及其组成之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单味药五味子、吴茱萸,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四神丸与肾上腺素抑制肠管的作用相比较,表明本方抑制肠管运动的作用并非通过。.受体起作用。
[参用方]
1.钱伯煊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党参、桑寄生各15g,白术、菟丝子、狗脊各12g,补骨脂9g,炮姜、炙甘草、木香各6g,吴茱萸3g。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温肾健脾。主治:脾肾阴虚之经行泄泻。
2.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各30g。
上作丸剂。每次4—6g,每日2—3次。功用:温中散寒止泻。主治:中焦虚寒泄泻。
3.渗湿汤(《女科百问》):白术45g,炒苍术15g,厚朴、肉桂、丁香、干姜各30g,陈皮、细辛、茯苓各30g,肉豆蔻、砂仁各15g,附子24g。上为粗末,每次12g,加生姜5片,大枣2 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脾燥湿。主治:湿胜濡泻,经水反断。
疗效评定
1.治愈:经行大便正常,无周期性发作。
2.好转:经行泄泻次数减少,症状减轻。或泄泻虽止,但3个月经周期内不复发者。
3.未愈:经行泄泻症状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