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告诉你一百年前的年轻人到底在干什么
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出,一百年前,内忧外患、家国危亡之际,毛泽东、王尽美、邓恩铭、李汉俊等一批怀有热血之志的年轻人,是怎样走到一起,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挥拳宣誓,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一场劈波斩浪开天辟地的伟大征程。
他们当时到底干了些什么?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支撑他们不畏牺牲、一往无前?这些悬念,现在随着嘉娜·沙哈提执导的电视剧《大浪淘沙》播出,以新颖别致的荧屏视角,拨开岁月的风云,把答案展现在我们眼前。
剧集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篇,1945年“七大”召开为结点,讲述了这二十多年间,第一代共产党人的革命往事,从点燃革命火种到聚沙成塔,从一大在上海召开到国民革命,从五卅运动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从井冈山会师到抗战胜利、七大召开,每一件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对于这些事件,大家都不陌生,甚至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如数家珍,《大浪淘沙》并没有作老生常谈,而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活饱满的群像刻画,给历史增添了不同以往的生动感和观赏性。
首先是每一个人物都鲜活饱满,每一句台词都掷地有声,面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张国焘和北大爱国学生亮出血书,冲上街头高呼“还我青岛”却遭到野蛮镇压,戏骨成泰燊饰演的陈独秀四处奔走搭救学生,面对妻子“你就不为我和孩子考虑”的劝阻,说出“那些被关在监狱里的学生也是别人的孩子”之后走出家门,在革命活动中被捕,彰显出共产主义者的无私与刚毅。
另一位革命先驱李大钊,同样在剧集开篇就被塑造得呼之欲出,他儒雅博学、乐善好施,为传播革命火苗孜孜不倦,衣食住行极尽简朴,却经常无私资助学生和革命事业,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时经费紧张,他就把每个月工资的大部分80元拿出来捐作活动经费;还有李汉俊,作为共产主义的坚定追随者,他忍住悲痛,变卖爱妻遗物筹集经费,铁骨柔情不禁令人潸然。
当时的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受各界尊重的文化名人,都可过上平和安逸的生活,可是他们都没有选择置身事外,而是挺身出走,站在革命的第一线,无视危险与牺牲,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与生命,从剧情中这些小细节,观众可以真实感受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拳拳赤子心、报国情,怎能不为之共鸣与感动?
这也是本剧的魅力所在,从这些充满鲜活细节的历史画卷, 大家不仅能得到追剧的快乐,也扩充并加深了对党史的了解与理解,得到追剧学史一举两得的双重收获。从前提起党史,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觉得党史都是专家学者的课题,与普通人距离甚远,然而现在,《大浪淘沙》的让党史走出一成不变的文本,以高质量、多元化的影视载体,重新焕发党史的活力与魅力,以一种空前轻松的资态走进普通观众的视野,融入到休闲娱乐生活之中。
特别是新一代90、00之后的年轻人,通过电视剧看到一百年前的同龄人到底在干什么,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信念与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意义巨大。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之际,通过《大浪淘汰》重温峥嵘岁月,深切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薪火相传砥砺前行,就没有我们现在繁荣富足的生活,正如剧中青年毛泽东面对学生们讲出“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从骨子里发愤图强,才能让世界知道,公理不可丧,中国不可辱”,新一代的年轻人更要温故知新,铭记党史,才能更好的继承先辈遗志,做到骨子里的发愤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