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孩劝阻校园欺凌致死:防范欺凌,这些知识你需要知道!

2020年5月7日,江苏南通15岁少年盛天逸遭遇校园霸凌,被同学伙同社会人员殴打致死。

5月11日,该案由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两名凶手蔡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无期徒刑,范某被判故意伤害罪,因案发时未成年判处有期徒刑14年。

因制止校园欺凌而被同学伙同社会人员给活活打死!看到这样的消息,怎么能够不令人心疼?

家长可能都不知道,孩子在校园中正在经历什么?

焦虑、自卑、恐惧、抑郁,成为很多中小学生最主要的情绪表现,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校园欺凌”。

01

“校园欺凌”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尼采的《善恶的彼岸》中有一句:“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

“校园欺凌”对被欺凌的学生来说,是身心的双重创伤,是难以平复的长期阴影。这也使得部分学生人格恶逆化,由受害者转化为施暴者或其帮凶。

2017年《教育蓝皮书》对北京市的12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校园欺凌现象展开调查。书中指出了欺凌经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具体如下:

影响学生人格发展,诱发心理问题

有过或者有更多受欺凌经历的学生,其未来人格的发展中宜人性人格(即信任、直率、利他、温顺、谦逊、慈悲等)、稳定性人格(焦虑、生气、敌意、沮丧、敏感害羞、冲动、脆弱等)、尽责性人格(即自信、秩序、责任感、为成果努力、自律等)的表现比没有或更少受欺凌经历的学生更差。

也就是说有过欺凌经历的学生,在往后的人格发展中更易怒、冲动、敌意、沮丧和脆弱,会存在着更高的焦虑、抑郁和自杀的风险。他们缺少社会责任感,不愿为成果努力,且自制力偏差。这样的情况,遭遇欺凌程度越深,表现越明显。

图片来源:《教育蓝皮书(2017)》

影响学生自尊和意志力水平,认知力下降

部分被欺凌的学生,会遭受孤立,不被同学喜欢,从而有较低的自尊感。报告分析表明,遭遇校园欺凌的学生自尊水平普遍偏低,即更不认同自己的价值,并且随着受欺凌程度水平的提高,自尊水平逐渐下降。

意志力水平通常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及其未来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能力。而遭遇过欺凌的学生意志力水平更低,更偏向外控型,表示更难以保持对长期目标的坚持和热情,并且更相信是运气和命运主宰了他们的生活,有可能更无助和被动地悲观面对生活。

影响行为情感投入,学业受损

受过欺凌的学生的学校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外在表现一般为更少拥有学校归属感,对学习兴趣更少,投入学校生活更少,且学业成绩表现出较弱的负相关,主要在关系欺凌(联合孤立)这一维度体现。

图片来源:《教育蓝皮书(2017)》

不得不说,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

但是,校园欺凌却愈演愈烈,如何让你的孩子远离校园欺凌呢?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02

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做 

学生篇

1、欺凌发生时。

一个人遇到突发欺凌状况,要尽快走开。

通常施暴者只是借机发泄不快,如果你没有反应,对方往往不会再纠缠。

如果对方突然出手或者追逐,要保持沉着冷静,用平静清晰的语言告诉对方停止这样做(沉着会更显实力,哭泣害怕会更容易被欺负),以谈判为由,拖延时间,想办法来到人多的地方,趁对方放松警惕趁机逃离。

如果实在不能避开,气势上不能软弱,施暴者总选那些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下手,目光要坚定,保持沉着冷静,腰杆也要挺得笔直,传递出“我也不好惹”的信息。

2、欺凌发生后

欺凌者在初期欺凌的时候往往喜欢挑软柿子捏。所以当第一次被欺凌的时候,绝不能忍气吞声,要严肃制止;

  • 要勇敢地向老师、学校或权威部门反映,告诉他们施暴者是谁?

  • 他们具体做了什么?

  • 在哪里?

  • 什么时候?

  • 持续多久了?

  • 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扰?

让大人出面制止,让欺凌者知道后果,为自己讨回公道。第一次效应会影响欺凌者今后的行为方式,令其有所忌惮。

当你觉得霸凌已经威胁到你的人身安全,那你必须说出来!面对困难和困扰积极向父母和老师倾诉,他们依旧是最愿意帮助你的人和可以依靠的港湾。

3、心理调节方面。

尽量尝试着表现的和平常一样,自嘲或幽默地调侃会减弱不安的情绪,或者跟自己信任的人积极交流。

要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和情绪管理身上,罗列出积极的目标,并且努力实现它们。

这样带来的成就感会增加你的底气。可以通过运动、找朋友和老师倾诉释放压力,也通过个人爱好转移不良情绪,比如,画画、听音乐、下棋等,有必要时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辅导。

家长篇

(1)要留心观察自己的孩子

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应该多留心观察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现不对的情况,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留意孩子生活中的突发的异常变化(如突然不想上学)。及时了解情况,避免出现因孩子不敢说,独自面对恐惧的情形。

2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许多孩子被“校园欺凌”以后,不太愿意对父母说出真相,他们觉得这是不太光彩的事情,误认为自己之所以被“欺凌”,责任全在自己。作为父母,此时千万不要责备孩子没有用,让自己担心,以免雪上加霜。

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给予自己孩子充分的安全感。比如在孩子想不通时、难受时,首先要接纳孩子的受伤情绪,同时,父母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孩子缓解受伤的情绪,且要给孩子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起码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包容与接纳。

(3)帮助孩子学习建立人际关系。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

如果孩子遭受欺凌,而仍然能和班里的一些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对校园霸凌的影响产生很大的缓冲作用。

家长也需要和孩子解释,某个同学的孤立和排挤可能是出于嫉妒或其他动机,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其他同学建立好的关系,让孩子对同伴关系抱有合理的预期和期望。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对孩子的心智成熟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4)教孩子自我保护措施。

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比如,可以带孩子学几套自我防身术,以备急用;可以购买或自制一些自卫用品,如防狼喷雾、辣椒水、风油精等等,以方便孩子在被欺凌时及时脱身。

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这里的专业机构,主要是包括心理机构、学校、警察局等专业机构。把暴行放在阳光之下执行,暴行的阴影就会越缩越小,甚至消失不见。

学校篇

(1)预防欺凌的发生。

不论我们的应对措施是有多么地到位、多么地成功,都不如将校园霸凌事件预防在萌芽状态。

加强法制和心理方面的教育,定期在校园开展关于讲座,普及法制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使学生对自己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增强学生自我价值认知,使学生心理平衡等。

主动发起校园欺凌的人,也都有被暴力的言行欺凌的经历,有的是来自家庭,有的是来自社会。有研究发现,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2)积极引导,公正处理。

教师应当关爱每一位学生,在与学生交流中避免“贴标签”,唯分数论,以条件区别对待等,让学生之间感受到尊重和平等。

要辨清“玩笑”与“欺凌”言语羞辱、身体攻击、流言蜚语,教育学生恃强凌弱、以暴制暴、横行霸道是不正义的。

如果矛盾双方不能有效沟通,老师应当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公正处理;对家长的介入要积极引导,帮助化解矛盾避免激化矛盾。

面对一些比较复杂或者恶性的事件,老师和学校应当坚决介入,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让欺凌者负起应付的责任。

参考文献:王黎敏, 王珊, 陈群, & 潘登. (2018). 浅谈校园暴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科教文汇(下旬刊), 000(021), 156-157. 孙时进, & 施泽艺. (2017). 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