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大家经常能遇到一些看着眼熟但却又没近距离接触过的人或者地方。对于住在烟台市区的朋友来说,崆峒岛或许就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不用非是大晴天,只要海上的雾不是太大,站在烟台市芝罘区或莱山区的海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崆峒岛的位置和轮廓。倘若是站在烟台山的灯塔或东炮台的高处再或是南山公园山顶的亭子上,视角会更好一些。崆峒岛虽然常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但真正上去过的人并不多。这个不多,指的不是绝对数量不多,而是相对比例不高。与长岛、刘公岛等旅游业发展成熟的海岛相比,崆峒岛还正在建设开发中,因此多少会给人们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不过,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客观上也增添了崆峒岛的神秘性和吸引力。在五一假期里,也有不少游客选择上岛参观,近距离感受一下这座“眼熟”的海岛。下面这组图片就是孙先生一家五一当天去崆峒岛游玩时拍到的场景。
他们是上午九点从芝罘区的旅游大世界码头出发,乘坐游船前往崆峒岛,下午两点左右返程,来回的车船票一共是110元。根据《芝罘区志》的记载,崆峒岛位于区境东北海域9.50公里处,距大陆岸线最近点5.90公里。从旅游大世界码头出发的话,单程不用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崆峒岛。
崆峒岛不大,区志载:岛长1.95公里,宽约0.50公里,面积0.88平方公里,岸线长6.30公里。单独游览这座岛,不多时就可以逛完。不过好在崆峒岛的周边还有一系列小岛,如担子岛、马岛、夹岛、豆卵岛等(它们在地理上统称为崆峒列岛),站在前者的海边远眺这一串小岛,也是不错的风光体验。同时与喧嚣的市区相比,这里的海岸线多少带有一种静谧的气氛,漫步其上,可以放松身心。烟台的朋友或许对“崆峒岛”这个名字已经比较熟悉,但外地的朋友看到它,第一时间很容易联想到武侠小说中的“崆峒派”。不过,崆峒派的“崆峒”,指的是崆峒山,并非崆峒岛。
关于“崆峒岛”名字的由来,《芝罘区志》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前七夼、清泉寨等8村8户人家迁居岛上,称八家岛。后因四周环水,超尘绝俗,有如世外桃源,改为空洞岛,进而雅化为崆峒岛。”按此说法,崆峒岛名字的由来似乎是在清雍正之后。不过,在明嘉靖版《宁海州志》当中,就已经出现了“崆峒岛”这个写法(州北五十里)。而《读史方舆纪要》和《清康熙实录》中也提到过宁海州的“崆峒岛”。由此推断,早在雍正之前,“崆峒岛”的名称就已经存在,至于何时正式使用,暂时难以考证了。崆峒岛之所以在众多史籍中都有提及,主要是其位置特殊,在南北沿海的航线上。而到了近代烟台开埠之后,崆峒列岛作为烟台港湾的屏障,意义更加凸显。因此,岛上很早也建起了灯塔,延续至今已经成为游客们必然打卡的一处地标了。
在岛上游览打卡之后,就到了午饭的时间。之前提到的110元车船费并不包含午餐,需要到了餐馆现点。听孙先生介绍,岛上的海产很鲜,贝壳类尤其有名,价格也不算贵。午饭过后,再转一转,就乘车到崆峒岛码头,换船回到市区了。总的来说,如果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崆峒岛,或许没有太大的惊喜;但如果是为了跟家人来放松心情,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期待这里建设得越来越好吧。
总的来说,如果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崆峒岛,或许没有太大的惊喜;但如果是为了跟家人来放松心情,还是有不少收获的。期待这里建设得越来越好吧。(本文图片作者:Mr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