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1)新领导如何空降虎狼单位

这场战争,水平不高,但名气不小。

在人们对西汉历史的印象中,似乎刘邦一死,就是吕后虐情敌,然后大忠臣周勃陈平挽救革命,后来就是周勃他儿子周亚夫再次拯救刘家危局。

说的跟刘家要死一样。

周勃跟周亚夫,这爷俩给人的印象就是“社会我周哥,人狠话不多”。

也因此,这爷俩在汉初的名声着实响亮,远超当时的一把领导文帝、景帝。

涉及到刘家这爷俩时,我们脑海中仅仅是一个“文景之治”。

大印象就是这爷俩在位这些年,老百姓们日子过得不错。

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

老百姓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那个“之治”,应该叫做“吕文之治”。

主力是吕后跟文帝。

“文景之治”另有玄机。

所谓“文景之治”的真正含义,是指文景二帝在四十年的统治期中,击败了军功阶层对“相权”的控制,并肢解了同姓王的封国势力。

使皇权,在真正意义上,开始独大。

为后面那位爷满世界扑腾奠定了权力基础。

我们来看看这不显山不露水的四十年吧。

先来说说率先登场的这个有大福气的皇帝。

纵观整个西汉一朝,这个人的福气可算两百年来第一,超过了他的威猛老爹和争议孙子。

这个人就是刘恒,汉文帝。

之所以说他福气第一,是因为福气拼的是一个综合指数。

包括运气,国力,国民幸福指数,自身执政质量等等因素。

有人会疑问,刘邦作为开国皇帝,难道不是最大福气吗?

没有祖宗哪来你后面这一大串啊!

刘邦先生那叫大运气。

哪怕放宽到整个两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刘邦同志都是毫无疑问的运气第一。

他的一生自带神龙护体,很多条命,后世只有成龙能与其相提并论,无论让项羽挤兑成啥样都能逢凶化吉,十战九不胜能拿下天下的,古往今来只有这位爷。

注意,是唯一哦。

虽如此,他的福气却算不上最大,毕竟混沌了大半辈子,晚年又活在马上,天天提心吊胆,算不上享了什么大福气。

而他当年看不上眼的这位儿子,却当真是洪福齐天。

首先是在汉初的一系列政治风暴中,人家刘恒不声不响,稳如磐石的当了十六年的王爷。

然后最终摘了整个平吕政变的丰厚成果中最大的桃子。

之后又顺顺当当的当了二十三年的太平天子。

而且他的大福气在于,无论他怎么做,哪怕就是错的事,最终都阴差阳错的变成了对的事情。

记住这句话哈,后面有大篇幅论述。

这种咋做咋对,我们通常称之为“大福大报”。

有的朋友会说这是迷信,这种东西玄之又玄不可控,不能拿出来说事。

但实际上,当我们的人生路越走越长,当你摔的跟头越多,看的冷暖越唏嘘,你就会有所体悟。

命运这东西,不仅存在,还很重要。

比如说,江南是个好地方,但如果你生在了太平天国时期,你大概率会死的很难看。

比如说,你是个读书人,生在两宋,就很幸福,但如果你生在了被称为“臭老九”的年代,你就会去接受很多再教育。

再往大点说,今天,如果你生在中国沿海一线城市,你只要身体健全,能找份工作,踏实肯干,哪怕混的再差,下限也不会太低。

但你要是生在超险民主共和国,就不好说了,哪怕你一路都踩在老金家的前列线上,你的上限也不见得会有多高,而且善终实在是个高难度事件。

我们的祖宗总结过,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命是排第一位的。

一个人要有大成就,自身努力是一方面,可遇不可求的“命和运”同样重要。

刘邦如果不是赶上了天下大乱,他将作为一个二流子的鲜明案例形象成为沛县妇女教育孩子的反面典型。

马云如果早出生二十年,也许就是个长的比较讨喜的民办教师。

总之,我们无论何时,要对自己的所有境遇,心怀感恩。

感恩并接纳、承认我们的“命”。

无论好坏,都要活的精彩。

刘恒的“命”好,是他在历史上留名的必要条件。

吕产的“命”也不错。

但人家刘恒这“命”能继续好上二十多年,却跟自身的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

上一章中,我们说了吕家后生德不配位的灾难表现和可悲下场。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好命的汉文帝,是如何完成“大干部空降虎狼单位”的人事难题的。

刘恒在上位之初,其实是充满疑惑与风险的。

当推举他当皇帝的消息传来时,普遍上的看法是一场风暴在袭来。

他曾经就是否去长安继位的问题和代国班子成员们反复讨论过,除了心腹宋昌,没人赞成。

反对派们的理由是朝廷中的那帮老流氓都是高帝时的大将,熟习兵事,多谋善诈,如今他们刚刚诛灭诸吕,血染京城,此时来接咱们当皇帝,谁知道接咱们去有什么阴谋!

宋昌的反对意见则是:吕氏不得人心,天下归心于刘家,那帮老同志是主持公道的,尤其大王是现存的高皇帝最长之子,勿疑!

最后,还是烧龟甲占卜听天由命。

占卜结果烧出来个“大横”,类似于上上签,极乐香。

大吉后,刘恒再次派出了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去长安,问问到底啥情况。

薄昭把政变的来龙去脉讲过后,文帝听到整个政变的来龙去脉后,权衡下决定动身。

到了高陵后,刘恒再派宋昌去长安打探动静。

宋昌回来后说没问题,刘恒才敢再接着走。

从这几件事,就看出来了刘恒是个啥样的人。

刘恒在面对天底下第一大馅饼砸过来时,人家先分析。

听听身边人的意见,听听老天爷的意见,这是己方多维度分析。

随后,多方面求证,先是派舅爷去长安打探消息,后来走到了长安近郊时仍然不忘派人看看长安的动静。

看看我都出洞了,你们是不是真对我想不利。

如果想把我骗来宰了,此时一定会有征兆。

这种谨慎程度,就是我们上一章中所说的“政治天赋”。

此时的刘恒,仅仅23岁。

一百年后,同样有一个基本类似的情况。

帝位空悬权臣猛。

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傻冤家,听说自己要当皇帝后第一时间兴奋的连跑了一百三十里地,骑死了N匹马,路上一直搞女人玩车震。

随后27天就被废了。

历史不会重复,只是会相似。

当考卷突然扔过来时,你在这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是否储备了足够的底蕴帮你回答那份考卷呢?

接下来的这段过程,我应该被每一个立志走向领导岗位的同志打印下来,将来以备不时之需。

到了霸桥时,以周勃为首的百官赶来拜见他。

刘恒懂规矩,下拜还礼。

这个时候,周勃老同志站出来,说了句:咱借一步说话。

心腹宋昌拦住:高声道:您要是说公事,就在这大大方方的说,要是说私事,王者是没有私事的!

周勃跪上天子玺。

九月己酉日,刘恒入长安,在之前的代国办事处接受群臣拥戴,即皇帝位。

当天晚上,刘恒要入未央宫。

有十个保镖在端门说:你谁啊!知道这是哪吗!

刘恒再次派人找周勃,周勃把这十个保镖领走后,入未央宫。

当夜,刘恒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心腹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然后下诏书大赦天下,宣布即位。

继位后,刘恒第一时间对“诸吕之变”的功臣们进行论功封赏,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功臣周勃拿回了军功派最看重的相位,而且文帝对这位老革命的待遇是“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对刘家这帮,过去被吕后除国的刘友子刘递,被封回了赵王(原吕禄),由赵分出的常山国还给了人家赵国。

被齐王刘襄绑架的琅邪王刘泽,封为了燕王(原吕通),废刘太(惠帝子)的济川国,将琅琊和济南全都还给了齐。

废鲁国(吕家女婿),将薛郡还给了人家楚国。

这是刘恒从一个懵圈王爷到大汉皇帝的空降过程。

一个新领导,去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庙大妖风更大,池深王八更多”的混乱单位时,你要咋上岗呢?

复盘下刘恒的这一整套做法。

到了新单位后,第一轮过招,人家来接你,你拜谢还礼,说明你这人尊重人,懂规矩。

当这个单位的地头蛇对你试探,说咱哥俩说说悄悄话的时候,要迅速立威,划清界限,我这人大公无私哈!

而且很艺术,给周勃难堪和下马威的不是刘恒,伤人的话是宋昌说的。

宋昌的这段话是在表明刘恒的立场:我不是个软弱听摆布的人。

当文帝要入未央宫时,周勃跟他开始第二轮过招,那十个道具不让刘恒进宫,表明你小心点,这都特么是我们的人!

但刘恒当晚上就第一时间宣布,我的心腹张武当郎中令,护卫宫殿;宋昌总管南北军,还发明出来个“卫将军”。

这是啥意思?

刘恒真的掌控“郎卫”和南北军了吗?

差的远呢!

除了这俩光杆司令外,没有一个是自己人!人家要想弄死你还是分分钟的事!

但是,把你接来当领导不会因为你这几件事就跟你翻脸的。

刘恒摸准底线的玩造型还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我很强硬!我不会受人摆布!

并非我们到了新单位要以忍为上,甚至被扔过来了挑衅也要先逆来顺受,不动声色。

那样做会严重削弱你的威严!

你要尽最大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我不会被你们牵着鼻子走,所有人都要围着我来转!”

再重申一次:权力这东西最重要的看信心。

吕家的那帮完蛋玩意咋就众叛亲离了?

你让人看出来了不是那块料!

你的第一次出场表现,会给所有人留下极其重要的印象。

人们会对你迅速形成判断: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好说话还是不好说话,软弱还是强硬。

当你被人判定成窝囊蛋后,你的所有后续举措哪怕全都正确,也会容易被人看成笑话!

政令就出不了办公室了!

千万记住,同志们绝对不会因为这个领导一见面时态度上不热情就抵触你的。

下属之所以造反的最关键点是利益分配!

前途上,我干了你所有的脏活累活,你十年不提我!

奖励上,我拿下了一千万的单子,你给我一张购物卡!

既得利益上,我的利益大饼你这个外来人想要插一手!

这是下属捅你刀子的三个关键原因!

之前我们在刘邦对待英布时也说过:在领导岗位上,所有的第一印象尽量不要春风拂面,要绷着点!

此时树立的“威严”极其重要!

后面能不能顺利开展工作,你刚露面的这几天极其重要!

刘恒在继位过程中的这一整套流程里,都是在释放一个信号:我不好惹。

但是,紧接着人家在主持分红时,又完全的尊重了老爹的“白马之盟”。

而且除了那两个安全部门任命了自己人外,第一时间他并没有大封心腹,而是给这帮造反派大封赏的。

他将相权还给了军功派,对首功的周勃给予足够尊重。

将吕家侵占原来宗族们的地又都还了回去,对齐楚这两个造反派都给予了尊重和安抚。

人家在恢复秩序。

这对我们能有什么启发呢?

空降一个复杂的新单位当领导时。

你要“面冷、手稳、尊重人”。

面冷,是你要让所有人知道,你这人不好糊弄,你有你的一定之规。

你一定要在第一次见面时,就给予人们这种感觉。

这是你培养“敬畏”的最关键一步。

手稳,是指你一定不要新官上任三把火!

一定要遵循现有规矩先走下去,一定要在全都摸透了之后再做动作!

可以有变化,有调整,但一定要温水煮青蛙!

复杂单位的问题永远都是人的关系问题!

你要释放一个信号:你不是革命者,不是搅局者,你是合作者。

“尊重人”,是指在利益上,对贡献者和关键位置要给希望给待遇,千万不要贸然动别人的奶酪,。

一定不要在还没弄清状况前就调整利益大饼!

最好能寻找到这个单位混乱前的利益状态,去恢复它。

所有的工作开展,都要等到这个单位被你理顺了之后,再去抽丝剥茧。

你的第一要务,是能在这摊浑水中先呆下去。

然后才是看清这浑水背后的门道。

刘恒在登基坐殿后,迅速安定了所有的利益集团。

新领导不好惹,但够意思。

都歇着吧。

再回想下吕家,但凡有一个刘恒,吕掌柜至于死前整那一出吗?

对了,还有一件事要提一下。

说个令人无限遐想的事,关于牺牲。

《史记》在写文帝皇后窦后时有这么句话: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翻译下:

刘恒原来的代国王后生了四个小子。

刘恒还没当皇帝时这个王后就死了。

等到刘恒当上皇帝后,这个王后生的四个小子就全病死了。

刘恒这一年23,他那王后应该不会岁数很大。

刘恒九月底当的皇帝,正月立的刘启(景帝)当太子。

中间这俩月,皇后这四个小子就全都病死了。

好凑巧!

这个代王后是谁,史书无载。

但这些年,吕后对刘家这堆诸侯王可是基本上都配了吕家的闺女哦。

唉!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权力下的那些妥协,血泪斑斑,伤痕累累!

(0)

相关推荐

  • 大汉的四爷也很传奇

    皇子中的老四向来很神奇,只要看过清宫戏的自然明白这是什么梗,雍正是四爷,乾隆也是四爷,再往前还有永乐帝朱棣,都是大名鼎鼎.这里要说的汉文帝刘恒也是排行老四. 汉文帝的名气并不算小,初中历史课本上还记载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6)文帝钦点的真将军

    文帝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 文帝命宗室刘礼为将军,屯军灞上,祝兹侯徐厉驻军棘门,河内郡守周亚夫驻守细柳. 三军警备,以防匈奴入侵. 文帝比较厚道,总搞形象工程,亲自去劳军. 到了灞上和棘门,文帝一行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5)景帝削藩

    文帝死后,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仍在释放着强大的惯性. 因为他将"黄老之术"交棒到了他的皇后,即后来的窦太后. 窦太后不像当年的吕太后那样强势,她对于政策的影响力是依靠持 ...

  • 第二十五战:七国之乱(2)釜底抽薪

    刘恒继位稳定政局后不久,体现他命好的第一个环节出现了,他遇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贾谊. 这个人,可以说是西汉最终能成功转型的总设计师. 贾谊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三年,但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文 ...

  • 【寸寸劫灰】第二十五章 劫灰寸寸乱尘嚣·金钟

    "一.二.三.四--四更天了." 沈慧薇数着远处钟楼里传来隐约的响声.在静室,在偏远的连云岭深处,所有的世间响动,听来都模模糊糊的,仿佛已经隔开了生死两界. 她多么盼望连这点模糊的 ...

  • 【寸寸劫灰】第二十五章 劫灰寸寸乱尘嚣·自承

    虽然不曾亲自扣响金钟,沈慧薇却在相隔半山之远的钟声里受到极大损伤,竟至双目流下血泪.照她这种状态,即使谢红菁在死者身上拿到血书,亦无法立即接受审理,仍然将她带回静室. 一向人迹冷落,乏人问津的静室,此 ...

  • 【寸寸劫灰】第二十五章 劫灰寸寸乱尘嚣·真相

    方珂兰从恍惚中惊醒回来,身子方动,谢红菁冷笑:"站着." 方珂兰尴尬不已,满面通红地笑道:"这都什么事--红菁,我被你闹糊涂了.好端端的逼慧姐死,这会子雷厉风行的又搞什么 ...

  • 【寸寸劫灰】第二十五章 劫灰寸寸乱尘嚣·劫灰

    "菁姐!"许绫颜募然颤声叫了出来,"你在说什么?!这话--什么意思?" "清云这些年来内外交困,所受的压力,如无设身处地,一般人岂能想象得到呢.&qu ...

  • 【景帝】五、七国之乱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型藩王群体造反的事件,一次是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一次是晋惠帝时代的八王之乱.这俩事件连起来,就是咱们常说的一个成语:乱七八糟. 历史上这两次事件,谈不上是什么大的军事行动,也没 ...

  • 「四维中国通史」第二十三讲:西汉的“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大家好,今天要讲一下西汉的"七国之乱",也就是西汉初期的分封制度问题. 西汉在建国初期,在部分地区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这主要是汉高祖刘邦先是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王,就是战功卓著的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