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学古人如何孝经母亲
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孝道”,在汉代,一个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荐去当官的,这叫“举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汉代皇帝的谥号中就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我们熟悉的汉武帝,就是“汉孝武帝”。
清代有本书叫《孝经传说图解》,这本书先刻有《孝经》的经传,其后则记叙了古代的150篇孝行故事,基本都是一图一文,图文并茂。
如:董黯(àn)慈溪图。
清·戴莲洲绘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有两个房子,左下角的房子在一个小溪旁,据说董母当初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她想喝大隐溪的水,因为大隐是她的故乡。那时董黯母子住在慈湖以北的山脚下,距离大隐有三十里路。董黯经常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终于董母的病好了,他们又返回原来的居住地。
有一天,董黯正在劳动,院子里忽然泉涌成渠,那泉水的味道和大隐溪的水一模一样。乡里人都说董黯孝感天地,董黯却说,是母亲的慈感动了上天,“是吾母之慈所感也”,于是将这条渠水取名“慈溪”。
在这个故事中,母亲显然是表现孝子的“配角”,但我相信最后董黯说“是吾母之慈所感也”绝不是一句空话,但董母感动的应该不只是上天,在男权的封建社会,一个贫家女子将一个孩子拉扯大实属不易,董黯这话可以说是一语双关,母亲的“慈”,也感动了他,与其说这是一个表现孝子的故事,倒不如说我们从这个孝子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清·王素绘
清·任伯年绘
清·李霞绘
这三幅图表现的是汉文帝亲尝汤药,这三幅画各有特点,尤其是老母亲的形象,很有意义,王素的画明显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任伯年的画像是一个趴在桌子上闹脾气的老小孩,汉文帝还得哄着她,求着她喝药,李霞的画中,儿子在尝药,母亲早早就张着嘴等着了,好像能听到“啊”的声音。这三幅清人的画不知道比现代人画的高明到哪里去了,现代人往往把画面画得富丽堂皇,反而违背了史书记载的汉文帝尚节俭爱简朴的历史事实。
清·王素绘
清·任伯年绘
清·李霞绘
这三幅图描绘源自江革行佣供母的故事,东汉时有个叫江革的少年,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这三幅图表现的正是背着老母亲逃难的情景,王素的画,儿子回头看,母亲在儿子背上却一副“放心”的样子,任伯年的画,是母亲回头看,替儿子“担心”,李霞的画是二人小心翼翼的赶路,一条小径是母子一心。
清·王素绘
清·任伯年绘
清·李霞绘
这三幅图是描绘的“乳姑不怠”,表现的是婆媳关系,这个故事说,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其祖母唐夫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数年下来,婆婆没有进食,身体却依然健康。一天,长孙夫人生病,召唤家中的老老少少,说:“我多年来没法报答新妇之恩,希望子孙能像新妇一样孝敬她就够了。”后来崔南山做了高官,果真像长孙夫人叮嘱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唐夫人因自己的婆婆老龄无齿而乳姑(姑为母亲,这里也可以解释为婆婆),被后世广为传颂,“乳姑”也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表现家庭关系的图画,如这幅看似“亲子游戏”的图:
这是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历来对这幅画的解读都聚讼纷纷,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说这是大骷髅操纵了小骷髅,小骷髅又吸引了孩子,孩子又引着后面的女子,可能是孩子的母亲,不得不跟上来;还有一种说法,说这个骷髅其实是孩子的父亲。
在中国家庭中,虽然以男人为“当家”的,但在整个家庭关系中,父亲的身影却又往往总是模糊的,母子关系往往成为一种家庭伦理关系表现的中心,比如大家都是知道有个岳母,却不想岳飞的父亲是谁,小说及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因黄河泛滥导致岳飞少年时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实际上岳飞22岁因为其父岳和病逝,才于军中折返奔丧。等升级为婆婆公公,公公的形象更是退隐,《杨家将》里的佘太君,《红楼梦》里的贾母,好像这样的大家族也都是母亲坐在顶端。
这幅图是清代任伯年所画,叫《授书图》,母教子在中国唐代非常盛行。我们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其实是清朝人的一种说法,早些时候,女子也是要读书识字以向子女传授社会准则和社会价值观的。
这是清代钱慧安的《慈母图》,一个孩子站在母亲身旁,在听母亲的教诲,画面把母亲端庄娴雅以及对孩子的爱与期待都渲染了出来。
从这些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良好品格的养成,还是读书学习之道的提升,都可见母亲在孩子背后的含辛茹苦,无微不至。最后,祝天下所有母亲身体健康,母亲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