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旅行者(上)| 越地宝藏

“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展览以浙江历史发展为基本脉络,通过文物展示浙江历史文化的缩影。展览分六部分,展品包括史前玉器、青铜器、瓷器、金银器、书画等等。本期,震惊部的老编们就带您欣赏第一至第三单元的部分展品。

-展览时间-

2018年6月8日——2018年10月8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 浙江西湖美术馆

走出蒙昧—五千年中华文明起源

① 良渚文化 石犁

② 良渚文化 玉琮

上述展品位于展厅一层 第一单元

石犁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

通长106厘米,总宽44厘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湖市博物馆藏

劳作工具的改进代表着人类农耕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石犁就是农耕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人们所使用的工具,适用于耕作较大面积的农田,这也说明此时人类的主食已经从橡子、栗子,转向农业生产的大米了。太湖流域的原始稻作大约就是在良渚文化时期开始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上图这件石犁出土于浙江平湖,距今约四五千年,是良渚先民发明的分体式石犁,由一个三角形石片和两块长方形石片组成,石片由页岩琢磨而成。每片上均有孔。人们在使用中一旦发现有破损,只需换掉局部,如此既节约原料,也方便使用。

平湖庄坟桥石犁出土时现状

石犁在出土时带有木质底座。犁头尖端呈等腰三角形,其上有3个穿孔,头部有残留的使用痕迹。两片犁翼,各有2个穿孔,通过这些穿孔,可以用木销钉把石犁头和木犁底固定在一起。木犁底尾端有装置犁辕的榫口。固定在木底座里的石犁,基本上只有刃边留在外面。这些刃均为单面刃,磨得非常锋利,有利于土壤的划破。

石犁使用示意图

使用石犁,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翻耕效率,连续式翻土作业加快了翻整土地的速度,良渚人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农田。

玉琮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

高8.9厘米

上射径17.1—17.6厘米

下射径16.5—17.5厘米

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良渚玉器种类极多,有延续前代传统的装饰用玉器,如璜、镯、珠、管等,也有与宗教相关的仪礼用玉器,如琮、璧、钺等。通过玉器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稳定农耕社会中的良渚人对美的追求、对信仰的执着,透过玉器纹样我们可以揣摩他们寄托在玉器上的思想与情感。

良渚文化的玉琮是由玉镯演变而来的。早期的玉琮比较矮,四边圆弧,整体圆润;到了晚期,出现整体方正,节数增加的玉琮,显得瘦高,但看不出实际用途。虽然这个变化不能作为一个绝对的年代顺序,也不能由此断定说良渚文化晚期的琮就全都是方正瘦高的,但琮形状的演化总体上是呈现出这种趋势。

此玉琮整器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构图独特,纹饰繁细,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器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琮体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个具象的神人兽面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在一神兽上,图案采用浅浮雕和线刻技法雕琢而成。

神人兽面纹

在琮角尺形的长方形凸面上,每两节琢刻一组抽象的神人兽面图案,以转角的棱线为中轴向两侧展开,这种角部的人兽组合结构,是良渚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角部的人兽组合

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一变形夸张的鸟纹。琮的功用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通天的法器,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宗教权的象征。

夸张的鸟纹

精勤耕战——青铜时代的越人魂

① 商 青铜龙纹盘

② 西周 龟纹青铜簋

③ 春秋 伎乐铜屋

④ 春秋 青铜鸠杖

上述展品位于展厅二层 第二单元

青铜龙纹盘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

温岭琛山乡楼旗村出土

口径61.5厘米,高26厘米

温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藏

先秦时期的浙江属于古越人居住的地区,虽然与中原相比越地出土的青铜重器数量并不多,但在形制与纹饰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流行于商代晚期。这件青铜盘是 1984 年温岭当地村民无意间发现的,体形硕大,纹饰丰富,被称为圆盘中的“盘王”。

商代青铜器往往采用多层纹饰,铺在器表的地纹与地纹上的主纹相结合而形成多层纹饰。这件铜盘腹部的装饰纹样也是采用这种方式,以同向双鸟纹为主纹,以云雷纹为地纹。云雷纹纤细密集,双鸟纹线条则较粗,疏密得宜,富有层次感。

再看铜盘的内部,盘内底铸一条立体蟠龙,龙首在盘中央昂起,两只粗壮的龙角高高耸起,双眼突出,巨口露齿,形象生动。龙身呈顺时针盘卧,身两边饰鳞纹。

立体蟠龙

商代青铜盘上装饰纹饰的特色之一是浮雕蟠龙纹,但是如这般将蟠龙柱式立雕,突出器表的着实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商周时期宴饮祭祀时行沃盥之礼,以盘和匜组合使用,用匜浇水洗手,其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瓢,而盘是承接弃水用的。这件青铜蟠龙盘体形巨大,可能已经不是实用器,而是祭祀用的礼器。由于铜盘被发现时并没有其他器物共同出土,因此这件铜盘的身份至今仍是一个谜。

龟纹青铜簋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温州瓯海仙岩杨府山出土

高10厘米,口径18厘米

底径14厘米

温州市瓯海区博物馆藏

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同时也可盛水。青铜簋出现自商代,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尤其是西周时期,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此簋纹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腹部主纹以云纹为地,饰凸起的C形纹,足饰勾连云纹一周,器内底部中心饰龟纹。

器内底部中心的龟纹

杨府山土墩墓里一共出土了83件 (组)青铜器和玉石器,其中青铜器有61件(组)。青铜器的纹饰内容为西周时期常见的云纹或高凸的C形纹,纹饰面貌都显得粗犷清晰、浮雕感特强,也颇具西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

大批青铜礼乐器与兵器的发现,不但填补了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铜器的空白,而且对于研究浙江越族土墩墓的埋葬制度与埋葬习俗、研究越地青铜器的地方特点和组合关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鼎、簋、铙等在西周的墓葬里是最重要的祭器和礼器。按礼制,一般天子是用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鼎簋等重器的。由此判断,此器应为贵族陪葬品。

青铜鸠杖

春秋(前770—前476年)

绍兴漓渚中庄村坝头山出土

杖首:长26.7厘米,銎径3.7厘米

杖镦:长30.6厘米,銎径3.6厘米

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

青铜鸠杖因杖首顶端立一鸠鸟,称为“鸠杖”。鸠自西周始便是尚齿敬老的象征物,汉代时鸠杖更是授予老者的“尊老杖”。而早于汉代的春秋鸠杖是否有尊老的含义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代表着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

目前已知的春秋青铜鸠杖有五件,分别出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埭溪、绍兴漓渚、德清武康龙山、江苏镇江谏壁青龙山和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这件出土于绍兴漓渚镇的春秋时期青铜杖体量最大,且纹饰最为精美。

该鸠杖由杖首、杖身和杖镦三部分组成。

杖首、杖身和杖镦

杖首顶端铸一鸠鸟,短喙翘尾,展翅欲飞状,通身饰羽纹。杖镦底端跪坐一人像,头上蓄发至额前和耳部,脑后一椎髻,横穿一笄,双手扶膝,通体饰几何纹、蝉纹、卷云纹等,腰间系带。杖首与杖镦皆中空,应分别套于杖身的上下两端,木质杖身已朽,靠近杖身的部分,有规则地装饰着蟠虺纹、蝉纹、云雷纹。

纹饰示意

这件青铜鸠杖清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古越人的形象,也就是杖底端跪坐的人像。双目圆睁,额前是整齐的头发,全身上下布满各种形状的纹饰,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断发文身”的古越人。

古越人形象

古越人生活在湿热的湖沼河网间,为了便于在潮湿多水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他们将额前及两鬓的头发剪短,明显不同于中原人束发戴冠的风俗。不仅如此,古越人还要在全身上下绘满各种纹饰,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或是出于巫术的要求,或是出于图腾的崇拜。《汉书》上的记载则认为越人近水而居,在全身绘上龙蛇之形的图案,可以规避水中蛇虫之害。

伎乐铜屋

春秋(前770—前476年)

绍兴坡塘306号墓出土

通高17厘米,面宽13厘米

进深11.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1982年3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遗址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即306号墓。该墓出土了铜鼎、铜尊、铜豆等一批青铜器,其中的这件铜质房屋模型便是此墓最珍贵的随葬品。

铜屋模型面宽三开间,进深三间,屋子南面敞开,不见墙和门窗,有两根圆形明柱。东西两面为长方格透空落地式墙壁,北墙仅在中心部位开一宽3厘米、高1.5厘米的小窗。屋顶立一图腾柱,表面饰“S”形勾连云纹,柱高7厘米,柱顶塑一大尾鸠,柱身中空,但不与屋顶相通。屋顶、后墙等处饰以方形结构的勾连回纹。

铜屋侧面以及后墙

屋内共塑六个人物,均跪坐且束发裸身。前排二人双手相交于小腹,应是乐伎,似在吟唱,束发于顶,应为女性。其余四人或作吹笙状,或作抚琴弹拨状,或执槌作击鼓状,或执小棍作击筑状,当为乐师。

乐伎与乐师

从此屋残留的痕迹观察可知,该屋铸造时应先将跪像、鼓架、图腾柱分别浇铸,最后合模铸成全屋。通观此屋,虽然铸造时省去室内金柱及梁架结构,但基本上仍是仿自实物的缩小模型,为研究当时的建筑、信仰、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陶瓷之路——务实越人开辟的贸易道路

① 西晋 越窑青瓷俑

② 西晋 越窑青瓷鸡首壶

③ 唐 青瓷褐彩云纹熏炉

④ 五代 越窑青瓷盏、托

⑤ 北宋 瓯窑青瓷褐彩植物纹注子

上述展品位于展厅二层 第三单元

越窑青瓷俑

西晋(265—316年)

杭州市萧山区城南乡采集

武士俑:高28.9厘米

仕女俑:高26.3厘米

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藏

武士俑头戴尖顶翻盖帽,帽檐外突,后有系带。武士身着斜襟交领宽袖大袍。右手持环首刀,左手持盾。鼻梁高耸,嘴部为两小孔,唇上阴刻向上卷翘的胡须,尤为生动。该俑五官上有胡人特征,所戴尖顶帽也有明显胡人风格,但穿着的衣服却是典型的汉人服饰样式,应是西晋时汉胡文化融合的写照。

仕女俑头挽造型优美、错落有致的装饰状发髻,并用阴线刻出发际。卧蚕眉,珠状目,高隆鼻,双耳带有珠状耳饰。脸部丰盈,神态自若。身着斜襟交领长袍,袍长及地,覆盖双脚。右手握扇,左手怀抱幼儿;幼儿头挽双髻,身着宽袖衣衫,左手抱一瓜棱球形物。施灰青釉,脸部釉质尤佳,莹润而光亮。

两件俑面部刻画非常细腻。俑的身体和头部中空。耳部和帽沿处有对称小孔,应是为了防止焙烧时炸裂而做的出气孔。可见当时越窑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西晋瓷俑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制作精致者并不多见,所以尤为珍贵。

越窑青瓷鸡首壶

西晋(265—316 年)

余姚肖东五金墩出土

高23.7厘米,口径11.9厘米

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藏

鸡首壶在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中大量出现。鸡为阳性,有禳灾除凶之意。汉人应劭《风俗通义》云,鸡可以“御死辟恶”;又司报时,名“午时鸡”“司夜鸡”,有驱百鬼、祛百病、辟邪恶的厌胜功能。而将鸡首壶壶鋬做成黄鼬形较为罕见,黄鼬俗名黄鼠狼,是鸡的天敌,将两者组合在一起,正是构思者的巧思,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青瓷褐彩云纹熏炉

唐(618—907年)

临安唐天复元年(901年)水丘氏墓出土

通高66厘米,口径40.3厘米

底径41厘米

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水丘氏卒于唐天复元年(901年),为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镠的母亲,其墓葬发现于临安西墅村明堂山,在钱镠父亲钱宽墓东侧6米处,同茔异穴。墓中随葬瓷器、金银器、铜器、玉器等一百余件。青瓷器尤以褐彩云纹熏炉、盖罂、油灯三件为代表,器型高大、规整、秀美,纹饰生动,体现了唐越窑青瓷如火纯青的技艺。尤其是此件熏炉,遍体施青釉,绘褐彩,工艺集镂空与釉下彩绘于一体,堪称晚唐越窑青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水丘氏墓出土青瓷五足熏炉造型,出自多足金属炉。唐宋时期的金属香炉,以大型多足炉最为精美。大部分出自佛塔地宫,多为宫廷作坊制品,是金属炉制作工艺的顶峰。其风格端正凝重,工艺精湛纯熟,装饰华美繁复,香气寂然,庄严静谧。多足炉有蹄足与兽面足两种,又有六足、五足、三足不等。

六足有盛唐开元年间陕西临潼庆山寺地宫出土的兽面衔环六足铜炉。五足为数较多,晚唐何家村窖藏出土忍冬花结三层银炉和法门寺地宫出土象首金刚铜炉和鎏金莲纹朵带银炉,及五代初年闽王王审知长子王延翰铸造施舍的鎏金狮子铜炉;同时又出现比照金属炉形制烧制的五足瓷炉,南方有唐末临安水丘氏墓出土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北方则有定州静志寺塔地宫出土北宋定窑白釉五足炉,并在足下加环形或束腰形托以增加稳定度。

越窑青瓷盏、托

五代(907—979年)

临安后晋天福四年(939 年)康陵出土

盏:口径12.4厘米,足径5.5厘米,高4.6厘米

托:口径7.6厘米,足径6.9厘米,高6.7厘米

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藏

盏托又称茶托、托子。盏托的发明很巧妙,可以防止茶盏高温烫手。

托盏

据唐李匡乂《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最早自报家门的盏托实例为西安和平门外建筑工地出土的鎏金银盏托,自铭“拓子”“荼拓子”,根据铭文知这批茶托为唐宣宗大中十四年(860年)前后唐长安城左策使宅茶库之用具,明确指出饮茶的用途。

早期的盏托托圈凸起较浅,而到晚唐五代,托圈已增高,使承托碗盏更为稳固。形如碗形的高托圈盏托成为唐以后盏托的基本形制。五代王处直墓东壁浮雕雕刻出14名侍女手持各种日常生活用具前去服侍主人的场景,其中一名侍女即双手捧托盏。盏托的托圈已高起,且托圈口做成花口形。

河北博物院 彩绘奉侍浮雕

唐代茶圣陆羽特别推崇越窑青瓷。认为茶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并认为“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五代吴越国生产的越窑青瓷更是以“秘色瓷”闻名天下。

晚唐五代徐夤《贡余秘色茶盏》一诗对秘色茶盏赞叹有加:“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这副托盏出自第二代吴越国王钱元瓘夫人马氏墓中,应是吴越国王室宫廷日常饮茶用具,是秘色茶盏的典型。

唐五代时期的浙江不仅出产优质茶器,还盛产上等名茶。湖州顾渚建有贡茶院,上贡的紫笋茶是唐代名茶。吴越国向北方中原王朝大量进贡睦州大茶、大方茶、脑源茶等。

唐五代饮茶方式主要为煎煮法,即把茶叶制成茶饼,将茶饼碾成茶末入釜中用水煎煮,煮后盛到茶盏中饮用,饮用时将汤及茶末一起喝下。晚唐开始出现点茶法,即把碾碎罗细的茶末置于盏中,持汤瓶向盏中注入沸水,用茶筅或茶匙回环击拂后饮用。此件盏托与宋元流行点茶法时期的盏托大同小异,可见五代时盏托已定型,由此推测吴越国王室是使用点茶法饮茶的。

瓯窑青瓷褐彩植物纹注子

北宋(960—1127 年)

温州西山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工地出土

通高25.1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7.5厘米

温州博物馆藏

这件北宋瓯窑青瓷注子胎质灰白,坚硬致密,通体施淡灰绿色釉,滋润光泽,是目前瓯窑唯一一件国宝级文物。

瓯窑是我国最早的青瓷瓷窑之一。东汉晚期,在长期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基础上,瓯窑工匠已能烧制出成熟青瓷。魏晋南北朝时期,瓯窑制瓷技术趋于成熟,并逐步达到繁盛,产品种类丰富,造型和装饰艺术独具风韵,与众不同的釉色风格已经形成,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缥瓷”。

东晋杜毓《荈赋》中明确指出“器择陶拣,出自东瓯”。

这件瓯窑青瓷注子是1983年12月在温州西山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工地一土坑墓出土,这里也是西山窑址群的所在,分布着唐宋时期瓯窑的代表性窑址群。从胎质、釉色及彩绘特点看,该壶应为北宋时期温州一带瓷窑所产。

注子始见于唐代。唐以前,人们用杓将樽里的酒舀到杯里饮用。唐代后期注子逐渐取代樽杓,成为最主要的盛酒和斟酒器,相当于我们熟知的酒壶。“注子”之名,唐代至宋元时期多用,明以后则改称执壶。这种造型的注子,年代被大致判定为五代至北宋年间。器型瘦长清秀,颇具古波斯银器的造型特征。瓯窑的褐彩形态经历了从早期的点彩到南朝的长条状,从唐代的圆斑状再到五代至两宋时期的写实形式的演变,可以说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这件褐彩注子也是研究瓯窑褐彩演变发展的重要器物。

(0)

相关推荐

  • 带你玩转青铜境

    收藏铜镜毕竟不同于收藏瓷器.玉器,其工艺大部分都体现在铜镜的纹饰与形状上,真正收藏在民间收藏爱好者手里的即便是明清时期的都很少,更有的是不能明确的确定是哪个朝代的,以仿制的居多. 随着青铜时代的发展, ...

  • 海盐县斧型青铜器的探研蠡测

    这是一枚来自浙江省海盐县的斧型青铜器,上端宽31.下端宽36.整体长69mm(包括柄部长5mm),主体厚度为4mm,重60g,最上端有扁短小柄,器物两面各有斜网纹装饰,其中一面宽大斜网纹下饰有一横状宽 ...

  • 史上第一女帅妇好墓是怎么被发现的?出土此物上《国家宝藏》节目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发布时间: 19-10-1722:54百家号金牌导师,历史领域创作者1976年夏天,考古队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西的殷墟宫殿区一处房基发现一层奇怪的黄土,考古人员用洛阳铲钻探时,从8米深处 ...

  • 当《王者荣耀》遇上《国家宝藏》,我才知道李白的草书有多洒脱

    在中国,但凡识字的人都认识李白. 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当众背一首<静夜思>,足够妈妈神气一天:紧张备考的中学生,虽然不一定全懂<蜀道难>和<将进酒>,但也必须背的滚瓜烂 ...

  •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高原上的文化宝藏

    唐吐蕃时期镀金银质人物像饰件.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供图 藏医手术器械.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供图 展厅里展示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王 梅摄 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 ...

  • 美女画家叶露盈,凭借《洛神赋》登上《国家宝藏》舞台

    相信很多文学爱好者,对魏晋文学家曹植创作的<洛神赋>都不陌生,而著名画家顾恺之,也曾经以这部文学作品为素材,创作了一幅<洛神赋图>,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感受.看到顾恺之的绘画作品 ...

  • 每日科普|月球上有哪些宝藏?

    人类探月的历史已有将近60年.那么,去月球有什么好处呢?月球上究竟有什么宝藏? 月球上富含许多地球上的稀少资源 尽管月球看上去灰突突的,一片寂寥,但实际上,月球的土壤和岩石中蕴藏着许多地球上十分稀少和 ...

  • 科普|月球上有哪些宝藏?

    人类探月的历史已有将近60年.那么,去月球有什么好处呢?月球上究竟有什么宝藏? 月球上富含许多地球上的稀少资源 尽管月球看上去灰突突的,一片寂寥,但实际上,月球的土壤和岩石中蕴藏着许多地球上十分稀少和 ...

  • 月球上有哪些宝藏?

    人类探月的历史已有将近60年.那么,去月球有什么好处呢?月球上究竟有什么宝藏? 月球上富含许多地球上的稀少资源 尽管月球看上去灰突突的,一片寂寥,但实际上,月球的土壤和岩石中蕴藏着许多地球上十分稀少和 ...

  •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 高原上的文化宝藏(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本报记者 王 梅 . 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1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 ...

  • 【杂谈】油画是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神秘的宝藏!

    油画是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神秘的宝藏,油画有着写实的画风,独特的情感演绎,浓郁的民族风情,尤其是田园风景创作很多都展现了人民固有的和平愿望和宁静心态,历史主题画展现了一种宏大的英雄主义,人物题材创作展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