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疼疑是脊柱关节炎?专家告诉你检查怎样做
5月20日《2021影像学技术在脊柱关节炎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年纪轻轻的,就长期出现腰痛背疼,要警惕是脊柱关节炎,尤其是家中长辈有年老后驼背、年轻时腰痛等情况的人,属于脊柱关节炎高风险人群。
什么是脊柱关节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华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张卓莉教授表示,脊柱关节炎(简称SpA)是血清学阴性、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包含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型关节炎等多种类型,通常在20岁~30岁发病。
我国脊柱关节炎患病人群庞大。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脊柱关节炎患者约1000万,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300~600万,且每年增加数十万新发病患者。
脊柱关节炎有哪些风险?
“目前,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发病隐匿,而且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千差万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李光韬教授提醒,有的患者症状起初可能无法将其与脊柱关节炎联系起来,所以临床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通常需要8~11年的时间才能正确识别。
而且该病的病程时间长且缠绵难愈,晚期可造成脊柱强直、畸形患者生活质量低下,难以逆转。以强直性脊柱炎为例,好发于青壮年,如未及时治疗,全身多关节病变比例达三分之二,5年致残率达到70%。有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每年平均需旷工数6~69天,其中10%~40%患者会永久性丧失工作能力。
专家们提醒,早期诊断是预防脊柱关节炎恶化的关键。那么,出现长期腰背痛、关节炎、腰椎活动受限等疑似脊柱关节炎的症状,去医院应该做哪些检查呢?
影像技术是对脊柱关节炎患者进行诊断、分型和病情监测中的重要工具。虽然近年来国内风湿学科发展迅速,但是在对脊柱关节炎的影像手段选择、扫描部位的选取、影像结果的判读、基于影像改变做出的治疗决策以及重复评估的周期等方面,还存在不规范或不确定之处。
为了提高国内风湿科医生对影像学技术的原理、在脊柱关节炎中的生理、病理表现的认识水平,并规范其在该领域的合理使用。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学分会影像学组于2020年9月成立核心工作组,在参考国外同类指南、共识和相关领域发表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内临床诊治经验和证据,制定的影像学技术在脊柱关节炎中应用的首个中国专家共识。
新闻发布会现场
5月20日,《2021影像学技术在脊柱关节炎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上发布,提出影像学技术在脊柱关节炎中应用的4条首要原则和12条推荐意见,其明确指出:
骶髂关节X线是筛查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首选影像检查;对放射学阴性的疑诊患者,骶髂关节MRI作为辅助确诊技术;有条件推荐应用骶髂关节低剂量CT作为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筛查手段,不推荐椎体MRI用于确诊中轴型脊柱关节炎;超声检查不宜用作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诊断技术。
“这是一份针对脊柱关节炎患者的影像检查共识。”李光韬教授强调,《共识》解读了脊柱关节炎在诊断过程中影像技术的选取、评估部位的选择、影像学异常的判读,对活动性和慢性机构性病变的评判、影响方法选择,对预后的提示,对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等合并症的评估等信息。将促进临床医生影像学诊断水平提高,惠及广大脊柱关节炎患者,使疾病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少受罪、少花钱。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林进教授表示,影像学技术就像医生的听诊器一样,是风湿科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工具。首部《共识》标志着我国脊柱关节炎的影像学技术规范迈出了第一步。对风湿科医生而言,正确认识脊柱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诸多认识疾病的方法中,影像技术是最直观的一种。《共识》推出是提高医生诊疗水平、助力患者早诊早治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引导广大风湿科医生提高影像读片能力,更好地早期精准识别脊柱关节炎,让广大患者服务摆脱疾病困扰是关键的另一环。两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进才能真正让患者获益。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学分会影像学组推出的风湿影像教学平台项目在20日当天也同步上线,医生们可以登录注册了解学习相关影像学知识,提高诊断能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武丽君教授表示,《共识》的发布和风湿影像教学平台的推出,为更多风湿科医生提高影像诊断技术提供了很多机会。
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鸿斌教授则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风湿科是一个跨界的学科,也十分依赖于超声、核磁等影像学技术。但过去风湿科医生能拿到的影像学习资料的主要针是对超生科医生或核磁科医生。《共识》和风湿影像教学平台对基层风湿科医生来说,是场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