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陈泰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陈泰(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陈泰重大事件之四——狄道之战

嘉平五年(253)二月,在东兴之战取得胜利的东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大举伐魏。五月,蜀汉姜维率军出武都,自石营经董亭进攻魏国南安郡,与东吴攻势相呼应。陈泰率兵救援,行军到洛门时姜维已经因粮草不济而撤退,双方没有正面交锋。

正元二年(255)正月,魏车骑将军郭淮去世,陈泰继任为征西将军,接管雍、凉二州诸军事,成为魏国西部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郭淮去世不久,魏国实际掌权者司马师也因眼疾重伤不治身亡。消息传到蜀汉,姜维经过周密准备,七月再次北伐。

雍州刺史王经赶紧向陈泰报告,情报显示姜维、夏侯霸打算兵分三路分别向祁山、石营、金城进军。王经建议自己进兵至为翅,让凉州派援兵到枹罕,再让讨蜀护军到祁山,三面迎击蜀军。

陈泰经过分析认为,蜀汉兵力不足以三路出击,不大可能分散兵力,而且凉州军不宜越境到雍州,于是回复王经:“继续观察蜀军动向,要掌握确切消息,等我的援军抵达再出击。”姜维果然没有分兵,之前只是散布假消息的疑兵之计,蜀汉数万大军出现在枹罕,意在攻取狄道。陈泰命令王经进驻狄道城坚守等待援军,随后启程前往陈仓。

结果就在命令传递的期间,雍州刺史王经与蜀汉军队已经接战,而且初战失利,退到了洮河东岸。陈泰得知王经没有第一时间进驻狄道城,料想形势有变,赶紧亲率大军救援。可在此期间,王经又被姜维杀得大败,带着万余名士兵仓惶退入狄道,更多的士兵则四散奔逃。虽然王经最终进驻了狄道,却不是主动进驻而是被动逃入,姜维则紧随其后把城池团团包围。

《三国志·姜维传》载: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却住钟题。

得知王经连败两阵,陈泰昼夜兼程加紧行军,同时分兵把守险要。朝廷派来的邓艾、王秘也率领援兵赶到,三路援军一同赶往陇西。陈泰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安西将军邓艾表示:“王经连败使蜀军士气大振,而将军您的部队刚把败军收拢起来,士气低落,陇右人心惶惶。古人曾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曰'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讲的是必要时牺牲部分保全大局,有时需要果断放弃一部分利益。如今陇右局势,比毒蛇更危险;狄道这地方,已经不仅仅是即将失守的问题。姜维兵锋确实难以抗衡,不如壮士断腕,以退为进,先稳住防守再从长计议。”

陈泰并不赞同,说道:“姜维轻装深入我境内,必然希望速战速决。本来王经如果早点进入狄道城,有高墙深垒掩护,可以消磨蜀军锐气。谁知王经擅自出兵交手,正中姜维下怀,只得以败军之姿退守狄道。然而姜维如果立即挥军东进获取栎阳的粮仓,再以此招收降卒、招揽羌胡,越过狄道城直接进军关中,恐怕陇右各郡有被传檄而定的危险,这才是我最担心的。可姜维却没这么做,把士气正盛的军队浪费在攻打一座孤城,那么很快士气就会被消磨。何况攻城需要的器械他们也不充足,粮草又不够,怎么可能迅速拿下狄道?”

陈泰继续说道:“蜀军远征在外而粮草不济,正是攻守之势逆转,我军击破敌军之时,不仅不能撤,反而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攻。洮河在外,姜维在里,现在正是我们包围蜀军的时机。我们只需要占据外围制高点,蜀军必会不战而走。敌人不可放纵,包围也不可持久,大家怎么能说断腕、不守之类的话呢?”

《三国志·陈泰传》载: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

陈泰批评邓艾,并阐明进军决心后,立即带兵从陇西郡高城岭悄悄通过,趁夜色掩护登上狄道城东南的高山上,让魏军士兵多举火把,鼓号齐鸣,让狄道城内魏军以及城外的蜀军都知道,魏国援军已到。城内守军见状士气大振,城外蜀军则军心动摇。姜维本以为魏国援军需要集结时间,不可能这么迅速到达,而且几番围攻不成,本身士气就有所回落。姜维不敢恋战,赶紧撤退。

陈泰没有急于追赶,考虑到山路艰险容易设伏,于是等了足足三天,做好充分准备才南下反击。陈泰率军从另一条路绕行,结果在南部山口与姜维遭遇。姜维的注意力都在自己所走的这条路,所以等于埋伏失败,双方打了一场遭遇战。结果自然是士气正旺的陈泰军获胜,姜维再次撤退。

这时从凉州赶来的援军也已经抵达附近,于是陈泰派人到狄道与王经约定两路夹击蜀军。姜维得到消息,知道大势已去,便率军撤回了蜀地。在陈泰的指挥下,魏军终于解救狄道,被围将士终于可以出城。

因轻敌而险些战败的王经向陈泰请罪:“城中粮食所剩不到十天,如果不是将军来救,举城上下都将遭殃,整个雍州险些丧失,这都是我的错啊。”陈泰没有惩罚王经,而是慰劳一番将士,命令各部各归本地严加守备,便回到上邽继续驻守。

上面提到陈泰在军事会议上曾反驳甚至批评邓艾,因为当狄道城陷入危局时,邓艾建议放弃狄道,退守外围。从结果上看陈泰当然取得胜利,但在当时邓艾的意见不仅在军中,即便在朝廷也是主流,毕竟这样更加稳妥。

当初陈泰得知王经被姜维包围,认为雍州将士上下齐心,加上狄道城防坚固,姜维并不能迅速攻破,于是一边修书上表朝廷,一边急行军救援。消息传到朝廷,群臣纷纷表示必须集结大军支援雍州,否则凉州有被姜维切断的危险。

实际掌权者大将军司马昭则很冷静,分析道:“以前诸葛亮就以夺取凉州为目标,但从未成功。像这样的长远战略,姜维更加无法胜任。虽说狄道城防坚固,但姜维粮少所以必定猛攻,征西将军陈泰选择快速救援,是非常正确的。”

后来司马昭曾评价陈泰:“陈玄伯沉稳、勇猛、果断,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能解救即将丢失的城池,即不要求朝廷增兵,又能简明扼要地报告消息,所以我一看就知道陈泰必能取胜。都督大将,就该这样嘛!”

《三国志·陈泰传》载:司马文王语荀顗曰:“玄伯沈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可见司马昭对陈泰是多么欣赏与信任。只不过令人感慨的是,此番陈泰冒险绕路解救狄道,作为下属的邓艾求稳的意见没被采纳。不知邓艾是否在他的老领导陈泰身上得到启发,使得后来邓艾的兵行险着玩得更大,不仅逼退姜维,还直接把蜀汉给灭了。当然这是另一个故事,关于邓艾我们留到另外的篇章。

陈泰重大事件之五——司马昭亲信,屡担重任

甘露元年(256),司马昭加号大都督,奏事不名,假黄钺。虽说实权方面已经无以复加,但这种礼仪上的进阶,每走一步都是司马家族代魏的一个阶梯。

每朝皇帝宝座前进一步,朝廷内部都会有波动,因为具体到每个人,虽然都知道司马家族掌权的事实,但接受程度、底线各有不同。为巩固朝廷局势,司马昭进行了一些人事调整,其中陈泰被调回朝廷任尚书右仆射,负责官员选拔,加侍中光禄大夫衔。掌管人事的职位自然非常重要,可见司马昭确实把陈泰当做亲信。

不过陈泰也没在朝廷过几天安稳日子,因为东吴又来找麻烦了。东吴大将军孙峻集结大军在淮河以南地区,摆出即将大举进攻的姿态。于是司马昭以陈泰为镇军将军,假节督淮北诸军事,同时下诏徐州各地监军以下都要听从陈泰调度。

这里插句题外话,说起镇军将军,大家能否想到另外一个人?笔者想说的是赵云。在之前的系列文章里对于赵云在蜀汉的地位有过详细论述,但很多朋友还是不太理解。当中对于镇军将军的含义笔者简单介绍过,将军名号绝非简单的“重号将军”“杂号将军”分高低,例如镇军将军,其地位就非常高。陈泰是个例子,其父陈群则是另一个。这个话题因为以前讲过,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且说孙峻意欲伐魏,结果尚未出师便发病而死。东吴伐魏告一段落,另一场淮扬地区的大战却正在酝酿。

原来,怂恿孙峻伐魏的不是别人,正是在“淮南三叛”第二叛的主角之一文钦,此君逃到东吴后积极充当带路党,时刻不忘反攻魏国。而此时的魏国扬州方面军事统帅诸葛诞,也正蠢蠢欲动。

甘露二年(257),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司马昭,外联东吴援军,声势颇盛。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迎战,各路部队集结在丘头,陈泰则负责大军整体的行政管理。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都与陈泰私交很好,而司马昭特别喜欢与司隶校尉武陔探讨评价人物,某一天司马昭就跟武陔讨论起陈泰,司马昭问道:“陈泰相比其父司空陈群如何呢?”武陔答道:“通晓典籍,学识渊博,以教化天下为己任者,陈泰当然比不上陈群;严明纪律、简明精干,在军事上建功立业,陈泰则超过了陈群。”这个评价还是很客观的。

后来陈泰回朝,增加封邑到两千六百户,后代中一人封亭侯,两人封关内侯,家族显赫一时。

陈泰重大事件之六——死因争议

甘露五年五月初七(260年6月),魏国皇帝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而“造反”,带着侍卫与仆人出宫讨伐司马昭,被中护军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济杀死。

公然弑君可是封建社会逆天大罪,司马昭赶紧召集朝臣商议对策。大家都到了,却不见陈泰。司马昭便让陈泰舅舅荀顗去叫他。陈泰说道:“世人公论我比不上舅舅,如今舅舅可不如我。”此次事件如果陈泰不露脸,宗族可能都会受牵连,于是家族子弟纷纷要求陈泰上朝,陈泰无奈之下只能哭泣着上朝。

司马昭见到陈泰,赶紧把他请到一边的侧室,摒退众人后才问:“玄伯,你快帮我想想办法。”陈泰答道:“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当然不舍得贾充,便问是否有其他办法,陈泰坚持意见。对于曹髦之死,陈泰悲痛欲绝,气得直吐血,不久便离世。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内容出自干宝《晋纪》与孙盛《魏氏春秋》,细节有所出入,互相补充形成上面的文字,然而陈泰本传并未有任何记载。

裴松之在作注时指出两本史料中的错误,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孙盛根据干宝的记载添油加醋,根据个人喜好篡改史实,裴松之评价称“凡记言之体,当使若出其口。辞胜而违实,固君子所不取,况复不胜而徒长虚妄哉?”

意思是史料中人物的对话,一定要确保当事人确实说过。过于修饰则会违背事实,不是君子所为,至于修饰得水平低下,一眼就看穿的文字,只不过“徒长虚妄”而已。裴松之引用了另一则史料来反击干宝与孙盛这种添油加醋、杜撰史料的行为。

《案博物记》载:太丘长陈寔、寔子鸿胪纪、纪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于汉、魏二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时人为其语曰:“公惭卿,卿惭长。”

意思是陈家四代,在汉、魏两朝都有盛名,但德行却逐代递减。“公惭卿,卿惭长”说的是陈群、陈泰位至三公,却不如只做到九卿的陈纪,陈纪又不如只做到县长的陈寔。当时社会评价陈家四代人官越做越大,德行一代不如一代。

可能有人会说,裴松之引用《案博物记》贬低陈泰也只是一家之言,不代表干宝《晋纪》、孙盛《魏氏春秋》的记载一定为假。笔者个人观点则倾向于赞同裴松之。原因很简单,写史书通常会把要写的人物夸耀一番,尤其本传对负面事件常采用避讳的手法。如果陈泰因忠于曹髦而吐血致死,这可是最值得称道的忠君表现,即便陈寿碍于时代不敢大肆渲染,也绝不会只字不提。

更何况即便是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钟会这四大反抗司马家族的将领,陈寿在传记结尾仍然不吝赞美之词“王凌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钟会精练策数”,加入陈泰因忠君之情而死,那绝对要记上一笔。然而实际情况是《三国志》只字未提。

史书上的人物对话,其实大多数都是史学家根据收集的资料加工整理,很难有机会还原当时的原话。而孙盛又在本已出现错误的干宝基础上大加润饰,这使得可信性进一步降低。相反裴松之引用的文字则是对陈氏四代人的社会评价,这不是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而是对四代人近百年表现的总结,尤其是最近一代陈泰的总结。人物对话可以修饰甚至杜撰,但社会评价不可能由某个人单独形成。“德不配位”可以说是晋朝社会对陈泰的主流看法。

然而很遗憾,陈泰坚持要处死贾充,抱着死去的曹髦痛哭的桥段太生动、太深入人心,以至于裴松之将其收录进注解的本意很多人都忘记了。太多的文章引用这个记载,却忽略了裴松之真实目的是否定这个记载。

笔者认为,以陈泰一贯对司马家族忠心耿耿,尤其被司马昭视作心腹的经历来看,对司马昭之心陈泰不可能不清楚。所以要说陈泰因曹髦之死悲痛欲绝,笔者是不信的。君不见曹髦死了也就死了,道义上司马昭虽然受到负面影响,但大权未受分毫动摇,太阳还是照常升起。所以陈泰的死更多是个巧合,毕竟也六十岁了,已算高寿。

总的说来,在才能上陈泰非常厉害,在整个曹魏阵营是屈指可数的外姓官二代名将,上承郭淮,下启邓艾,是魏国西部前线独当一面的统帅级将领。在与姜维的交锋中保持优势,有相当出色的战绩。然而陈泰的知名度却远不及郭淮、邓艾,笔者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出自“公惭卿,卿惭长”的社会评价。不同于当今社会对古人翻来覆去的过度解读,古代社会对历史的评价在一段时期内会保持稳定。虽然陈泰不见得真的德行比郭淮、邓艾差,可一旦社会风评形成,想翻案就难了。

陈泰的故事就为您讲完了,下一期将迎来系列文章曹魏阵营武将的最后一位名将,邓艾。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0)

相关推荐

  • 《邓艾传》:在时机到来之前,我只能默默地等待!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390 篇文章 今天来讲 邓艾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邓艾,字 ...

  • 魏灭蜀之战,姜维钟会邓艾等都有出色表现,不料最后却被此人团灭

    三国是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最初魏蜀吴这三个国家都可以说是猛将如云,所以最终才达到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平衡"局面.只可惜到三国后期,魏国在司马氏篡权以后实力不断增强,而蜀国和吴国 ...

  • 《陈泰传》:狄道落入姜维手,从此我朝无宁日!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 这是<真·三国志>第 304 篇文章 今天来讲 陈泰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陈泰,字 ...

  • 魏晋时期的陇西

    曹魏陇西郡 东汉末年, 黄巾起义的狂涛巨浪冲垮了腐朽的东汉政权, 却又形成了军阀混战与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 一 280 ) , 这时, 陇西一带纳入魏国版图.蜀国丞相诸葛亮及继任者姜维接连&quo ...

  • 677期B || 妥妥读《三国》(七十四)一出岐山精彩纷呈 诸葛司马棋逢对手/轩诚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本期精彩: 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是书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其中"一出祁山"尤为精彩,诸葛亮的妙计让蜀军所向披靡:姜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陈泰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陈泰(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最近的几篇系列文章讲到的曹魏阵营武将,大多出身于并州士人集团.作为司马懿所属的士人圈子,近水楼台纷纷身居要职是很自然的事,至于为曹魏立国打下根基,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尽管魏蜀吴三方互相攻伐几十年,但三国各自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均处于强势地位.究其原因,三国分别拥有相对稳定的国家体制,并且连年战争中锻炼出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毌丘俭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毌丘俭(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毌丘俭重大事件之四--东征高句丽,记功刻碑还 上期文章介绍了三国后期曹魏名将毌丘俭征讨辽东与高句丽的战绩,讲到高句丽都城丸都被攻破,国王位宫逃往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昶篇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昶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期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曹魏晚期名将,王昶.提起这个人,大多数朋友可能非常陌生,如果对三国正史兴趣不大,您可能完全没有印象.没关系,相信您读完本篇文章,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期为大家介绍了三国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冷门武将王昶,本期笔者要讲的同样是曹魏晚期的一位重要武将,同样姓王,还做过王昶的部下,在王昶去世后还接替他镇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基重大事件之四--荆州刺史,文修武备 在上一期文章中笔者讲到王基在高平陵事变后,被视为曹爽一派的官员而受牵连罢免,本期继续讲王基之后的经历. 嘉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凌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凌重大事件之七--谋立曹彪 针对司马家族的三次反抗,史称"淮南三叛".三次反抗都发生在淮南一带,绝非巧合.篇幅所限笔者无意进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凌篇(中)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王凌重大事件之四--力战有功,三州刺史 作为司马懿权力道路上最后一位重量级对手,王凌的主要经历也值得关注.上一期已经为大家介绍了曹操与曹丕时期王凌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凌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个月笔者连续写了四篇郭淮与四篇吕布,然而这两个人可说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还没有讲完.不过写得太久稍感单调,我们今天暂且换一位主人公,讲讲其他三国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