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代表作有《山海经》、《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列女传》、《三国志》、《通史》、《通典》、《旧唐书》、《旧五代史》、《资治通鉴》、《集古录》、《通志》、《史通》、《畴人传》等。

《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学名著,共 18 篇,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 31000 字。《山海经》不单记述了古代神话,还记述了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成书年代不详,现存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的,晋代学者郭璞曾为该书作注。

《尚书》

以记言为主,由孔子编撰。是中国最早的皇室文集、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孔子生于周灵王 21 年(公元前 551 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是宋国贵族后裔。父亲叫叔梁纥 hé,是鲁国的一个军官,原有一个儿子,可惜有点跛。为再生一个儿子,叔梁纥就去邹邑附近的尼山去求神,后来果然又生一子。叔梁纥为了感谢山神,便给这个儿子取名丘,字仲尼,丘是小山,仲代表次子,尼为纪念尼山。这个孔丘,就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孔子编定的《尚书》又称《书》或《书经》,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一部《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共成 44 篇。自汉以后,《尚书》一直被视为帝王的教科书。2008 年 7 月,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原貌。

《尚书》开篇,即说尧舜禅让之事:“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这说明,上古政治的最高理想是倡导“圣王政治”的,其内核就是十六个字:“能者居之,以德服之;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孔子希望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在于此。老子希望回到结绳纪事的小国寡民之状,也是在于此。

孔子的儒家思想讲究君君臣臣,三纲五常,不能造反,但其八世孙孔鲋却参加了陈胜吴广的反秦起义,担任随军太师。孔子第二十代孙孔融,少时即知书达理,留有“孔融让梨”之典故,他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大学者,因其与曹操在政治上颇有分歧,反对曹操提出的禁酒令,认为自古以来亡国的不光有酒,还有女人,为何不把女人也一起禁了,从而得罪了曹操。曹操遂提拔与孔融不合的郗虑做御史大夫,专门搜罗孔融的过错,以不孝道和谋反之名将其杀害,同时被诛杀的还有孔融的妻儿。官兵在搜捕其家人时,孔融给官兵求情能否留下其两个孩子,孩子却从容地说“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现今在北京大学当教授的孔子第七十三代孙孔庆东,以骂人著称,成为网红。看来,孔氏后人都有血性,看不惯的绝不阿谀奉承。

《春秋》

以记事为主,由孔子编撰。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在世界上,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史书,中国起源最早。

《春秋》以鲁国为主体,记述了从公元前 722 年到公元前 481 年期间的周王朝和其他诸侯国的史事,全书共 1.7 万字。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该书原版在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今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中拼凑的。该书记述了 30 次日食、7 次地震。还留下了彗星记录,比欧洲早了 670 年。

取名《春秋》,源于商代和西周一年只设有春秋二季,而无冬夏,因此古人称一年为一“春秋”。东周以后,虽然已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但人们仍然习惯用旧称。

关于《春秋》的思想立场,因其一字为褒贬,微言大义,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从孟子、荀子到司马迁、班固等都认为其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原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也持这种观点。

《春秋》在后世学者心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他希望儿子能成为跟孔子一样的伟大人物,能写出像《春秋》一样的历史巨著。他请孔子第十世孙孔安国教他《尚书》,请大学者董仲舒教他《春秋》。

董仲舒评价《春秋》是教民服从统治者,教统治者服从上天。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推行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集权统治思想,终身受到汉武帝的敬重。

《左传》

记言记事兼而有之。由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也有人认为成书于战国中期,是后人根据失明的左丘明的讲史记录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种材料整理而成。

据传,左丘明曾跟随孔子一起前往周天子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春秋》记事很简单,只是对哪年哪月发生何事,记个梗概,《左传》就在《春秋》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和结果,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左传》全书六十卷,其内容记述了与《春秋》大致同时期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关言论,所记时间比《春秋》略长,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启超称《左传》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具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在左丘明之后,有一位左氏文人也很有才气,他便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左思,虽出身寒微,却意气豪迈,其《咏史诗》借古抒情,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

东汉末著名道人左慈,也是左氏中了不起的人物。据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记载,左慈是葛玄之师。传说他与曹操同宴,“操欲得松江鲈鱼,慈以铜盘盛水钓得。后操欲杀之,而隐身循形;复见于阳城山头,再逐而隐入羊群,卒不可得”。

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左宗棠也是左氏佼佼者,他遍读群书,推崇经世致用之学,著有《左文襄公全集》。他最敬重林则徐,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曾率军挺进新疆,遏止了英、俄对新疆的侵略。

《史记》

《史记》共计 52 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元年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真切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公元前 99 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之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并遭宫刑,后获赦出狱,任中书令,发愤著史,经十多年努力,终于完成。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他在受宫刑后,老家的人再也没有人敢姓司马了,县城以北的改姓周,县城以南的改姓冯。

《汉书》

《汉书》共计 80 万字,记载了西汉(包括王莽新朝)的全部历史,先后经父班彪、子班固、妹班昭、扶风人马续四人之手,历时 25 年撰成。班固首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班固在《汉书》里写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过于清澈就不会有鱼,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朋友。人不能对别人要求太高,否则就会孤立自己。正如孔子所云:“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后汉书》

由南朝刘宋时期的史家范晔所著。范晔于公元 445 年因牵涉谋立彭城王刘义康案而被杀,当时书稿尚未完成。该书记载了东汉 195 年的历史,从湖北枣阳人刘秀起兵推翻篡位称帝的王莽开始,直至东汉末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为止。王莽为汉朝大司马,皇后的侄子,篡位建立了“新朝”,在位 15 年,卒年 69 岁,新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汉朝以后官制中开始设有专管军事的司马、专管内务的司空、专管财政的司农。王莽为大司马,又是皇后的侄子,所以权倾一时。《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

《列女传》

由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所作,弘扬了优秀女性的民族精神和气节。西汉时期,汉成帝之皇后赵飞燕失宠后,招来一批美男子淫乱无度,光禄大夫刘向看不过去,只好引经据典,搜罗了 100 多个优秀女性的历史故事,编成《列女传》,用于劝勉皇后。赵飞燕失宠是因为汉成帝看上了她的妹妹赵合德,既美又魅。汉成帝整天泡在美女中,将朝政大事甩给母亲王政君家族的人管理,从而为王家侄子王莽篡夺帝位埋下了祸根。有位巾帼女豪未被记录于《列女传》,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妇好,是商朝后期杰出君主武丁的王后,曾率师对土方(陕西山西到内蒙的古老游牧民族)、巴方和夷等方国作战,立下赫赫战功,受到武丁的宠幸。武丁为纪念妇好,破例在宫殿区附近修筑了一座王室墓,并在墓上修建享堂。商朝开始使用“贝”作为交易的货币,在妇好王后墓中,曾考古发现 600 朋海贝,每朋 10 枚贝。

《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后来,南朝的裴松之作《三国志注》,丰富了三国史的内容。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晋朝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通史》

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共 20 卷。作者为唐朝学者刘知几,他为史家写史提出了一些标准,认为史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主张“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

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朝大臣、史学家。出身彭城刘氏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进士及第,历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武周长安三年,联合朱敬则修撰《唐书》八十卷。神龙年间,联合徐坚撰写《则天实录》。先天元年(712年),联合家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联合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开元九年(721年),坐事贬为安州别驾,追赠汲郡太守、工部尚书,谥号为文。

《通典》

唐朝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专史,即《通典》,共 200 卷,是在刘秩《政典》基础上扩充和改编的,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记载了自上古至唐代宗时期的各种典章制度。

作者杜佑(公元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政治家、史学家,诗人杜牧的祖父。杜佑出身京兆杜氏,门荫入仕,起家济南参军,自县丞,累迁至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宪宗即位,进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年),以光禄大夫、太保之职致仕,同年十一月卒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太傅,谥号安简。杜佑用三十六年撰成《通典》,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旧唐书》

专记唐朝历史,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人士张昭远、贾纬等撰修,约成书于公元 945 年,共 200 卷,记载了唐高祖至唐哀帝之间 290 年的史事。《旧唐书》原称《唐书》,后为与《新唐书》相区别而改名,是二十四史之一。《新唐书》共 225 卷,由北宋的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记述五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是由宋太祖赵匡胤诏令宰相薛居正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

《新五代史》,由欧阳修撰,仿效春秋笔法,叙事中寓褒贬之意,强调君臣父子的封建秩序。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 19 年于公元 1084 年编撰而成,全部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而写,当时,大文学家黄庭坚前往参观,连声说“佩服,佩服”。宋神宗为该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共 300 多万字,选取从公元前 403 年战国争雄时期周威烈王三家分晋,至唐朝以后五代十国后周的周世宗公元 959 年期间,长达 1362 年的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是皇太子的第一必读治国教材,历来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品。司马光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也有说他出生于山西运城夏朝首都所在地夏县。

一般认为,魏韩赵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从春期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在春秋时期,诸侯努力的目标在于成为各诸侯的领袖,即所谓霸主,先后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而在战国时期,诸侯之争的目的是成为绝对的支配者,即所谓王者,诞生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春秋时期,人们还尊崇家系和血统;战国时期,人们讲究的是实力。这是由奴隶制度社会进入封建制度社会的转变期。奴隶社会时期,连欧洲贵妇人都面不改色地在男性奴隶面前脱光衣服更衣,因为她们没有把对方视为人。

《集古录》

由北宋欧阳修及其子欧阳棐收录编撰,其中欧阳修收录了从周穆王到五代的金石文字 400 多篇、铜器铭文 20 多篇,共 10 卷,后欧阳棐又续撰 20 卷,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其于历史、文学、书法等皆有评论考订,创获良多,对金石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志》

由南宋著名历史学家郑樵所著,共 200 卷,有帝纪18卷 、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是他 40 年研读历史的结晶,是典志体史书的代表作之一,着重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通志》现存最早的刻本为1321年摹印元大德本。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为流行的版本。二十略有单行本。

《史通》

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史通》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认为这两种体裁不可偏废,而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则是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其中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在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前已佚,全书今存四十九篇。

《畴人传》

由清代阮元著,收集古今中外天文算学家 280 人的事迹和贡献,其中西洋人 37 名。也有版本说是 300 余人,外国人占 41 人。所谓畴人,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多是师承家学。该书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以及算学等许多方面,星占之学未被采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