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实录(一)

22:43

22:43

03:30 / 03:30

同学们大家好,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将进入文言文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将通过阅读古人的事迹或者言论,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值得褒扬和赞美的优秀品德。事实上,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对于美德的理解和褒扬,如果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共识,其实就能够借此理解人类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或许也正是这些人类共有的优秀品德,能够让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以及我们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走得更远更稳。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这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对于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的记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过在了解他们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司马迁和《《史记》》这部书,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当然这部书它的原名叫《太史公书》,正是因为这本太史公书太有名了,所以后世就把《太史公书》称之为《《史记》》,而别的记载历史的书籍就不能再叫《《史记》》了。所以司马迁在后世也被称为了史迁和史圣。我们再来看一看跟《史记》有关的相关的知识。
大家都知道《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内容包括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的传记以及相关的历史史料的记载。从体例上看,可以分成本纪、世家、列传,表、书5个部分,对后市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和信使,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后人对于他的评价也很高,比如说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就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两句话实际上既从历史学的高度,也是从文学的高度对《史记》做出了精要的评价。那么我们来看,关于《史记》还有一些需要了解的知识,《史记》他全书一共130篇,526,500余字,包括了12本纪,所谓本纪,主要是记录了历代帝王的政绩;30家世家主要记载的是诸侯国以及汉代的诸侯勋贵的兴亡;70列传,主要是记录了在历史上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的一些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另外还有10表,所谓表,就是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的大事年表,另外还有8书,这个8书主要记录的是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礼乐音律、立法、天文风扇,还有一些是实用性的,比如说关于水利,那么本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实际上是一个节选,是在列传当中的一个节选,其中它包含了三个主要的内容,这三个主要的内容后,人对他们有一个概括,这个概括就是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和将相和。
“完璧归赵”的故事讲的是蔺相如为了保护和氏璧,与秦王巧妙周旋,既保住了和氏璧,也捍卫了赵国的尊严的这样一个故事,“渑池相会”是指在秦赵结盟的外交场合,蔺相如如何捍卫赵国的尊严,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故事。“将相合”实际上是讲了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不与廉颇争功,同时也讲到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故事。
要欣赏司马迁所给我们描述的这些故事,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常识,这个文学常识就是所谓史家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的写法,也就是在文章的记叙当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通过议论性的文词来表达的。
所以,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司马迁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那么如何来看这些东西,比如说,我们讲文章的一个开头,对两个人物的介绍,他就很有意思。
第一个我们看
我们先解释一下,这里“大破之”就是指的彻底的击溃齐国的军队,“破”在这儿是“击溃”的意思,“取”是占领的意思,“以勇气”当中这个“以”是“凭借”的意思。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个人物的介绍的过程中,一个详写,一个略写,尤其是对于蔺相如的介绍,特别凸显了他出身寒微。大家都知道舍人是什么?是在显贵的主人家里面生活的门客。那么这个所谓显贵的主人又是谁?不过是一个掌管宦官的一个内侍,官员显贵程度也有限,所以整体上来讲,蔺相如的出身是非常寒微的,但是司马迁在后面的叙述当中又明显的对蔺相如的叙述比较详尽,而对于廉颇的叙述又相对比较简略,这种强烈的对照明显可以看出司马迁欲扬先抑的笔法,也表达了作者的一定的情感倾向。
今天,我们先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了解这个故事,我们不妨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4个部分来看。
在故事的开端我们可以看到秦国这个一贯势强凌弱的国家,他发现了这个赵国有这个和氏璧,他就提出了一个交易的方案,这个交易方案是要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你想一个一贯是强凌弱的大国,提出了一个明显对自己不是太有利的交易方案。
这个真的是让赵国的君臣忽然一下子不知所措。文章里讲到,说
什么意思?就是如果我把和氏璧给了秦国吧,我担心得不到秦国城池,因为这个交易实在是太不平等,如果说给了又没有得到补偿的话,这就白白被秦国欺辱了。但是如果说我不给秦国这个和氏璧,那我就很担心秦国的大军压境,这个计策没办法定下来,对吧?而且还要去招募一个可以去回复秦王的使者,这也找不到。这真是为难之极了。
当然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司马迁就是要将另相如放在这样的艰难的处境当中来出场,也是为了彰显其勇气与谋略,这时候当然宦者令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就在赵王面前一番分析,定下计策,而且他还主动请缨,展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
你看蔺相如是怎么说的,他对赵王说:
什么意思?说秦国用自己的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但是赵国如果不答应,那是赵国理亏,“曲在赵”什么意思?就是理亏的是赵国这一方。
那如果赵国给了和氏璧,但是秦国不把城池给赵国,那么是秦国理亏,权衡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这里当然省略了,省略了一个什么内容,答应了秦国之后,如果秦国不给赵国诚实的话,那么要让就会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在蔺相如出现之前,赵国的君臣都是从实际利益,也就是说在买卖的双方有没有吃亏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但是蔺相如却能够跳出实际利益的考量,而从道义的角度,从国际影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蔺相如这是打破了一种惯性思维,这样一个个别的事件放到国际形势的角度去看,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蔺相如思维的高明。
从写法上看,赵国的君臣举棋不定,不过是为蔺相如的定计做了铺垫。而且蔺相如还向赵王做了完璧归赵的承诺,从这里面更可以看出,蔺相如他不是一个随便答应别人的人,他能够做出这样的承诺,一定是深思熟虑,体现出了他的胸有成竹。当然这里有一个词要大家要注意,“王必无人”的“必”,在这里应该解释为“如果”表示一个假设的关系。
到了故事的发展的阶段,司马迁也非常善于营造这个波澜,蔺相如一到秦国就将何氏被献上,但这个时候秦王的表现却十分的傲慢。我们看秦王是怎样做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章台在秦王宫当中是一个普通的宫殿,并不适合举行国家之间正式的外交活动,将一场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安排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这其中可以看出秦王的倨傲。
另一个方面我们再看秦王拿到了何氏密以后,首先做了件什么事情?传给了簇拥着他的嫔妃,然后又传给左右站立着的大臣,大家都在向秦王三呼万岁,以示庆贺。这里就没有令相如什么事儿了,这完全忽略了赵国使臣的存在。那么从外交的角度来讲,他们的这种表现当然可以说是表现出了对于赵国的极端的侵蚀,这在外交上是肯定是不合理的。
但是问题是现在这个和氏璧已经在秦王手里,所以这是一种波澜。在这里面对情形,这个情形对于蔺相如和赵王都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在这个时候就要看蔺相如的表现,那么蔺相如是怎么做的?他这个时候他提出了一个说法,说“璧有瑕,请指示王。”。这个“请”大家要注意,意思是“请允许我”。还有一个“指示”这个词语应该是“指出给……看”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那么既然有瑕要看,那当然还是还给他了,还给蔺相如以后,你看蔺相如做了个什么事情?相如因此必确立以助因趁这个机会他拿到和氏璧这个机会,“却”是退后,“倚”是“靠着”;注意,司马迁是非常注重在危急关头的一些细节动作的一种描写。
在这里确已实际上照应了下面他讲到的
为什么这里有这个问题?只有拿了,往后退了,退到靠近柱子了,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做这个下面这些动作。所以他当他把这个和氏璧诓回自己手中,而且占据了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的时候,他就为自己和秦王进行周旋,创造了条件,这就是细节的描写。
拿到了以后,当然在这个场景中有一个词语,我们要专门拿出来讲一讲,这个词语就叫做“怒发冲冠”。我们平时背诵岳飞的满江红,第一句就是怒发冲冠,但是因为诗词朗诵的节奏,它造成了因为我们读“怒发/冲冠”,其实“怒发冲冠”这样的读法并不符合语义,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蔺相如十分的愤怒,愤怒到什么地步?头发一根根的竖起来都要把帽子顶开了。如果这么来理解的话,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应该是:“怒/发上冲冠”。
蔺相如用这样气愤的行为,接下来干什么事情?他接下来例数了秦王的失信的历史,你们历史上就不讲信誉,陈述了赵国恭敬端述的态度,一番义正辞严的斥责之后,秦王哑口无言。
所以,蔺相如是既有智谋,又充满了正义,表现出了蔺相如的勇气,最后秦王也没有办法,那么就以十五都予赵,加以敷衍,同时舍相如广成传舍。大家要注意司马迁的用词,十五都与一般所说的十五城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看一看关于“都”和“城”的这个解释,在历史上“都”这个字的解释,实际上更多的指的是大的城市。秦王说拿出15个大城市来交换,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
所以蔺相如这个时候识破了秦王的缓兵之计,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国。在收回国的过程中,完成了“完璧归赵”的承诺。所以说“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这个“绝”字是呼应了我们讲到的十五都的。使其从者怀其璧,从近道亡,归璧于照。
“负约”就是“违背盟约”,“衣褐”就是穿着粗布的衣服装扮成下人的样子。古人穿衣服上下等级是非常分明的,所以为了掩人耳目,他要穿这个粗布的衣服,“怀”是名词作动词用,“怀里藏着”。故事到这个地方,就可以感受到蔺相如这种勇于担当的高贵的品德。尤其是在国家有难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更能够感受到他的机敏和智慧。
这种机敏既表现在行动上,同时也表现在他对于秦王的承诺的敏锐的判断上,当然了,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还没有到来,所以还有待下一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欣赏。
总结一下的话,在这堂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蔺相如是一个勇于担当,大智大勇的一个现象,那么这个形象是怎么得出来的?作者是只做客观描述,但是在字里行间蔺相如的担当精神,气定神闲的智谋决断都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春秋笔法的一个生动的体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