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气功的调息训练——静息与雷声秘法
“静息”秘法的练习
(一)预备势:人字桩站立,两脚分开,
宽约2倍肩距,意念十趾钉地,勿用拙力,
足心涵空,双膝微屈(体力佳者双膝直);
直腰、含胸、收腹、肩肘松垂。头顶悬、舌抵上颚,眼平视,注意力集中。两手垂放于身体两侧。(图1-1)。
(二)入息势:调身动作完毕后,即开始
调息。在“入息”(吸气)之前,先张嘴轻吐气一口,以排出体内废气,吐气的同时,腹部自然内收,两肩自然松垂。吐气后,开始用嘴吸气,上下齿合拢,舌抵上愕,嘴唇微开,气从齿缝中吸入,发出“吸——”的声音,注意呼吸要缓慢、延伸、深长。(图1—2)。
这时的意念非常重要,意念的作用是把呼吸之气转化为丹田气。意念的方法是气从口吸入,一直吸入下丹田,使丹田气充满。这时,腹部自然提收(即逆腹式的呼吸方法),丹田部有胀满、劲力充足的感觉。练习“入息”一周后,吸气时只要意注丹田,丹田就有胀、热感,这就是气功术语的“气感”,也是练功者可以体会到的“气”。
(三)静息势;上动气吸足后(吸到不能再吸的时候),将嘴合拢,闭咽候(如吞咽下东西一样,即可闭住咽喉),闭住口鼻呼吸(此即静息)(图1-3),在闭住鼻呼吸的同时全身肉崩紧,包括:牙咬紧,颈肌紧张,双臂肌肉紧张,双脚肌肉紧张,最 突出的部位是腰部紧张。可以说,静息时,全身无一处不紧。静息的时间约10秒钟,在10秒钟内全身静静用劲,毫不放松。初学者不可勉强,可减少静息时间;训练有素者,可延长静息时间。初练静息时,眼窝有胀鼓之感,是眼压升高之故,日久自然适应。
(四)吐息势:呼吸闭到不能再闭时。即可行吐息之法。吐息之前,先以鼻轻吸气一寸,然后张嘴,缓缓将气吐出,发“呼——”轻声,全身随之放松。注意吐息时一定要缓慢,不可骤吐,否则,人体会有晕倒之虞。(图1-4)。
以上即是“静息”调息的全过程,这种调息是硬气功(特别是抗击功)锻炼的重要手段。吸气后,百脉闭合,脉外之气透于筋膜之间,达到外练形、神的目的。从生理学角度来说,闭气全身肌肉紧张,也能增强生物电及肌肉力量。
(五)自然呼吸热:吐气完毕,全身放松,自然呼吸两三次,使呼吸匀称、平稳,即可重复练习。
“雷声”秘法练习
(一)预备势:人字桩站立,两脚分开,宽约2倍肩距,意念十趾钉地,勿用拙力,足心涵空,双膝微屈(体力佳者双膝挺直);直腰、含胸、收腹,肩肘松垂。头顶悬,舌抵上愕,眼平视,注意力集中。两手垂放于身体两侧。(见图1—1)
(二)入息势:调身动作完毕后,即开始调息。在“入息”(吸气)之前,先张嘴轻吐气一口,以排出体内废气。吐气的同时,腹部自然内收,两肩自然松垂。吐气后,开始用嘴吸气,上下齿合拢,舌抵上胯,嘴唇微开,气从齿缝中吸入,发出“吸——”的声音,注意呼吸要缓慢、延伸、深长。(图1—5)
这时的意念非常重要,意念的作用是把所吸之气转化为丹田气。意念的方法是:气从口吸入,一直吸下入丹田,使丹田气充满。这时,腹部自然提收(即逆腹式的呼吸方法),丹田有胀满、劲力充足的感觉。练习“入息”一周后,吸气时只要意注
丹田,丹田就有胀、热感,这就是气功术语中的“气感”,也是练功者可以体会到的“气”。
(三)“雷声”法:上动入息将气吸足后(吸到不能再吸的时候),将嘴合拢,然后从鼻猛然向外喷气一次。(见图1—6)即名“喷气”,当该“喷”出,要快速、有力。“喷”气的同时,发“哼”声,声音要发自丹田。练功日久,发声非常雄浑,有如狮吼虎啸,又如雷声,如靠雳。撼人心肺,故名“雷声”。喷气的同时,全身的肌肉(特别是腰腹)向外爆发用劲紧崩(是紧崩不是外鼓),瞬间产生崩劲。这种崩劲可增强抗击能力。
(四)吐息势:从鼻喷气,不会把气喷完,于是应该吐气,吐气时,张嘴,缓缓将余下之气吐出发“呼—”轻声,全身随之放松。
喷气发雷声是功者吸气百脉闭合的一个瞬间爆发,肌肉刹时紧张用力,由于丹田的翕张作用,能使混元气随着意念迅速地运行于一定部位。
以上“静息”与“雷声”两秘法,被广泛应用于抗击功中。“静息”是抗击功中承受拳打脚踢连续击打谈笑自若的调息基础,“雷声”是抗击功中承受单拳重击若无其事的调息基础,笔者就曾作过试验:苦练两个月的“静息(加排打),可以达到背
靠墙臂承受壮汉勾拳击腹而高歌不误的效果!可见两秘法确实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