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良心活。有人因做官而名垂千古,如周公、诸葛亮、王安石、海瑞;有人却因做官而遗臭万年,如伯嚭、安禄山、秦桧、严嵩。那些德才兼备的忠良贤臣,不管在何朝何代,都是国家之栋梁,百姓之福祉,值得后世景仰、缅怀和学习。在一长串灿若星辰的名单中,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他做官做得比诸葛亮轻松、比张居正自在、比曾国藩洒脱,而能力和功绩却丝毫不在他们之下,堪比商之伊尹,他就是明代中叶的大臣王守仁。他有一个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名字,王阳明。他还有个更为显赫的身份,大思想家。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但他越来越喜欢谈论军事,并且很会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随,想寻找机会加害。王阳明在途中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然后搭乘商船去舟山才免去一死。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也就是在任贵州龙场期间的王阳明,可谓活成了教科书级别的一辈子,留下的三句话,对后人影响极大。到了龙场驿站,又是困难重重,“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阳明一行人没有居住的房屋、与当地居民的语言不通,又少吃少喝,没多久、随从们就病倒了……但是王阳明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对自己说:“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把所有的艰险都看作浮云,随他去吧。于是,王阳明生火做饭,照顾生病的随从,还唱歌给他们解闷;开荒种地,与当地的居民交流沟通,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不久后,王阳明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当地人的喜爱和夸奖,人们纷纷解囊相助,随从们病好后,也一起开荒种地,生活慢慢的越过越好。面对坎坷,王阳明没有辗转反侧、夜夜难眠,而是抬头望天,学会释然。
二: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细细思索不难发现,龙场驿站的住宅环境恶劣,开荒种地又身累体乏,这些对于过惯了公子哥儿生活的王阳明而言,大概跟地狱的生活一般吧。但是,王阳明却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仍然不忘时常静坐,苦苦追寻圣贤之道。他常常会想“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倘若尧、舜、周文王、周公被赶到这个鬼地方,他们会如何应对呢?”想了数日之后,终于在一天夜里,王阳明顿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意思就是: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忠奸,能够判断世间的一切事物。随心而动,随意而行,这就是“心即是理。”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而中华哲学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也就此诞生。这种“心学”修身养性,对做事做人都有好处,王阳明将这些思想耐心传授给当地居民。时间一久,当地居民与王阳明的关系非常融洽,还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四周学子纷纷前来求教……顿悟之后的王阳明内心的力量正逐渐强大起来,果然不久之后,王阳明就告别了龙场,踏上了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之路。王阳明困顿之时,仍不忘探索圣人之道,他能有日后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后来,王阳明仕途越走越顺,但他仍然不忘时时提醒自己,不可得意忘形,要谦虚处事。王阳明有言: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也就是说,省察克治是在有事时的存心养性,存心养性是在无事时的省察克治。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也正是因为王阳明对自己时时省察,才始终受众人尊敬。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有很多像王阳明一样有智慧、有头脑、有妙计的明哲先贤。他们的人物故事充满了哲理启发,就像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一样,可以指明我们工作、生活的方向。余秋雨曾评价他: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