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于”字归类训练题(初中)

一、“于”与名词、代词组成介宾短语跟在动词后作补语,从而组成动补结构。
         格式:动词(谓)+于(介)+名词、代词(宾语)  例如:
                                                   介宾短语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
     (3)、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4)、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5)、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6)、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河中石兽》
     (7)、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河中石兽》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
     (9)、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
     (10)、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1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5)、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1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1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18)、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19)、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20)、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2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22)、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送东阳马生序》
     (2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2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2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  
     (28)、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29)、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30)、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3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5)、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
    (6)、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
    
4、引入动作行为的起自。译为“从”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
    
        小结:以上1、2、3、4类,介宾短语跟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翻译时一般提到谓语前面。
5、引入动作行为的归趋。译为“从”“到”“给”“在”等。例如: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北冥有鱼》
    (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河中石兽》圮,倒塌。
    (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6)、先生坐!何至于此!《唐雎不辱使命》
    (7)、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8)、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9)、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小结:这类介宾短语跟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翻译时不必提到谓语前面。句式和现代汉语一样。
二、“于”与名词、代词组成介宾短语跟在形容词后面作补语,从而组成形补结构。
         格式:形容词(谓)+于(介)+名词、代词(宾语)  例如:
                                                   介宾短语
1、“于”字用在形容词后,引入与某人、某物、某种状态相比较的对象,译为“比”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6)、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2、引入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为”“因”等。例如: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而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在”。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四、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初中未发现此类)
五、“于”字与“是”字组成复音词“于是”,或作“因此”讲,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
        相同;或当“于时”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这个时候”。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
     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周亚夫军细柳》
    (2)、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
     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初中未发现此类)
六、组成“至于”成复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至于”,转向另一方面的人或事进行描
      述。
     (1)、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周亚夫军细柳》
     (2)、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3)、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出师表》
七、“于”字组成固定结构:(“见…于…”或“受…于…”)
 常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初中未发现此类)
 在这种句法里,有时只出现一个“见”字在动词前,(初中未发现此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