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80,肇嘉浜之徐家汇路

在古代,出上海县城,过了斜桥向西,离城区便渐行渐远,肇嘉浜上的桥也稀疏了。《同治上海县志》简单记为:“经罗家湾、陈泾庙,西南出刘泾桥,入蒲汇塘。”
进入近代,由于江南制造局建在上海县城西南的黄浦江边,成为人口密集的区域,从县城往返于厂区的人越来越多,《光绪上海县续志》载:光绪年间(1875-1908年),人们在斜桥以西的肇嘉浜上建的桥有:吴家石桥、新木桥、潘家木桥、陈泾东庙桥、西庙桥,这些桥在填肇嘉浜筑马路时都拆除了。
吴家石桥是直通江南制造局大门的桥,桥与局大门之间的马路叫局门路,后来这座桥被叫做“局门路桥”。辛亥年,上海光复起义,从城里出来的乌合之众(起义群众),大概就是从“局门路桥”上经过,冲到制造局大门外,与守军对峙。
新木桥北堍的马路是新桥路,即今天的蒙自路,再往北是马当路。老周的自行车行在蒙自路与五里桥路的交界处,五里桥在《嘉庆上海县志》有载,但那座桥可能跨瞿溪,而不是肇嘉浜。
20世纪初法商电车公司开通有轨电车,法租界使用的电压是110伏,而公共租界和华界都是220伏,无法共享资源。于是法商电车公司在今重庆南路徐家汇路处建220伏的发电厂,叫“芦家湾发电厂”。芦家湾,《同治上海县志》中写作罗家湾,后来改称卢家湾、简称卢湾。
过重庆南路后,徐家汇路(肇嘉浜)有一个弯,呈西南/东北走向,到打浦路北端
日月光大楼处,再弯而为东西走向,但这二处都不是罗家湾(或者芦家湾)。
过南北高架(重庆南路)向西,徐家汇路有一个弯
1920年,沪南工巡局沿肇嘉浜南岸筑路,即从斜桥到徐家汇的“斜徐路”。斜徐路今天还保留一小段,但不是100年前的走向,原来的斜徐路成了徐家汇路的一部分。
现在的斜徐路是南北向,垂直于丽园路

打浦路,得名于打浦桥。打浦桥,原名带浦桥,以该路是从肇嘉浜通往黄浦江边而得名。沪方言中打(dan)、带(da)读音相近,讹为打浦桥。
薛理勇先生认为桥址当在今打浦路北面顶端,他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今瑞金二路与徐家汇路相交处俗称“打浦桥”,《同治上海县志》中的“带浦桥”即“打浦桥”,跨肇嘉浜,在今打浦桥附近,也即打浦大楼下面。二者相距二百米。

打浦路北端,对面的日月光中心

瑞金二路与徐家汇路交界口的天桥和打浦大楼

《同治上海县志.卷三.水道上》中记:

东芦浦。一名溇浦,又名矴钩浦。引江水在徐公浦西合朱家浜、涌泉浜、闸港、南北长浜,出带浦桥,通肇嘉浜,南入蒲汇塘。

芦浦原为吴淞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后来被填平为路,大致相当于今恒丰路 - 石门二路 - 石门一路 - 瑞金一路 - 瑞金二路的走向。当然原来的河道要曲折一些,不会像马路一样笔直。
这段记载说“东芦浦...出带浦桥,通肇嘉浜”,似乎带浦桥是东芦浦上的桥,同一本县志同一卷中“带浦桥”条,说其为肇嘉浜上桥,二个记述不一致。
1917年版《上海租界城厢全图》,在今瑞金二路西侧不到百米处,还有一段与瑞金二路平行的河道,标为“东溇浦”,即东芦浦留下的残段。那一版的地图上还能看出,东芦浦在打浦桥处形成一个急弯后,注入肇嘉浜,这个河湾叫做芦家湾,或者罗家湾。
站在瑞金二路口的天桥上,西南方向可以看到瑞金南路,原来是日晖东路,1995年填路西的日晖港,扩筑道路,1996年以徐家汇路北的瑞金二路改称瑞金南路。
肇嘉浜通往黄浦江,有三条水道:穿过县城的肇嘉浜、在斜桥处分流的陆家浜,以及打浦桥以南的日晖港。从地势上来说,昔日肇嘉浜东泄黄浦之水,主要走自己的下游河道,其次陆家浜,再次日晖港。

1860年,太平天国为了减轻、摆脱清兵对南京围困的压力,派忠王李秀成率军突围东进,骁勇善战的李秀成率领太平军一路凯歌,连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杭州、宁波等城邑,大致控制了苏南浙北的大部分地区,上海周边也处于战争状态。
上海租界当局最终决定,协同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江南是水乡,行军不便,上海道准许租界当局在租界之外筑路,“以利军行”,这些路后来被称为“越界筑路”。
当时筑的越界路有很多条,其中一条由英租界筑的从静安寺通往徐家汇,叫“英徐家汇路”,1921年改称“海格路”(Haig Avenue),就是今天的华山路;另一条由法租界筑的从斜桥沿肇嘉浜北岸到徐家汇,称“法徐家汇路”。英徐家汇路改称海格路后,法徐家汇路就直接称徐家汇路。
1914年,袁世凯以法方允许中国警探在法租界内自由逮捕人犯等条件为交易,满足了法方扩界要求,4月8日双方签订《上海法租界外马路划分警权协议》,今重庆路以西、华山路以东淮海中路地区,均被划入法租界管理范围。
两条“徐家汇路”分别成为法租界的西界与南界,肇嘉浜成为法租界与华界的界河,这条二界共享的界河事实上却成了二界共不管的河,其污染速度进一步加快,成了名副其实的臭水浜。
20世纪初,先后填平打浦桥以东的肇嘉浜筑路,老西门以东的那段肇嘉浜路,相当于今天的复兴东路,老西门至斜桥段以方浜和斜桥之首字取名“方斜路”,斜桥至打浦桥段仍称“徐家汇路”。
1954~1956年,市政府填平打浦桥至徐家汇的肇嘉浜,连同浜北的徐家汇路和浜南的斜徐路,并成林荫大道,命名为肇嘉浜路。本来,徐家汇路是可以通徐家汇的,从此以后,徐家汇路就不通徐家汇了,而且不在徐汇区的范围之内。
肇嘉浜路、徐家汇路、瑞金二路、瑞金南路交汇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