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致谢,和我的“中国梦”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最近这篇博士论文的致谢,刷屏了全网。

这段话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黄国平博士论文致谢的开头,他以简短有力的语言回顾了自己如何走出小山坳,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致谢并不长,却因为情感真挚在网上走红,引发热议。

短短两页纸,已然写尽了半生拼搏,淬满了血与泪,志与坚,看得人感慨万千。

黄国平称自己为乡下娃,但在贫穷之外,命运更是残酷地夺走了所有温情。他在文中写道: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我十七岁时,他因交通事故离世后,我哭得稀里糊涂,因为再得重病时没有谁来管我了……”

但命运对他实在太残忍,痛失所有亲人后,连后来遇到的恩师和师母都没能亲眼看到他实现大学梦:

“如兄长般的计算机启蒙老师邱浩没能看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对我照顾有加的师母也在不惑之前匆匆离开人世。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孑然一身地活下去,并非易事。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

|网友评论

回忆起儿时的贫苦日子,黄国平的笔触质朴生动,看得人眼泪涟涟:

“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

他在每次人生转折中身不由己,艰辛求学路上无数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要扛不下去。但这一路,他的信念很简单: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看完这篇《致谢》,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求学历程。

很多人会好奇九妹是如何学习,考上上海的大学,并能去英国学习,回来成为三苗网主编的。

其实比起很多重点大学读研读博的学长学姐,我算得上非常平平无奇的一位。

唯一能值得说道的,也就漫长曲折的求学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启发和思考。

记得自己大一时曾经写过了一篇文章《我的中国梦》,当初参加第三届大学生征文大赛,曾获得过上海市一等奖。

这篇文章题目很大,但我的“中国梦”很小。

它也记叙了我从一个普通的山里苗族姑娘一路走来的艰险求学故事,之前已经给大家分享过一部分。这版文字比较稚嫩,但也相对完整记录了我的学习心路历程,在此分享共勉:

《我的中国梦》

十年以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的梦想,它支持着我克服重重困难,考上大学,一直坚持到今天。我的梦不大也不小,它或许也是千千万万游子共同的梦想——归家之梦。

2005年,父母为了谋生,带我离开偏远的云南,来到江苏南京,并一直定居南京长达10年。

云南是个很美的地方,它有美丽的高山,有清冽的河水,有多元的民族文化,有可爱的人儿……

但它的山路十八弯,石子路也让人颠的慌,每坐一趟车,我都会晕车晕到虚脱;它的经济不发达,多数人还是以农业为生,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父母只好外出打工;它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女孩子上到初高中就急着打工或者出嫁,开明的爸妈不希望我步后尘,就坚持把我带到南京上学,而且这一来就是10年……

我怀念那山,那水,那人。我想回去看看高山,看三月满山的杜鹃花开,想登上外婆家的后山,远眺中越的边境线,倾听当年中越战火留下的传奇故事;我想回去喝口甘甜的山溪,想去触摸一下瀑布,想去看看美丽的苗族咪彩(姑娘)垂着秀发在河水里洗头的样子;我想回去看看年迈的外婆,想去对支山歌,想和久违的亲人穿着节日的民族盛装去踩花山……

然我不能,每年的暑假总在补课中度过,每年寒假总在爸妈的繁忙中度过。每次想回去,爸妈不是劝我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再说,就是苦于归途漫漫,囊中羞涩。所以,十年以来,我只回去过一次。懂得爸妈的这一分无奈,我所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的学习,让自己离那个梦想更近一步。

我想回去,但不是被动的回去。中考高考前,我就面临一个尴尬的选择——是否该回原籍读中学。回去虽然可以回老家,但我就要远离父母,远离我可爱的老师和同学,重新去适应一个不一样的教育体制和考试模式。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我内心都是不愿意甚至抵制的。

其实,从一开始,父母就一直为我的籍贯操心。三年级报到时,班主任首先就提醒他们,如果我要长期读下去的话,就要尝试转好我的户籍,不然只能读到初中,就要转学回去。那时的我还有一个特殊的代称——借读生,因此我要比同学多交一笔借读费。幼小的我早早地感受到户籍带给我的束缚,也强烈地感受到地域之间的差别,我也因此一度陷入深深的痛苦与困惑之中……

幸运的是现实也总在为我的梦想之路点燃一盏又一盏灯。到了五年级,我不再需要交那笔借读费;中考时,老师对我说中考不再限制籍贯了;高考时,我赶上了南京开放异地高考的第二年……

10年以来,我的学习之路每一步走的很险也很巧,如果没有这一系列政策的帮助,我或许也考不上心仪的重点高中以及大学。

我知道,现在在很多大城市由于一些现实问题,还不能像南京一样开放异地高考,也有很多学子正在经历和我曾经一样的痛。我希望有一天,这种差异能够减少,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学子能平等地在就读地申请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让他们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归家,也不是简单的回去,而是真正情感和生活的回归。十年以来,通过那不断更新换代的手机,我欣喜地从大舅那里了解到家里的路修宽了,不仅铺好了柏油马路,而且过山隧道和天桥也修了不少,现在回去都只要走直线,再也不要担心晕车问题了。家里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县城里的广场上新架了不少电子屏幕,外婆每晚都乐呵呵地去逛广场,几个表姐都经营民族服饰和旅游纪念品店,表哥们也在做中草药的大棚种植,现在不仅在县城盖了5层多高的小洋楼,小车也开了起来。几个小侄女都很争气,从乡下考上了城里的重点高中,有几个也考上了好大学……真为家乡的这些变化感到开心和骄傲,连妈妈都想在中越边境上开一家餐馆了。

听过上海大学一个知名的广告学教授对一个西藏的同学说:“你现在好好学习广告学,到你毕业时,回去开一家广告公司,广告业在西藏还不发达,是一个朝阳产业,你一定有希望办的好的!”

这个故事让同样学习广告传媒的我若有所悟。如今,东部和西部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差距正在慢慢缩小,这几年又赶上西部正在开发和崛起的好时机,我希望待我学有所成后,能回到家乡,赶上这股发展浪潮,重拾血液里的文化记忆,为家乡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想,到那时我就能真正的回家了吧!

我的梦很大也很小:我希望在外的游子能沿着宽敞通达的马路回家;希望更多的学子能在家乡或者外地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我希望人们即使在自己偏远的家乡也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谋生发展的好工作——希望东西部和城乡的区域差距越来越小,希望有更多的游子能因此回家。我也希望自己能通过自己在大学里努力的专业学习,离那个梦想更近一步……

这就是我的中国梦,一个归家之梦。

一晃6年过去,我已经毕业成为了一名媒体人,成为了九妹小美。

一路走来,这一份努力、热爱和坚持,都是民族和家乡的山水所赐。

我庆幸我的专业能力不仅能服务于广告商业谋生,也能服务于民族文化传承、传播,服务于一个又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民族品牌。

也期待在同胞们的支持下,我们能越走越远!

记得《致谢》结尾黄国平写道:“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也愿所有的学子,能在今日国家各项给力的助学政策下,像黄国平一样树立求致学的志向,带着梦勇敢走出,带着爱和才能温暖回归!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的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