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经历“学徒”阶段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郭德纲最爱说古代的学徒:三年学徒,两年效力!

就是说你出师后还要免费给师父干两年,不能拿薪水,作为师父教你手艺的回报。

还有三节两寿,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师父、师娘生日的时候要去登门拜访,礼物是少不掉的,以表达尊重和孝道。

现在大部分行业的知识传递方式已经不同于以往,但从一个“学习者”到一个合格的“工作者”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去学习学校、书上不讲、但在工作场景下离不开的经验和教训。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人都是所在机构的新丁:

不被重视却都可以指使、干的活重复繁杂而且价值不大。这个阶段不仅仅对刚毕业的学生存在着,对于从事新岗位、新行业的人一样如此。

怎样渡过这样的阶段,如何赢得信任和更多机会,是每个处于此阶段的人都考虑的问题。

 1 

要想真正成为任何领域的顶尖高手,都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机会:

这些机会数量上要足够多,没有人可以一次实践就真正弄明白事物背后的规律;

同时,这种机会的质量也要足够高:要求这些机会不能是重复劳动,如果你从事的都是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解决的都是差异不大的问题,那么你可以长进的程度也不会太大。

去哪里找到这样的机会?

不少人都觉得自己不受重视,领导只会给自己分配那些简单、琐碎的事情去做,整天重复劳动,没有承担大项目和完成核心任务的机会,所以成长很慢。

曾经许多有天赋的人,因为没有实践的机会和环境被耽误。

譬如在我们长达十年的“文革“中,许多行业都停产停工,即便一个人有远大的抱负,但没有了真正干活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环境,许多人当一回头的时候已经变成了老人。

你读了吗?

今天虽然不是当年那样的政治环境,但不能否认的是,仍然有许多机构其实不是真正干活的地方:

许多人的聪明才智都用在看某个或某几个领导的脸色,而不是想着去真正解决问题,最后变成了会“混事”的专家。

相信你也见过这样的人,人聪明绝顶名校毕业,做人也八面玲珑、滴水不漏,但就是没有干出有价值的事情来。

 2 

记得在一次项目调研中,是面对航空行业的工程师们进行访谈,在访谈各个层次的工程师时(既有毕业几年的新手,也有已经成为型号或者系统负责人的骨干和专家),我们都问了同一个问题:

你觉得阻碍你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参加型号任务的机会。

如果能够参加到全集团的重点型号任务的研发过程中,成长的机会就多。

但并非所有工程师都能参与,有的是参与民品项目、有的参与细枝末节的支撑项目,所以这是造成大家进步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

哪些能够快速成为系统或者型号专家的人,是因为有更多的参与了重点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除了自己下工夫学习和思考外,因为被任务压迫、较高的要求、严格的时间节点,或主动或被动的让他们快速提升。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每个人都得感谢这个时代

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其实给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外部的大环境,对比于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按部就班的发展,我们的各行各业的进步都是突飞猛进。

正是这样的机会,让大部分人都有可能参与、从事真正创造性的工作。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是时代给予大部分人的红利,但对于个体而言,则不一定能享受到这样的红利!

 3

如果你所在的机构无法提供较多的机会怎么办?

也许你所在的行业或者机构发展就是很慢,不可能有太多需求,或者你们内部有太多的高水平的人,即便有复杂困难的任务也交不到你手上不会让你负责。

甚至是因为你与相关的负责人关系不好,不给你提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另一个方面,即便是有很好的实践机会,你也不一定能够真正得到。

想要得到这样的机会,你必须把之前你所负责的看起来简单、重复性高的工作做好了,才能证明你可以承担更复杂、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各行各业的角色都是类似的道理:

如果你连给客户发一个联络的邮件,都能让你的老板给你找出错误来,老板怎么可能有信心把一个项目交给你,让你去做项目经理?

在写作《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的过程中,我们面对许多专家进行了访谈,里面也涉及培养接班人的问题,问到这些专家愿意给什么样的人机会。

首先这些各个领域的专家都有培养人的意识,真正的专家都不狭隘而愿意教会给多的人,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专家像教师的角色。

但愿意培养什么样的人、愿意给什么样的人机会的问题,大家除了提到知识面、思维层次之外,强调更多的是这个人一定通过之前完成的任务、项目证明过自己

哪怕是“脏活”、累活这些真正有潜质的人都主动去干,而且干得很“漂亮“。

只有证明过自己了,人们才会放心大胆的交给你更重要的任务。

 4 

这里面有一个误区,许多人将工作初期必须经历的学徒阶段看作无法忍受的重复工作,然后在这个阶段就想着去跳槽换到所谓“更有价值”的工作,但结果是永远无法找到那样有价值的岗位。

你得明白,无论多高的学历,当你从学校走到实践中的时候,都有一个重新开始的过程。即便是你工作多年,但当你要换岗位和职业方向的时候,其实也相当于新手。

学校或者读书更多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而实践则是将知识与现实的需求和问题结合起来。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最少有一个(不少人其实很多次)学徒期,在这个学徒期内你要从最简单不起眼的地方干起,在古代甚至连师傅师娘的家务活都要干,但这是一个积蓄能量的过程。

这个阶段,在某些人看来可能就是当“孙子”的过程,岂不知这正是你积蓄能量必不可少的步骤!

这个时间长短不一,但谁都无法超越,在这个阶段你需要静下心来去基于需求、实践和问题进行大量的学习和练习,需要经过数年时间的实践、积累、观察、思考,这个过程中亦需要真正的高手指点。

但我们许多人太着急了,可能刚刚入门就认为自己已然是高手的感觉。

这也符合心理学里面说的,新手最容易自满,因为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前面有多长的路要走,而后面却已经走了很多。

大部分人都希望有所成就,而且希望有大的成就,都羡慕那些厉害的人,希望自己在某一天能够突然厉害起来。

但这个世界上哪有突然厉害的事情啊?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情况:你的工作环境的确无法给你成长,这个原因可能是机制决定的短期内无法改变;也可能是你的老板决定的,他的性格、眼光和格局就那样了,如果你在这里即便将重复的事情做到极致了,也不可能有机会得到更有价值得历练。

对于这种情景,估计跳槽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好的工程师和差的工程师,差距是10万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