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7].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8].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 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39]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 )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 )颜色自成一类。(c )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 跟别的词相对。(d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 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40]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在试举几 个典型的例子: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1]?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 长江] ,是水名对水名。) 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42]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三)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45]. 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46]?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47].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四)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 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9].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 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50]. 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六)长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 余各联一律用对仗。例如:
守睢阳诗 [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七)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1 )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 '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 '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 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 为劣[54]. '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 . 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 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2 )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 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 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 '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 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3 )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 )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现在从上文所引过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刈非蠖哉痰南饲桑那?是庸俗的作风了。
来源网络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