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为什么大家都偏爱朱泥壶?
清代是紫砂进一步繁荣的时期。
制陶业开始出现手工工场,经营扩大,品种增多,分工细密,人员增多,技艺提高。
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以及工具等各方面,都比明代精进。
尤其在清中期以后紫砂的形制、诗词、书画、金石、雕塑融为一体,文化气息更浓郁,地方特色更强烈,价值愈高,声明更大。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记载朱砂色,与现今之“红泥”、“朱泥”已有本质区别,正史中未曾经提及“朱泥”,只有在民国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中,“外传”一则,才在周高起这句话前,将石黄泥换作“朱泥”说。
▵ 《阳羡砂壶图考》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泥宝记》,向世人列举出了100多件朱泥壶,件件红润娟秀、精微细腻,而在此前或此后介绍紫砂壶的书籍中则把清代朱泥小壶归于“古壶”一类。
这种至今在闽南地区还时常出土的朱泥小壶,是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是东方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而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朱泥壶,首先是以壶体小为特点,这是对紫砂历史的一种典型的传承。
第二,虽小但形制丰富,突出文巧与精致。
第三涌现出了惠孟臣、徐恒茂、惠逸公、陆思亭、张君德、潘仕成、邵柏原等一批名扬百年的朱泥艺人,以他们的名字称谓的朱泥壶如“孟臣壶”、“恒茂龙蛋”、“逸公壶”、“思亭壶”、“君德壶”、“潘壶”等等,世代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心中好的朱泥小壶。
世居广州,祖上以盐商起家,他继承家业后继续经营盐务,以至洋务,成为广州十三行的巨贾。
他既经商又从政,既好古也学洋,既是慷慨的慈善家,又是博古通今的古玩、字画收藏家。
其一生业绩为普通商贾所难得、普通学者所不能,是广州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 潘仕成
潘仕成是天生就、地造就的茶客,并且,丰足的财富和高超的鉴赏能力,也让他同陈曼生一样,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茶玩的风生水起。
他所用的茶壶都是在宜兴订做的紫砂精品,这些壶形制相对固定,而且惯于将印款落在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
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字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遂将这种形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乡党以他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定以“潘壶”作为嫁妆,希望嫁得良人,能够像潘仕成一样享受荣华富贵。
在女主人百年之后,随嫁的潘壶作为陪葬物,在当时的莆田等地蔚成风气。
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称为“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为“高潘”。
▵ 清 朱泥矮潘壶
▵ 清中期 朱泥高潘壶
不管形制如何变化,都呈现出简洁、明快、大气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文人艺术返璞归真、以少胜多的审美情趣。
其简素空灵的造型长盛不衰,证明这位红顶商人有着极高的艺术眼光。
“孟臣”款
惠孟臣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
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
壶式有圆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十七世纪末外销欧洲各地,对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影响很大。
据说安妮皇后在定制银质茶具时,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壶。
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这种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功夫茶,因而风靡南国。
▵ 清道光 诗句孟臣款朱泥梨形壶
后期专制朱砂几何形小壶,造型奇、体积小、工艺精。
这种壶式为后世水平壶的前身。孟臣壶工艺手法极洗炼,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刚直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逸公”款
惠逸公生于清雍乾年间,他大小壶兼制,以工巧闻名,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他与明朝的惠孟臣两人并称“二惠”。
只是惠孟臣的作品以浑朴精巧出名,比较而言,惠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
但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且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
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等制壶道具齐全,刻镌技法或飞舞或沉着。其壶泥色最佳。
▵ 清中期 逸公诗句款朱泥莲子壶
“万丰顺记”款
“万丰顺记”为清代宜兴著名紫砂老字号,但由于资料匮乏,只知创办人为蒋万丰,于光绪年间创办“万丰顺记”,很多著名工手都与其合作过。
▵ 清晚期 “万丰顺记”款 朱泥古莲子壶
有资料显示明代亦有“万丰”款紫砂器,日本江户时期,也就是清中期,亦有“万顺丰记”紫砂壶东渡扶桑,之后“万顺丰记”与“万宝”、“墨缘斋”等字号是销日紫砂之质量最可靠者几家,看来“万丰顺记”实际产生的年代应该早于光绪,至少也是清中期。
但从传世的作品看,“万丰顺记”虽不乏精品,但由于落款形制太多,不免鱼龙混杂。
从落款“万丰顺记”印章的种类看,可分为楷书与篆书两大类,每类又分带“回文边框”和无“回文边框”两类,不同字体十数款,考证起来十分困难。
“龙印”款
龙印、花印特定年代印款为清光绪七年至十六年( 1881-1890 )期间所用茶壶印款,此期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于是,仿古之风开始盛行。
龙印双边大方印为早期用款,龙印图案一般为仿光绪年间钱币龙的图案镌刻,龙印单边小方印稍后,图案相仿,花印图案一般有方、圆之分,圆章边纹为花纹,中有宝藏字样,方章花印边纹为花纹,中有鸟兽图案或字样,此类壶为一般日用品。
龙印,花印印章大而方正,有单边,双边区分,一般为单边,龙、花图案大方简练,有仿光绪年间钱币龙图案镌刻。
朱泥从矿源上看来比较稀少,不可能像红泥这样大量开采,从配方上而言也与普通红泥相差很多,一般来说都是手工炼成,所以制作比较困难。
从泥质泥性的结构上分析,朱泥含铁、含铅、含硅的比例与普通红泥根本不同,其中某些原素的存在形式也有区别。
朱泥必须是含有颗粒,其颗粒的大小、数量是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配制。
从成品分析,它的晶相成分比普通红泥要多得多,烧成收缩也比普通红泥要高出很多。
朱泥壶形美质更美,它细嫩滑腻,烧成后肌理效果变幻神奇。
既有造型的艺术美,又有生灵般蠕动的质感美。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
业内称朱泥壶有“活动着的面层感觉,生命着的肌理效果”神奇独特,逸趣横生。
朱泥壶的制作难点
朱泥的色泽、质地与紫泥、本山绿泥有着不同的特点,故在制作上也具有很特殊的要求。
原因主要是二个方面:
一是朱泥料细度高,黏性差;
二是收缩率大而导致变形大。
所以,朱壶从泥料制作到成品的全过程中损失比例较大,成品率大约在百分之六十左右。
一般未接触过这种泥料的砂壶制作者都会感到生疏而棘手,即使是制壶工艺师、成型老手也无法很快掌握其特性,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模索,才能逐渐适应。浪费泥料和时间是必然的,然而,只有付出这种高的代价,才能做好朱泥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