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十集 周公摄政
这个著名的汉代画像砖刻画着一个千古美谈,周公辅成王,画像中的中心人物似乎是还未成年的周成王,然而世人更景仰周成王身边的那位长者,他殚精竭虑地辅助未成年的周王,为危机重重中的周王朝撑起了一片天,最终带领整个王朝走出困境,迈向繁荣,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公不仅以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在中华文明史中更被尊为元圣,他是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和中华礼仪文明的奠基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样,虽然他摄政只有七年,然而就这短短的时间,不仅给西周带来奠定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载的中华文明的根基,直到现在世人仍经常聚集于周公庙中,顶礼膜拜 这位伟大的先贤。
刘:周经常自称小邦周,所以他克了这个大殷商,很有危机感的,认为自己的统治能否持久稳固,他还是没有那么很强的信心。
朱凤瀚 北京大学 教授
朱:他夜不能寐,就是他晚上睡不着觉,他主要想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置商遗民的问题,商人当时是以族来作单位,大的家族还存在,那个反抗的军事力量很强,周人很担心能不能保住这个天下。
周武王病重期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十分虔诚地向先王祭祷,只要周武王能够病愈,自己情愿代替武王去死,周公将祭祷的策书装在金縢之匮中,并叮嘱左右不要说出去,在当时的观念中,这样的祭祷无疑是要应验的,周公也做好了必死的打算。周武王的同胞弟弟当中,周公无论品德还是才干都最出众,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灭商后周公虽然也有封地,但周武王将他留在身边处理最重要的王朝事宜,然而没过多久,武王去世了。
杜:周公他执政,在很多地方是不得以,那时候武王已经很清楚了,只有他才能够继承王位,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他继承王位,这个整个局势有很大的变化,而且他也不一定完全能控制,所以他一定只能够摄政。
戏曲中的唱词全部来源于古老的典籍《尚书·君奭》篇中记载的周公说服召公的答辞,在这篇答辞中周公向召公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局面,说明自己之所以接受摄政的原因,指出只有他们二人合力辅助成王,竭尽全力,才能成就周文王奠定的基业,治理好周朝,召公最终理解了周公。
真实的历史同样充满激烈的戏剧冲突,周王室内部仍然暗潮涌动,特别是还未成年的周成王对周公充满了戒备,为了缓和局面,周公主动离开都城,退避到东方。然而,外部的管叔、蔡叔并没有因此停止行动,他们继续与商王纣之子武庚等商朝遗民势力联合,由传布流言直接转向发动叛乱,起来响应的还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大小方国,它们原本都同殷商关系密切,浩大的反叛声势遍及周朝的东部,并迅速席卷至西部,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大敌当前,周公非常着急,可是如果不消除周成王的怀疑他又无法回镐京应对危机,为此,周公作《鸱鸮》之诗给周成王,诗中以既取予子,无毁我室,表达自己担心周王室被毁的急迫心情,召公等人也意识到周公之所以摄政的真正原因,他们消除了疑虑,力促周公复出来收拾这个乱摊子,然而周成王仍对周公深怀戒备,这时一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天灾伴随着人祸,这年秋天,谷物丰收,还没有来得及收获,天上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稻谷都被吹倒了,有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周人非常恐惧,按照当时的惯例,周成王准备举行仪式占卜吉凶,这时他听说了武王病重时周公曾祷告先王,自己愿意代替武王去死的往事,于是开启金縢之匮,果然取得了周公的策书,周公对周王朝的赤诚之心最终感化了周成王,他彻底消除了怀疑,流着眼泪说,周公勤劳王家,是我这个小子无知,如 天动威,彰显周公之德,我亲自迎接周公回来。
杜:我们不管金縢的这个事情的出现是真还假,至少我们想像它有这样一个可能,所以这样说来周公的初心,最初的他那个心,他是一个纯正的要为了周朝的命脉,来发挥他的积蓄力量,这个完全是公的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王震中 中国社科院 学部委员
王:因为成王毕竟年龄太小,所以呢大政方针一切举措都是在周公亲自的操盘下操心下进行的,包括东征。
已经七十多岁的王治华是岐山转鼓的传承人,秋收过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在王治华这样的传承人带领下打转鼓,是这里不变的传统,岐山转鼓是陕西锣鼓表演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一种,民间称为跑鼓,鼓手、钹手在表演中不断变换位置,夹杂舞蹈动作,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壮,岐山是周王朝的起源之地,岐山转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当时,鼓不仅是人们祭祀、娱乐的乐器,更是战场上激励将士冲锋陷阵的号角。
邵:一个小邦周突然成了天下共主,它拥有的土地很大,那它怎么进行那个统治和管理,它采取的办法是分封制,就派出自己的代表,就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统一那个一小片地方,但是这种分封制本身就解决了它一个小邦可以迅速地统治一个广大地区的一个手段。
周公像 山东省曲阜市周公庙
这里是山东曲阜,它不仅是孔子的故乡,也与周公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周公庙与岐山周公庙同样闻名天下,山东之所以有周公庙,是因为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周成王将周公长子伯禽分封到山东曲阜做鲁侯,随之而来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商朝遗民,最庞大的商朝遗民如何统治,不仅是周武王在世时最大的难题,也同样成为了周公东征后无法避开的难题,周公试图通过移民政策分散商民,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移民政策使得周公实行的分封制与以往的分封制有很大的不同。
关战修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馆长
这里是北京西南房山区的琉璃河地区,也是西周燕都博物馆,来到当年的考古发掘现场,专家指出从1973年开始考古工作发掘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墓葬、居住遗址和城墙遗址。
1986年,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座西周初年的大墓M1193,墓葬在发现时已被盗掘,所幸留下了两件铸刻着同样铭文的青铜器克罍和克盉。
克盉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这两件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封召公长子克为燕侯的事情,证实了这里就是西周初期所封的燕国所在。
关战修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馆长
关:这是克盉的铭文,一共43个字,大概的意思是,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共享,命克做燕地的君侯。
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成为王室的地方代理人,代行周的统治。燕国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长子克的封国,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晋国(初封今山西翼城县)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诸戎,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卫国(今河南淇县),周公将弟弟中最贤能的康叔分封于商都朝歌所在地,令其统治殷民七族,称为卫国,目的就是在原来的商民核心区加强周人的统治,齐国(今山东淄博)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齐国的受封也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并且和鲁国互为支持。
朱:在《左传》上都有记载的,就是封赐把谁作为侯派到哪去,王要参加而且有很多礼遇活动,要赏赐很多东西,甚至要册命,这个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周人的封建主要的目的在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就是要建立这个来拱卫周王朝的屏障一样,让他们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防止周边的夷族对周王朝的侵犯,而且呢还有一个,往往会告诉你在哪个地方,做封建封在哪个地方,然后你可以用这个地方为基点,往(上)扩张,这儿等于是周王国的领土不断得到伸展。
这里是微子庙,微子本是商王纣的庶兄,素有贤名,曾多次劝谏商王纣停止暴行,均不被采纳,后来避祸外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距离微子庙不远处还建有微子墓。
周朝建立后,微子主动归顺,他品行高尚,不仅受到周王朝的信任,也在商朝遗民中拥有巨大的威信,周公东征后,分封微子为宋国国君,令其统治一部分商朝遗民,奉其先祀,并保持其原有的风俗,周公分封微子,有效地缓和了商朝遗民的对立情绪,使其更好地得到控制。
邵蓓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副研究员
邵:大量的殷人被迁到了这个宗周、镐京附近,然后就是把他们直接处于周王室的控制之下,还有一部分殷人被他分封诸侯,分给了卫国、鲁国,包括是不是还有晋国,他们都是分了一些殷商的旧族,也就是一个是把他们打散,迁离旧地,把他们在新的地方给他们安置下来,控制起来,直接监视,另一个方面就是允许他们做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低,还可以在周王室做官,充分发挥他们这个文化方面的优越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内部的控制,周公在大行分封的同时,又采取宗法制,通过加强血缘等级关系来加固着周王朝内部的凝聚力。
宗法制,就是在同一宗族内部,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
彭:我们把树根叫本,根本根本,根就是本,这个本然后上面有很多树枝,这个原来的设想,就是这个大宗的这个本,然后生出了好多枝,就是本和枝,它生出来鲁国、齐国什么的,这样传下去,本枝,树枝、枝杈,百世一代一代这样下去。
杜维民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这个时候呢,家天下开始,所以对今天讲起来,这个已经过时了,我们不是家天下,家天下这样子他就特别注重这个宗法制度,长子继承,由大宗小宗造成一个,等于一棵大树吧,那么这为了什么呢?就为了稳定当时的政权,因为权力的转移,这是最难也最重要的大事,我们一般的理解,权力是会腐化的,绝对的权威绝对的腐化,如果权力的转移如果是兄终弟及,兄终弟及的那个观念里面呢就有好几个同时要来争取王位的力量。
杜:周朝建立没多久,商朝的势力还没有消亡的时候,这个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这个不太合理的情况下,应该是选贤与能,所以应该是最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尧、舜、禹,这种才是真正的儒家最高的价值,你到了一定要用长子继承,这是一个权宜之计,但是从权宜之计来讲,这个做法使得周朝能够维系那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稳定的因素,稳定的因素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个政权的安定,是为了极大多数老百姓的幸福,这点呢他是做到了。
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教授
彭:周人他是偏处在西北,就是他偏离这个国土的中心,这个东方六国,就是殷它在东方,它一旦有什么事情,它离太远,所以他到那里以后,你看他离那些地方都比较近,我用各种办法处理,当时我能够临时地制约四方。
何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成周城洛邑是中国第一座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的都城,经过几十年的考古挖掘,这座三千年前的古都逐渐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众多的祭祀建筑成为洛邑最显著的特点,它既有祭祀上天的丘兆,祭祖的太庙,还有祭土谷神的大社等等,然而在所有的建筑中,周公最重视的还是明堂,成周洛邑的落成仪式正是在明堂举行。
杜维民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说那个明堂祭祀,周公来主持这样的一个祭典,上千的这个诸侯参加了,他的每一个细节,就是一点点细节都不能错,这细节不能错的话,就表示一个人的心要到了最宁静的地步,而且是要听,每一个器官啦都是集中精力,那么这种事情是成为凝聚整个天下,各种不同领导者的一个方式,这种典礼,当时周公造成以后,他的这个影响力散布到各个不同的阶层,那么这里面体现的是一种仁的价值。
第一次在明堂宗祀文王,其意义显然不止于祭祀典礼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各诸侯国了解礼乐,此时周公精心设计一个更为伟大的工程正在悄然无声地开始实施,它将彻底改变周朝,改变中国,并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这就是周公创造性地发明了系统而完备的周礼。
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周礼,周礼涵盖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到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了由吉礼、嘉礼、宾礼、军礼与凶礼构成了五礼体系,对于庶人以上的每个社会成员,其人生行程的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礼仪,及其明确具体的要求与细节,严格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守与践行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周礼的核心价值是明贵贱,辨等列,即维护等级制度,保障统治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使整个周王朝成为一个人人恪守名分,各安其位,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礼仪文明之邦,这正是周公最希望实现的理想。
杜:礼后面一定要有仁来支撑它,它才就有动力,它才能够有所变化,而且礼必须与时俱进,所以礼以时为大,时很重要,另外礼就是履,履就是走,它一定要经过实践,它不能空谈,一定是知行合一,他知道怎么做和他怎么做,这是合在一起的,他是会和不会,这个没有办法演示,所以从这方面说来,孔子对周公所讲的那个礼,不就是从一个既有的政治形式来了解它,也把它变成一种人人日用之间,必须要经常能够复习啊,要经常能够转化的一种重要的价值和资源。
彭:这个转折是经过周公之手,确定,当然这个道德它是一个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闻着没有气味,它就像空气一样,它是一个抽象的,那怎么拿来治国呢,他就把它具象化,变成礼,这个道德理性在国家制度里面叫礼制。
杜维民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这个特殊事件里面,确实体现了周公的一些德性,大公无私的德性,一种忠诚的德性,一种对天命的一种承诺,对于这个弱势群体,成王基本上完全在他的掌中,一种尊重,然后对于礼,他自己设立的那些礼仪的这些基本的价值,特别他如果真正是有宗法制度,如果他自己违背的话,那是不得了的事情,他所以基本上因为他的这个选择,我相信虽然在历史上是一个特例,对周代的这个国运能这样昌荣这样发展下去,他起了极大的作用。
周公墓 陕西省岐山县
还政三年后,周公重病而亡,临终前嘱咐,我死后埋葬于成周,我始终是成王的大臣,然而,周成王将周公和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葬在一起,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周成王特别允许周公的长子伯禽在其封地鲁国,用天子礼乐来祭奠周公。
鲁国一直是礼仪最为昌明的所在,在这块土地上,在周公去世数百年后,孔子诞生,面对春秋之世,礼崩乐坏,孔子积极主张克己复礼,他所遵从的礼,正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
杜维民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孔子对周的情况他当然更熟悉,因为他比较熟悉,他认为如果能够回到东周,这是个郁郁乎文哉,这是个好事情,可是他绝对是要有很多的因革,有很多改变,可是有一个呢我觉得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德具体落实成礼乐制度以后,也就是一个社会能够安定的一种大经大法。
朱凤瀚 北京大学 教授
朱: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应该是礼乐文明的一个代表,更多的是王朝的这个礼仪制度,你看我们到春秋的时候还看到了,春秋的时候很讲礼仪,非常讲礼仪,那时想继承周人的文化传统,包括春秋的时候吟诗,然后这个外交都是用诗,贵族之间用诗,这些都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孔子之后的一千五百年间,中国文化一直以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他的人格魅力与历史影响跨越千年,从未消逝。
作为中华文明的创设者,周公在华夏子孙心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三千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在深深怀念着这位伟大的先祖,他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他所首倡的明德、慎罚、保民的德治思想,和他所创造的礼乐文明已如甘露清泉,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深处。
温馨提示:雁展印务设计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共享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