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2) 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局限性
前面我们讲到,哲学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但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会受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因此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因为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发展成为了有自己独特特色的哲学思想,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就讲讲中国哲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东西方哲学思想两大体系:东方中国的儒家哲学思想和西方古希腊哲学思想。这两种哲学思想分别有着不同的背景,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国古代人认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中国古代的圣贤也很少有出海的经历,因此在古代思想著作中很少提到关于海,同时中国哲学思想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而希腊是一个海洋国家,他们的生活依赖于商业交换和海洋贸易,因此在他们的思维中,并没有重视农业和排斥商业。
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中国古代统治者也向来注重农业和农耕。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来划分社会阶级,农名阶层排在第二位,要高于商人阶层。中国哲学思想中有“本和末”之分,本就是指农业,而末就是指商业,古代统治者也经常是重本轻末。我们经常听到如果有人将道理说反了,就说是“本末倒置”,也就是,其实在中国古代人眼里,农业的地位要高于商业。在古代农业代表生产和创造,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确定性”;而商业代表交换,代表了一种不确定性,我们自古以来都不喜欢不确定性,所以古代统治阶级对商人并不重视和喜欢。
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家,农业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家庭制度在中国的社会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传统的社会关系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3个是讲家庭的。而且中国的文化中,家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家庭观念很重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公元前3世纪,集合了中国古代各家哲学思想的巨著《吕氏春秋》,其中有章节标题为“上农”,对比了农民和商人两个阶层的特点。农民很朴实,容易使唤,而商人很狡猾,不听话,而财产能运走,所以统治阶级一般不太喜欢。从《吕氏春秋》的这种观察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哲学两大流派道家和儒家的差异和共同点。“物极必反”是两家哲学思想的共同点,他们都认为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之后,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易传》说:寒往则署来,署往则寒来。《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也都是这个意思。这种物极必反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影响深远,以至于中国的统治阶级在繁荣昌盛时期都非常谨慎,而且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时刻都满怀希望。
而这两家思想的差异,则表现在它们对生活观念上的不同,比如道家的人就把原始社会的简朴加以理想化,而谴责文化,崇尚回归原始。而儒家则崇尚回归现实,面向未来。
另外,在对于社会的理念上,也存在差异。儒家是社会组织的哲学,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道家强调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而道家游方之外。这里的方就是社会。公元3,4世纪道家学说盛行,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而老子和庄子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就相当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传统。
现在我们都知道道家和儒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主流思想。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道家和儒家思想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两种,那个时代,我们称之为“百家争鸣”。
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当时中国在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顶端是周王朝,他是天下各国的共主,周王朝之下有成百上千个小国家,当时是采用分封建国的制度,所以这些小国家实际上都是周天子的亲戚领导的,当时受教育的人很少,主要限于贵族阶层,所以当时封建主周天子不仅是政治经济上的权力中心,也是学术上的中心。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封建制度土崩瓦解,社会结构也解体,之前的各地官员和贵族纷纷丧失了之前的贵族地位,原来的贵族和官吏流落民间,遍布全国,他们以私人的身份靠自己的才学和技艺为生,变成了职业教师,出现了师和官的分离。这一时期,不同的思想流派开始产生,百家争鸣出现。
虽说“百家”,但其实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多,在历史学家对他们进行分类后,有几种解释。
第一种是公元前145-公元前86年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六家”的分法。包括: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
阴阳家,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在中国思想里,阴和阳是宇宙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阳的结合和相互产生了一切宇宙现象。
儒家,在西方学者眼里就是孔子学派,而儒是文士或者学者的意思。
墨家,是一群在墨子领导下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组织,他们自称“墨者”。
墨子
名家,这一家的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和“实”之辩的人。
法家,汉字的“法”的意义是法律,这一家源自一群政治家。他们主张政府必须建立在成为法典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法治国”。法家思想影响深远,也是汉武帝治国的主要思想理念。
道家,也称为道德家,道家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就是“德”,可以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力量。
第二种是公元前46年-公元23年的中国历史学家刘歆的“十家”的分法。在司马谈的六家基础上增加了包括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四个思想流派。而刘歆的贡献主要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的历史起源,《汉书·艺文志》他这样描述各家起源。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长也。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长也。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但是,作者认为刘歆把各家归一为“官”的说法也有点勉强,同时在描述道家思想时,忽视了庄子也是有失偏颇的。
接下来的内容,我们会详细讲解各家的哲学思想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