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作者:韩愈  朗诵:张家声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想去燕赵地区(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像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注释

1.燕、赵:借指的河北一带。

2.慷慨悲歌之士: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多指有抱负而不得施展的人。

3.有司:这里是指礼部主管考试的官。

4.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比喻杰出的才能。

5.郁郁适兹土:忧郁地到那个地方去。意思是董生想去燕赵地区谋职。适,到……去。兹,这。兹土,指燕赵之地,当时受地方割据势力统治。

6.有合:有所遇合,指受到赏识和重用。

7.夫以子之不遇时:像你这样不走运的人。

8.慕义强(qiǎng)仁者: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

9.矧(shěn):何况。

10.出乎其性:(仰慕正义)来自他们的本性。这句意思是,燕赵之士由于有这样的本性而更加同情董生。

11.风俗与化移易: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与,跟随。易,改变。

12.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的风气跟古时说得有什么不同呢?恶,怎么。

13.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聊:姑且。卜:测验、判断。

14.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后因政治失意,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望诸,古泽名,在河南东北部,又称“孟诸”。

15.屠狗者:凡指高渐离一类埋没在草野的志士。高渐离,荆轲的朋友,他的职业是屠狗。荆轲死后,他也曾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被杀。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时燕国有以屠狗为业的义士,这里泛指隐于市廛暂不得志的侠义之士。

16.谢:告诉。

17.出而仕:出来做官。

赏析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呢?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作者简介

韩  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0)

相关推荐

  • 古文观止136: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西南)人,贞元年间应进士试未中,不得志,将游燕赵,韩愈作此序赠他.时河北分卢龙.成德.魏博三镇,不受中央节制,自置官吏,故邵南欲往.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 ...

  •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人们为什么用“燕赵”指代河北?

    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为董邵南送行.董邵南是安徽人,到都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却屡试不第,便打算前往河北投靠藩镇.韩愈写下一篇送别文章<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在文章开头,韩愈就说了一句流传千 ...

  • 陈维崧|燕赵悲歌事未消:河北人的侠骨柔肠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人们以"燕赵"来称呼河北省的土地,是因为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河北人慷慨赴国难,崇尚豪杰侠义之气,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河北人表现出的英勇无畏, ...

  • 古文阅读-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 ...

  • 燕赵定春归

     清末民初,河北张家口,大境门. 燕赵定春归   杨 华 小序:旧岁归零,未来可期.站在新春的门槛上,眺望不远的前方,我们都变成了心怀无限美好的诗人:面朝明天,春暖花开--   春节天地喜庆,  河北 ...

  • 夏云:意在言外的送行古文

    唐宪宗年间,董邵南到长安应进士举,屡试不第,准备投靠河北的藩镇,于是韩愈写序相送.全文措辞深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虽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韩愈借送行之名,行规 ...

  • 别寻端绪 独创奇格——读韩愈的赠序文

    文/肖旭                                        韩愈(768-824)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中居于首位.韩愈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苏拭所 ...

  • 古文观止137:韩愈•送杨少尹序

    杨少尹:即杨巨源,字景山,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 ...

  • 古文观止:《送杨少尹序》韩愈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送杨少尹序 唐代:韩愈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

  • 古文观止165: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梅圣俞(yú):即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 ...

  • 古文观止84:游侠列传序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1.韩子:即韩非,战国时韩国贵族,同李斯师事荀 ...

  • 古文观止79:外戚世家序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qī)之助焉. 1.受命帝王:受命于天的帝王,这里指开国创业的君主: 2.继体守文:继承先王之位,遵守先王之法:文:法度: 3.茂:美好: 4.外 ...

  • 古文观止:《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代: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

  • 古文观止:《原道》韩愈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原道 唐代 · 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 ...

  • 古文观止:《送杨寘(zhì)序》欧阳修​​

    送杨寘序 宋代: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 ...

  • 古文观止166:欧阳修•送杨寘(zhì)序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jí)之在体也. 1.幽忧之疾:内心忧郁的疾病: 2.学琴于友人:即向友人学琴:孙道滋:作者朋友,生平不详: ...

  • 古文观止:《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代: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