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盘山绝顶》

《登盘山绝顶》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戚继光是明代中叶着名的民族英雄和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御敌抗倭,为保卫祖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从1555年到1565年这十年抗倭,建立的卓越历史功绩,尽人皆知。然而,纵观他的一生,他离开业已平定的东南沿海,转而北上守卫长城边塞,这段史迹,历时更长(达16年之久),功业同样彪炳千古。

“戚家军”这位主帅,是隆兴二年(1568年)被任命为京师神机营副将而北上守边的,三个月后,又改任总管蓟州、昌平、保定练兵事务的官员。戚继光一到任,即巡视边界各重要关口,并登上盘山绝顶察看御敌形势。在山头制高点上放眼望去,秋风杀气,落叶归鸦,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听到的是吹得草木更显衰飒的号角声,看到的是云苦雾罩的石山对峙如门户,深感到朔风霜气的严酷,边塞上的薄酒挡不住那阵阵寒意,而无边落叶、万点归鸦,更令人感到边庭戍守的严峻艰难。

但正如他在《马上作》诗中所说:“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成继光是习惯了这种军旅生活,适应了这种征战生涯的。面对当时糙粗俺答汗等游牧部族的频繁而强悍的侵扰,成继光越觉得自己责任重大,更激发守土镇边、保民报主的壮志豪情。

诗的颈联抒发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怀:只要能用武力制止敌人的进犯,我即使衰老了,白发苍颜了,又有什么关系呢?诗写到这里,本可以结束了,但诗人笔锋一转,把情绪推向更高的峰巅:我要效法舞剑台上刻下英名的李靖(初唐名将李靖,曾破突厥,擒颛利,拓地至大漠;后来吐谷浑进犯,李靖又卒兵讨平之,一生为唐开边御侮屡建殊勋),像他那样,为国干城,万代流芳。

这首七言律诗,写得雄浑豪放,声情并茂。读来如见诗人屹立在盘山绝顶指挥若定的身影,如见盘山关塞无限险峻雄奇的风光。全诗洋溢着一种英武之气。忧患虽多,成守亦苦,但当时国祚未衰,反映到诗里就全无哀伤气息。试与明末陈子龙、张家玉等人诗作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个差异。沈德潜评这首诗,认为它“无意为诗,自足生趣”。戚继光我马铭,确实不能如文人雅士似的刻意为诗。可是信口道来,信手写来,却诗趣盎然。

为什么呢?一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二是有丰富的体验,三是有炽烈的爱国感情,想来,这就是戚继光的诗写得好的根本原因吧。换一个角度看这首诗,或许更能领略到它的特色。如王世贞也写过《盘山》七律,诗云:“千盘历尽更茫然,回首中原暝色边。峡转琳宫藏汉月,峰排紫剑插胡天。云根桧拆龙鳞起,碰道泉归玉乳悬。深夜不须惊鼓吹,看予箕坐啸风前。”第一联写登上山顶远眺中原;第二联写山藏寺庙,峰插云霄;第三联写山间古树,碰道飞泉;第四联写夜啸风前,抒发情怀。

全诗一气呵成,写景贴切,抒怀旷放,确能体现出王元美超迈高华的大家风范。但它到底只是首纪游诗,思想内涵不如成继光诗深沉丰厚,技巧运用则字工句稳,跟戚诗的自然挥洒也迥不相同。同是写盘山,两首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