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时方合用辨治普通感冒后遗症临床举例
第 1637 期
作者 / 李健 苏搏超 刘英锋 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钱秀华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感冒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然而,经过临床观察发现,由于某些特殊体质或经误治、失治后极易形成感冒后遗症。感冒后遗症指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等急性期症状大部分消失后仍遗留一种或两种原有症状,迁延日久形成局限性慢性病变,比如感冒后出现迁延日久的偏头痛、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咳嗽等等。如此种种,在古籍中有众多类似症状的处理方法,古人积累了众多的经验和经典方剂,其中《伤寒学》和《温病学》中的方剂尤其突显。导师刘英锋教授在寒温沟通的理论指导下,运用经方时方,寒温沟通治疗感冒及其后遗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刘老师辨治感冒及其后遗症的验案报道如下。
1病例一:感冒后遗慢性鼻炎:葛根芩连汤加减活用
按:患儿素为阳明热体,2年前感冒以阳明湿热痰为主,经治疗后遗留痰湿停于阳明鼻窍;近10日因内伤食积而外受风邪,引动素体热湿痰,出现卒发呕吐,吐胃内容物,脘腹胀痛,伴头晕欲睡之症;虽经中医治疗服药后食积暂消,但素有积热湿痰仍在,里不和则表不和,营卫不调而复外受风邪,腹痛虽止,而发烧、喷嚏、流涕、鼻塞复作;(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因风与湿合,风湿闭于卫分,则汗出不彻,流涕;因素体偏热,风热相搏,上扰清窍则头晕眩。总之,当前以风热夹湿上犯阳明之表(经脉与苗窍),引动素体积热生痰,内外相搏为主,分清先后缓急,治以表里双解,标本同治为主,解表清里,祛湿化痰,处方用葛、芩、连祛风清热,以贝、翘消痰热,以茵、勃祛湿,枳壳理气消积。药后,头晕减为阳明热减风留但仍里有食积夹湿残留,守前方稍去清热药加重化积药而调治取效。
2病例二:感冒后遗慢性咳嗽案:麻杏薏甘汤合上焦宣痹汤加减
按:患者初诊时因外受风寒而感冒发热恶寒,后用感冒药后寒减而风留。但恰逢湿热痰体,残留寒风与体内的湿热痰极易相搏,成内外相引之势,肺气不宣则感冒后遗,时作咳嗽。患者宿有慢性咽炎以咽干、梗为主,偶咽痛,此为湿郁热于少阳焦膜之上焦苗窍咽部。且患者在护理时常饮牛奶,自服冰糖雪梨2个月余,此均为增加体内湿热。总之,湿热痰体之人,因感冒后治疗、护理不当等共同的作用下致使此感冒后遗咳嗽长达10月之久。处方用麻杏薏甘汤以宣肺、外散寒风,用上焦宣痹汤,宣透上焦湿痹、清解上焦郁热,用枳桔二陈汤以燥湿化痰,宣降肺气,因有热而去半夏。患者服用后寒风得解,湿热痰渐消,而恰逢经血下行,造成短暂性的血虚,致使虚而不御风,风气外扰肺窍而作咽痒咳,此时用止嗽散以外散风邪,还需用当归白芍以养血。(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方中荆芥与当归之配是治疗此类血亏外受风邪的咽痒咳嗽的对药,此正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因血虚不敛气,阳气上浮,郁热于咽部而咽痛,用川牛膝引火气下行治之。同时因仍有湿郁热于少阳焦膜之上焦苗窍咽部,所以仍需用宣痹汤,且肺中仍有痰热,用连翘、浙贝、胆南星以化痰热以清降肺气。
虽然上述类似的感冒后遗症案例在临床中众多,但正如刘英锋教授所总结的一样,“感冒后遗症发病总的病机特点:邪气不净,正气不振,合湿附痰,气郁血滞,病势留连,久成巢穴。”针对感冒后遗症如此复杂的发病特点可以看出,非经方或时方所能单独应对,所以借鉴古籍、古方,及时总结临床经验,寒温沟通,经方时方合用尤显必要。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