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习系列三:六经辨证,六经传变

首先会辨别疾病属外感或是内伤性质。外感病指感染各种外源性病邪而引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往往由表入里,疾病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与变化规律。治疗重点为祛除病邪,与内伤病以扶助正气的方式有很大分别。

张仲景(150~219AD)

后世医家将外感病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根据中医的观点,他们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辨証方法有异;伤寒病以六经辨証为基础,温病则以卫气营血或叁焦辨証为基础。

六经辨証最早记载于汉代张仲景(150-219AD)之《伤寒杂病论》中,该书对外感病的辨証论治奠定了基础塬则。它针对外感病的普遍証候,根据症状特点,划分为六个証型阶段。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以此解说外感病势,以及相互间的传变关係。实际上六经辨証基本上描述了臟腑、十二经脉病的内容,但由于只注重分析外感寒邪病,所以是较局限的臟腑辨証。

由以上看出,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而言。伤寒病开始时,风寒之邪从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经脉深入臟腑,发病过程有特定规律。中医描述为由表入里,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的传变,往往与正气、邪气、治疗、体质等因素有关。

一般外感病的循经传变途径

太阳病指外邪开始侵犯表体阶段。又称为表証。

阳明病指外源性风寒邪转化为热邪者燥邪,直接传入臟腑,影响阳明经相关部位。亦可由于治疗失当导致津液虚耗所引起。表现阳气未衰,邪气盛极的激烈情况。

少阳病指表証未能及时缓解,病邪开始侵入内里,但又未达内部阳明水平的过度阶段,属于半表半里之証。

太阴病病位在里,表现虚寒湿証。是由叁阳病传入中焦,或脾胃素虚所致。

少阴病表示病在心肾,出现严重虚寒,整体机能衰煺情况。

厥阴病病变的最后阶段,正气与病邪相争。但身体正气已衰,阴阳严重紊乱。証候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1人体的第一层防御系统:太阳经

太阳经(小肠经-膀胱经)的防御功能是排泄。机体的吸收、濡养、血液的能量供应以及有毒液体、尿、汗的正常排泄,都是由小肠和膀胱完成的。

这一阶段往往发生在体质很好的人体,比如说青少年,这个阶段的主要症状“发热,恶寒,寒战,咳嗽,身体痛”等等,都不是简单的病毒或细菌引起的,需要对治消灭的“症状”,而是人体为了消除治病因素,恢复平衡的“反应”。

医生和病人需要考虑的重点是帮助排泄,通过发汗是最重要的一个方法。

2人体的第二层防御系统:阳明经

阳明经(大肠经-胃经)的防御功能是反应。通过发热,肿痛,炎症,腹泻来完成必要的抗病、排泄功能。

这一阶段往往发生在体质较好的人体,因为这个阶段人体有足够的反应力,医生所要考虑的是控制反应度,免得太强烈了,损伤自身。

所以在必要时使用西医的方法,比如消炎,镇痛,抗感染,退热,偶尔一用,控制症状也未尝不可,但不能长期,大剂量,中医所谓“急则治标,中病即止”。

3人体的第三层防御系统:少阳经

少阳经(三焦经-胆经)的防御功能是抗沉积。此功能可防止在机体内沉积各种形式的结石:唾液道结石,肾结石,胆结石、囊肿或良性肿瘤。

这个阶段是人体正面防御的最后一个层次,继续失守,机体的能量水平就从正向转向负向。

这就是张仲景划分三阴和三阳的依据。太阳-阳明-少阳是人体积极防御的三个正面战略。

下面的太阴-少阴-厥阴是人体体质不良,能量下降,反应无力,病情层层深入的消极防御战略。

4人体的第四层防御系统:太阴经

太阴经(肺经-脾经)的防御功能是防浸润。此功能可以防止毒素在器官和组织内积聚。毒素积聚可导致溃疡、偏头痛、哮喘、湿疹、风湿、肺结核或淋巴系统疾病等。

5人体的第五层防御系统:少阴经

少阴经(心经-肾经)的防御功能是防退化,即避免各种器官退化,尤其是心肾器官退化。心肾器官退化通常表现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低血压等。

6人体的最后一层防御系统:厥阴经”

厥阴经(心包经-肝经)的防御功能是抗肿瘤。此经脉阻止激增细胞的扩散,并以此构成维护机体的完整统一的最后防线。

作为中医,我们通常会告诉病人,只有当过敏、感染、炎症,高热非常严重,对机体很大的损害,导致生命体征出现危险成为主要矛盾时,可以使用西医西药暂时地、辅助性地的治疗,不可以盲目地把西医的治疗方式作为从头到尾的第一选择。

打喷嚏、咳嗽、发烧、炎症、感染,是人体的正常反应,这个观点,不仅是中医的观点,也是中西医院校在学习西医时的教材内容,医学百科全书里也有详细的相关介绍。

西医学也是把这些病理过程作为人体的反应,比如说发烧,专业的西医教材也指出这是人体的调整、修复反应,发烧不一定都和具体的细菌、病毒或感染有关,当人体内部功能失调时,或者精神心理失调,社会适应障碍,作为调整反应,可能表现为发烧。

按照严格的西医诊疗常规,在疾病的初期阶段,比如感冒,或者原因不明的发热,如果没有确实的用药指征,随意使用抗生素和输液,常常会发生治疗不当或者过度治疗。更重要的是,这将导致体质的退化,人体天然的防御工程被一层层破坏,为之后的健康埋下重大隐患。

但是,请不要就此对任何一种治疗方法、任何一种药物产生偏见和给予绝对否定。只要在合适的时间,用在合适的对象上,它可以起到恰当的治疗作用,为健康带来好处。

这需要我们花点时间去学习、了解人体这个系统运作的规律,提高辨别力,帮助自己和家人在需要的时候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来保持长久的健康。当然,平时适当的饮食作息、自我调适,比病后治疗更为重要。西医方法,或是中医的“清热、解毒、攻下”,都可能降低人体的防御能力。

当这一层次能量不足,反应能力下降,人体看似痛苦的发热,肿痛,炎症就会消失,看起来症状好转,其实机体防御已经下滑至“少阳”阶段。

总括来说,阳经病属表、多热証、实証;阴经病属里、多寒証、虚証。叁阳经病治疗,以祛除邪气为主;叁阴经病治疗,以扶助正气为先。


我们都知道,贯穿《伤寒论》始终的,是六经辩证。如果说“六经病证篇”是《伤寒论》这棵大树的主干,那么六经辩证就是这棵大树的灵魂,学习《伤寒论》当然是要学好六经辨证理论。

为了学《伤寒论》我去书店专门买了本《皇帝内经》翻了翻,当然自己看书,学的也很浅。看了《伤寒论》之后觉得怎么《伤寒论》里面“三阴三阳”的概念跟《皇帝内经》不一样呢,听了郝万山老师的讲座录音才明白怎么回事。

三阴三阳在《黄帝内经》里是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为什么胃经和胃府,把它叫做阳明,膀胱叫把它太阳,这应当是《黄帝内经》解决的问题。那是根据脏府的生理功能,根据脏府和经络阴阳气的多少,也根据人体体表接受阳光照射的多少,来命名和划分的。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它的含义,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如果说在《黄帝内经》里,我们把它叫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那是一个生理概念的话。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太阳就是太阳病,它是个病理的概念。既然它是病理的概念,它就涉及到病变部位,它就涉及到病变性质,它就涉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关于六经辨证方面的知识,我在听了郝万山老师的讲座后,整理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六经病症的概述;(二)六经传经;(三)六经变证;(四)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五)六经辩证和其他辩证方法的关系。

(一)六经病症的概述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是不是就像《黄帝内经》那样,涉及到了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府呢?不是这样的。因为张仲景是收集了大量的病例,他把这些病例都写在竹板上、写在木板上,那个时候并没有辩证的思路,他说我怎么能够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这些病证分清楚呢?他在分。这一大堆病,它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发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气被寒邪所伤,好,就把它叫做太阳病吧。所以太阳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阳经,足太阳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体表,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为什么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它归属于太阳呢?因为体表的阳气的量最大,他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根源于下焦肾,所以就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它的病性是什么?是阳证;病势是什么?是阳证的初起。你不是说太阳的阳气量最大吗,可是从正气的角度来说,它的阳气的量是最大的;从邪气的角度来说,它却是阴寒邪气,它是寒邪,是风寒邪气,邪气的性质呢是属于阴性的。而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寒邪气,阴阳相叠加,你说充其量不是阳证的初起阶段吗?所以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阳证最厉害的,它是阳证的初起。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所以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或者什么邪气所伤呢,它的症状表现明显表现突出;手经循行路线短,影响面积小,被外邪所伤,它的症状不突出。所以从《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它的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呢,属于阳证的极期。阳明的阳气比较大,阳气虽然不是太大的,它只是二阳,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所以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生理上它的阳气的量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盛阳赶热邪,正邪斗争激烈,表现了一派大热大湿的证候,所以说是阳证的极期。

少阳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它是阳证的后期。为什么它是阳证的后期?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这个症状,为什么可以有恶寒呢?那一定有寒邪伤人阳气的证候,他才恶寒的。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时候它化热。而正气呢,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后世医家把它叫做是稚阳、嫩阳、幼阳,如日初出,就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它的阳气不亢不烈,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它是阳证的后期。一旦少阳阳气抗邪不利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而出现太阴病。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为什么?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而出现咳嗽、喘,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的阶段就常常表现出来了。因此,《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讲到太阴脾的病,而手太阴肺的咳喘的证候,在太阳篇中就包括了,像太阳病篇涉及到麻黄汤所治疗的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所治疗的邪热壅肺的汗出而喘,小青龙汤所治疗的寒邪闭表、内有水饮、水寒摄肺的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疗的风邪在表、风邪壅肺、中风兼喘,都在太阳病篇都谈到了,所以太阴病只是脾经和脾脏的病。可见张仲景的这种六经辩证,他是按照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的,而不是机械地按照《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来的。它是阴证,仅仅涉及的脾阳虚,属于是阴证的初期。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主水,肾又是人体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两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的时候,这就是阴证的进一步加重,它属于阴证,可以说是阴证的危重期,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不去积极的救治,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它是阴证的危重期。当然少阴病另外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说,不是以心肾真阳衰危为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为主。一个很棒的小伙子,去喜马拉雅山爬山,结果雪崩了,把他填在了雪里头,那你身体再好,心肾阳气再棒,那个阴寒太盛,你这个生命也恐怕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说,对于心肾真正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它的预后是很差的,你必须积极救治;而对于寒胜伤阳的证候,我们另外说,只要他心肾真阳没有完全衰竭,我们经过积极救治,把阴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预后。甚至少阴病还有自愈的。什么情况下会自愈?心肾真阳不衰,而且寒胜伤阳为主的这种证候,甚至阳气恢复之后,它会自愈。

至于厥阴病,它主要涉及到肝和心包。厥阴病的情况非常复杂。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传来的,那就是阴证的末期,有死无生呀。你说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厥阴相火,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确实是阴证的末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但是'厥'者尽也,'厥'者极也,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扼了厥阴的相火,这可能就要发生变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了极点的时候,而相火被郁到了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所以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如果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阳气恢复太过呢,又可以转成热证,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所以你说它既是阴证的末期,又是阴尽阳生的阶段,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

(二)六经传经

六经病,它们之间是有相互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叫传经。具体来说,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叫传经。从《伤寒论》原文所描述的传经规律来看,太阳病作为一个表证,太阳的邪气可以传其它任何一经,太阳可以传阳明,太阳可以传少阳,太阳可以传太阴,可以传少阴,也可以传厥阴。因为体表的阳气属太阳所管,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就等于人体的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出现了缺口,所以邪气就可以传其它五经。从《伤寒论》原文来看,少阳可以传阳明,而邪入阳明一般就不再传其它经了。就这个问题,《伤寒论》专门有一条说'阳明者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所以说阳明病一般来说,它的邪气不传其它经。少阳之邪可以传太阴,太阴之邪可以传少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显然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

一脏一腑,它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比如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里,所以太阳之邪有飞度少阴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少阴阳气回复以后,有没有脏邪还腑、引病出阳的这种变化呢?有,少阴可以外出太阳。什么情况下少阴病可以外出太阳呢?就是当寒邪胜的少阴病,而不是真阳衰的少阴病。寒邪胜的少阴病,少阴阳气逐渐逐渐恢复以后,然后呢,驱邪达表,使少阴脏邪还腑、引病出阳,可以外出太阳。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内传厥阴。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这在《伤寒论》里有原文做支持。在厥阴病篇,有'偶尔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这条原文,这就提示了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驱邪达外,厥阴之邪外出少阳。还有一段,是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在《伤寒论》原文里,'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为阳明病也。'这就是一个太阴湿浊不化,在太阴郁久了之后,从阳明燥化,外出阳明的一个例子,太阴可以外出阳明。阳明有没有内传太阴的?在《伤寒论》没有这个条文。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医生见到阳明病以后,用泻下的药物太过头了,结果导致脾阳损伤,而转成下利不止的太阴病,这在临床上有,《伤寒论》由于没有原文做支持,所以我在这里画一个虚线。这就是我们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谈到的六经之间传经的基本模式。

(三)六经变证

六经的变证,只是给一个这样的概念,六经病没有及时的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对以后,使临床症状发生了变化,而新变化以后的病证,不能够用六经病来命名的,后世医家把它叫做变证。也就是说,一个病失治或误治以后,如果它发生的新的证候,能够属于阳明病的,那你就叫它阳明病,如果属于少阳病的,那你就叫它少阳病,不能把它叫做变证。只有这个新的证候不属于六经病,不能用六经的名字来命名的,后世医家统统把它叫做变证。在《伤寒论》里头,也把它叫作坏病。也就是说典型的六经病,你不适当的治疗或没有及时的治疗,这个疾病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你给它治坏了,再次治疗这个坏病的时候,就比较费劲,所以仲景就把它叫做坏病。这个变证也罢,坏病也罢,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者在脏,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可以说变化多端,促杂。张仲景在治疗变证和坏病的时候,给了个基本原则,这基本原则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观其脉证'是看看现有脉象表现,证候特征,'知犯何逆',这个'逆'字在这里做什么解释呢?逆者,错也,误也。你看《广雅书正》解释这个逆的时候,不是把它解释为不顺,而是逆者,错也,误也。'知犯何逆'就是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随证治之',然后你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来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我们说《伤寒论》是一部辩证论治的著作,但是辩证论治这四个字,从《伤寒论》自始自终没有出现过,在文字上最能集中体现这个辩证论治这个精神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个字,见于第16条原文。它既是治疗变证和坏病基本原则,也是中医辩证论治精神在《伤寒论》中的、文字描述上的集中体现。

(四)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

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我们实际上是几个名字的解释,一个是合病,一个是并病,一个是直中。所谓合病和并病,这两个词,在《伤寒论》中只用于阳经,三阳经,在三阴经里面没有用过这个词。所以我们给合病下的这个定义,是什么呢?是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就叫合病。为什么两个以上阳经能够同时会发病呢?这一般是邪气太盛,一旦伤人,就使多个经感受了邪气而发病,这是合病的概念。什么叫并病呢,并病是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证候,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的,我们把就它叫做并病。可是并病这个词,在《伤寒论》中,也是仅限于三阳经在用,三阴经没有。

可是后世医家,有的把合病和并病这两个字,用的就给广泛化了,他把阴阳经,一个阴经,一个阳经同时发病的,也有人把它叫做合病,他把三阴经中,两个阴经同时发病的,或者一个阴经的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个阴经证候的,也叫做并病,这应当说,不符合《伤寒论》中原来用这两个词的惯例,我们应该注意这一点就是了。

什么叫直中呢?直中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比方说夏天,天气比较热,有的人特别贪凉,把房间的空调开得温度低低的,再睡上竹子的凉席,往那里一躺,冰凉冰凉的,再痛饮冰镇的冷饮。好,这一宿觉,晚上也不盖东西,第二天早上起来,捂着肚子就拉屎凉泻,找我来看病来了:'大夫我拉肚子。'我问他:'你吃了什么?''我没吃什么,就是喝了两瓶冰镇的矿泉水,然后晚上开着空调,温度度,然后睡着麻将的凉席,这一宿起来就拉成这个样子',这就叫太阴直中。所以《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什么意思?春天夏天自然界阳气盛,人们都容易贪凉、容易饮冷,这个时候你要特别注意不要多贪凉,不要多饮冷,要保护自己的阳气。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秋冬气候比较寒冷,人们多易吃一些辛辣的、温燥的食物,你吃了辛辣的温燥的食物之后呢,容易耗自己的阴液,所以秋冬呢一定要保护自己的阴液,它是指的这意思。

少阴直中就更加严重了。这个西方国家特别怕流感,一发流感的时候,有许多老年人起病就表现了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类似于我们少阴病所说的'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的这种证候。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以后,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特别是西方每年流感都有许多年老体弱的死亡,他们都是死于少阴直中,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是死于少阴直中。

(五)六经辩证和其他辩证方法的关系

中医学发展到今天,它的辩证方法很多,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等,六经辩证和这些辩证方法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八纲辩证是辩证的一个大的纲领,它是从六经辩证中归纳提取出来的一种辩证的方法和思路。

从六经辩证中来说,太阳病多表证,阳明病和三阴病多里证,所以这就有了表里的分证问题。从六经辩证来说,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阴证,这就有了阴阳的分类。从六经辩证的角度,三阳病多实证,比方说太阳膀胱,蓄血蓄水是实证,阳明腑实是实证;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多虚寒证,这就有了实和虚的问题,也有了寒与热的问题,所以八纲辩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辩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分证的大的纲领。

八纲辩证只是一个分纲,在临床上不能够具体的指导用方。脏腑经络辩证是后世医家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辩证方法,他把每一个脏腑和每一个经络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都给你列出来。所以后世医家所归纳的经络辩证中,有一些内容就来自《伤寒论》的经证,比如说太阳经受邪之后,表现了头项强痛,或者项背强几几。这是在后世经络辩证中,就是太阳经的证候。《伤寒论》中提到的阳明经受邪,可以表现为额头疼痛,翕翕面赤,目痛鼻干,夜卧不宁,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就可能变为阳明经脉的证候。《伤寒论》所提到的少阳病,有目赤耳聋,胸胁烦闷,偏头痛,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就可能作为少阳经的证候的表现之一。《伤寒论》中出现的厥阴经受邪,表现了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肝家虚寒,浊阴不化,浊阴循经上挠清窍,出现了癲顶痛,这在后世的经络辩证中,这个癲顶疼痛就可能作为厥阴经的经脉辩证的一个项目。

后世的脏腑辩证,把脏腑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种种证候都罗列来,当然,《伤寒论》中涉及到脏腑病证的,也可以归属于脏腑辩证中的一项内容,比方说膀胱的病证,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可以引水消渴等等。在后世医家,他就把膀胱气化不利的气分证,就可能包括了太阳膀胱的蓄水证。又比方说,表寒化热,循经入里,和血结于膀胱,表现了少腹硬满,或者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或者其人发狂,这在《伤寒论》中,叫做太阳蓄血证,这在膀胱脏腑经络辩证的膀胱腑证中也有可能把膀胱蓄血证列属于脏腑辩证中的膀胱病证的一个血热互结。所以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之间是这样一个关系,六经辩证的经络辩证为后世的经络辩证提供了资料;六经辩证中的脏腑辩证为后世的脏腑辩证提供了基本的资料,但是两者不能够完全代替。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我们现在得温热病就比较多了。所以到明清以后,人们发现固守《伤寒论》中一些方子,对临床上的一些外感病,在治疗上效果不好,于是逐渐就产生了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就我们今天来说,卫气营血辩证主要是辨温热病的,而三焦辩证主要是辨湿热病的,六经辩证主要是辨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病变的。把这三种辩证方法综合起来,就涵盖了所有外感病的辩证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