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了差距,也看见了自己
日本,我是第二次来,第一次是2013年,那时候我是好奇的,就想来日本看看。当时正是“钓鱼岛事件”,我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她本来没有概念,但从新闻从学校同学那里,从写着“钓鱼岛是中国的”的字条里知道了这件事。莫名就有了“仇日”的情绪。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不去日本了,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太坏了!”说得还很坚决。我很诧异,小朋友是很容易受到影响的。当时我跟她说:“我们还是应该去看一看,看看真正的日本是什么样子,他是不是坏,坏在哪里,他又有哪些好,我们去感受一下。只有你自己去看了你才更有发言权,而不是坐在这里听别人说。”
后来,我们来了之后,女儿也不提“钓鱼岛”了,毕竟和我们所想象的有太多不同。第一个感受是,干净。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很干净。垃圾分类做了很多年,第一次来找不到垃圾桶,好不容易在一个服务区看到垃圾桶,惊呆了,一排一共有7个垃圾桶,分类很细,让我震惊的不只是数量,还有外观,完全看不出是垃圾桶,干净得发亮。街道上运行的汽车每一辆都干干净净,不管是私家车还是工程车。第二是文明,所有人都彬彬有礼,礼貌有加。人人都很自律,绝没有人乱扔垃圾之类。第三是安静,在日本的几天,从来没有听到一声汽车喇叭声。也从来不堵车,就是东京也不堵车。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乘坐公共交通上班。没有人大声说话,餐厅里也井然有序,更没有人吵闹。第四,在超市里工作的都是祖母级人物,化着精致的妆容,神采奕奕地工作,完全不是生活所迫的模样。
说完日本,对照说一下我们自己。这次来感觉都没有变,日本没有变,我们也没有变。比如干净,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他们的天还是蓝的,地面还是一尘不染。我们的污染似乎更严重了。上海开始垃圾分类,这是个好现象。第二,他们还是很文明,而我们似乎更暴戾了。距离我第一次来日本,时间过去了六年,身边的一些人还是不理解:“你怎么又去日本?日本有什么好去的?”语气不乏鄙夷。这些人中不乏高学历和高知,我很诧异。说到安静,我们更吵了,因为有车的人越来越多,谁也不想等待,汽车噪音更严重了,路上也越来越堵,大家都想快,又是加塞又是超车,事故也越来越多。关于老人出来工作,多半是生活所迫,如果退休后还出来干的,大部分会受到孩子阻挠,老人自己也不愿意,怕被说儿孙不孝顺,这么大年纪还出来挣钱。我就想起来,前阵子我一个表舅来找我看病,还要女儿带着,表妹也称表舅为老头,其实他60岁还不到。怎么就老了呢?人的老,真的不是从哪个年龄开始的,是从放弃学习放弃成长开始的。
这次邮轮之旅,我看见了蔡老师白老师,看到了我的优秀的网友同学,我也看到了自己和他们的差距,看见了他们,也看到我自己。
从前,40岁之前,我的心智像14岁。完全不懂人情世故。我一个同事之前经常对我开玩笑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活到今天的?”除了不懂人情世故,我还特别不自信,真是汗颜,直到现在我都非常害怕当众说话,会不由自主的发抖。所以我女儿的小学时期我跟她之间非常和睦非常亲密,因为大姐姐带着妹妹玩一样。但是到了初中,升学的压力扑面而来,青春期的叛逆也扑面而来,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变得焦虑,也开始寻求答案。在想解决她的问题的过程中,我看见了自己。孩子的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不容易。
意识到更需要改变的是我,我就开始锻炼自己。比如每年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完成一个心愿;做一件自己不敢做或不想做的事。邮轮,我就没体验过,算是开了眼界。今年暑假还带着我父母自驾游了一趟,这是我想做的,父母也特别高兴。然后,参加这个线下写作课其实对我是非常大的挑战。幸运的是,我来了。而且我一开始并不知道大家差不多都是语文老师,不知道大家的起点都这么高,不然我可能不敢来了。我很感谢自己的无知无畏。来了,还有一个目的,是让我的孩子也多接触优秀的人,能够有更宽的视野。其实我还是要感谢我的女儿,是她让我思考让我有机会成长。
破冰之后,听说还要发言写作文,我女儿就退缩了。不管我怎么劝她都不肯。后来我想想,她如果不愿意参加,我非逼着她参加,她出工不出力,还是徒劳,还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也把我的想法分享给了我的女儿,她其实是愿意的,但有一些犹豫。迈出那一步,确实挺难的,也许她需要时间。我也就随她去了。但是她还是有收获的,特别昨天在车上听到蔡老师讲那些有趣的故事和不同的观点,对她应该是耳目一新,打开了新的世界。教育应该是启发,让她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学会找差距,然后努力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可能比灌输知识给她更重要。
我看见了中日表面的差距,也看到我跟大家的差距,可能还是有一些自卑。但我相信自卑也是一种力量。知道差距,才有可能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