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俺一起享受《黄帝内针》三部曲
且说“二师兄”亲自参加杨真海、刘力红老师主讲的“黄帝内针第一期进修课程”,这可是相当于“黄埔一期”啊,羡煞天下中医学子也。
二师兄近距离感受杨真海老师的心愿:“将这本属于中华大地的神针广传,让它走进千家万户,让它造福于人民”。——所以,二师兄也立下一个志愿:让全世界的“笨人”也能学会黄帝内针。
二师兄,我只为“笨人”代言。
严肃点,现在“二师兄”开始总结他所体悟到的黄帝内针“总决”,如果您是笨人,不妨把这“三部曲“当成一叶小舟,到岸后就可以弃舟而行。《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一步:经络三焦,同气相求。
非常抱歉,为了让学习变得愉快起来,我只能拿着小师妹来说事儿,呵呵。
小师妹最可爱的地方,是有个小酒窝,笑起来尤其让众师兄着迷(偷偷说,尤其是俺)。
严肃点,我在教学呢,那谁,别想入非非!
我们要盘点酒窝所在经络、三焦。
这个酒窝的位置,是在经络的哪个呢?足阳明经。
这个酒窝的位置,是在三焦的哪个呢?上焦。头部在人体位居上焦(以膻中、神阙分上中下)。
(实际上,判断经络的哪个?三焦的哪个?往往容易混淆,毕竟根据经络图对应,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情况及其多见,所以,此时一定要在此处还原思考的过程,乃至于犹豫、困惑、迷茫、权衡、决断等所有细节。——这一点,在针灸医案中最容易被忽视,其实却是最最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一)经络:
(1) 手足六经:
《黄帝内针》里说:“经名如果相同,其气亦同。如阳明经,不论是手阳明还是足阳明,都属同气。同理如太阴经,则无论是足太阴还是手太阴,都属同气。十二经的其余八经,以此类推。比如手阳明经某循行区域出现状况,不管是痛还是别的什么,我们既可以取对侧的手阳明区域,也可以取对侧的足阳明相应区域。”
[二师兄按:此时,并不严格遵循“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既可按此治疗,也可“上病上治,下病下治”。人生的选择亦复如是,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感”相逢,同气相求就成为了舞台的华丽主角,而异气相感则会黯然失色。
对于笨人来说,不妨先从“手”下针,毕竟不需要患者脱鞋袜、挽裤腿。若从“手”不效,则可考虑从“足”下针。]
(2) 任督带脉:
任督带脉当然可按照“经络三焦,同气相求;上下左右,异气相感”来诊疗,但在实际临床上,通常索性“一步到位”把经络、三焦的同气直接落实到“八脉交会穴”(及对应的手足同气穴)。交会交会,特殊的同气!
(二)三焦:
《黄帝内针》里说:“三焦同气,就是上(天部)与上同,中(人部)与中同,下
(地部)与下同。比如四肢,腕踝属上焦天部,腕踝就是同气。所以,腕关节的证可以从踝关节治,踝关节的证可以从腕关节治。再比如,脾胃是中焦,肘膝属如有脾胃的问题怎么办?取肘膝就能解决。”
躯干三焦以鸠尾(心窝)、神阙(肚脐)分上中下。
四肢三焦以腕踝、肘膝分上中下。
第二步:上下左右,异气相感。
(一)上下:上病下治,下病上治;阴阳倒换求。
《黄帝内针》里说:“因为上下左右亦即阴阳,所以也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的翻版。”
但是,“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无需严格遵循,但“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必须严格遵循。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阴阳倒换求”主要用在碰到“肘膝以上禁针区域”的特殊情况,此时,《黄帝内针》里说:“下焦的病证,如何解决呢?用一次'下病上取’就解决了!所以,髋胯、肩部等下焦的问题,一律都可以从上焦的腕踝来解决。这就是阴阳倒换求!”
(二)左右: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黄帝内针》里说:“比如证在左,左头痛、左胸痛、左腹痛、左膝痛、左脚痛,先不论针何经何穴,但,统统都必须在右侧下针!反之亦然,这就是定格!”“左右是定中之定呢?就是这个原则丝毫不容商量!”
注意:任督脉在人体正中,不分左右。则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比如,小师妹就要在其右侧下针。
第三步:寻找痛点,阿是下针。
在经过上述判断之后的“经络、三焦;上下、左右”的大致范围,寻找痛点(现在,商业计划书最讲究所谓“痛点”,痛点成了企业界、金融界最时髦的口头禅,莫非是受到了针灸的阿是穴的启发?)
其实,寻找痛点也同样容易含混和迷茫。二师兄经常在给患者寻找痛点的过程中,有时候几乎把手足六经都摸遍了,似乎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痛点,让二师兄好不尴尬、颜面扫地,自己简直全身都是痛点啊。此时若学习黄帝内针,应该是最能奋发图强的时候。只可惜,等过了这段短暂的尴尬时光,二师兄又欢天喜地吃喝玩乐去也。
只不过,在吃喝玩乐之余,二师兄很郑重地告诉大家,上述“三部曲”只代表他的个人观点,“真经”在《黄帝内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里面。还有很多灵活变通的方法,也都在《黄帝内针》里。——上述三部曲,这是为初学者制定的基础规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