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三宝——珐华器
“珐华”是山西民窑生产的一款陶胎琉璃釉器,属琉璃的一个支系,诞生于元代的山西的晋东南及晋南地区。“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这是清代学者许之衡在他的论著《饮流斋说瓷》“说花绘”一节中对珐华发展状况的简单概括。华从诞生之始,便以其珐艺之雄浑古朴,华美雍容,备受青睐。
▌孔雀蓝釉长寿山摆件
通体施孔雀蓝釉,布满不规则开片,隔釉见胎,气韵生动,背面有刻款“道号赵理云造”。正面镂空堆塑出如太湖石一般的纹理,上面布满灵芝、如意、仙草、猴子等吉祥纹饰,中间门洞上面有“长寿山”字样,此件器物是供奉在庙里的摆件。
珐华之名,言人人殊,目前所见关于其名称的表述有“珐华”、“法花”、“粉花”、“珐花”、“珐璍”等,而究竟哪种称谓更能代表这一品类,笔者认为可从字义与珐华的烧制工艺、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珐:《汉字源流字典》:“从玉,法声,为形声字。一般用作“珐琅”,是波斯语(fárang)借词,初也作“法蓝”“发蓝”,本义为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涂在铜制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发明于欧洲,唐时通过西域传入中国。而“玉”字,《说文解字》释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以方”,烧制珐华的材料皆取之于石,因此,用“珐”,能直接体现珐华的原料来源与烧制工艺。
“珐璍”最能准确地代表这一品类,但是由于“璍”字,古同“烨”,形同而音不同,所以,这种叫法比较少见。而坊间多认为的珐华,“又叫法花、粉花,乃因晋南口音,“粉”、“法”相近,乃被古玩商讹传为“法花”,相传已久”,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无论是“法”、“花”、“粉”字,单从字义来看,都不足以表现出珐华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珐华脊龙吻构件
据中国古书记载,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也叫“吞兽”,其作用可以严密封固两坡瓦垅交汇处,提防雨水渗漏。民间传说龙王年迈欲禅让王位,龙王有二子,为继承皇位争执不下,龙王吩咐,谁先吞下龙宫房脊,则可取王位。闻言,龙兄飞身张开巨口吞任屋脊,龙弟见势已去,操剑左手将其兄刺死屋脊之上,龙弟见闯下大祸,飞身离去。刺在龙兄上的剑也未得拔去。这便是中国古建正脊上筑有剑柄的来历。
▌莲花海马花纹觚
花觚来源于青铜器,上为一把莲纹,中段为缠枝莲纹,下部绘海马花纹,整体施釉葡萄紫色,为明代中期精品陈设器。
色彩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是古代建筑艺术、审美观念、礼仪传统、宗教精神、民俗文化的综合载体,看似简单的色彩下,深藏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
珐华器也被施以多种色釉,很少有单一色釉的,珐华器的釉色极为丰富,蓝、黄、紫色釉是最为常用的。
本文编辑整理自李玉鹏 吴舒静《<山西三宝>——珐华器再探究》 一文,已做删减,原文刊载于2020年《收藏》0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