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炒米视角认为:
古代官员致仕(退休)后,大都会选择回老家,即便应皇帝要求留京,但是过段时间也总会不断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当年张廷玉便是如此,为了回家几经周折,甚至差点身败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发现苗头不对,以病老为由,要求退休。结果乾隆专门下了道圣旨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两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还曾经有遗旨,让你配享太庙,你将来是在太庙享受香火的,怎么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准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别离开京城。
结果这事后来就搞复杂了,张廷玉就不断请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兴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后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终于批了,同意张廷玉回老家了。结果张廷玉犯糊涂了,心想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赖账,不给我配享太庙吧?于是要求乾隆写个保证书给自己。
让乾隆写保证书,张廷玉也是能想得出来。后来乾隆或许也想通了,算了,跟个老头计较什么呢?于是写了首诗,也就相当于保证书吧。结果第二天又出幺蛾子了,张廷玉本人没有来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自己谢恩。乾隆彻底怒了,你让我堂堂一个皇帝给你写保证书,结果竟然不亲自来谢恩,拿自己儿子来忽悠我。便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但是这个谕旨还未下达,结果次日天没亮,张廷玉自己亲自跑过来谢罪了。乾隆这下坐不住了,我还没有发谕旨,你怎么就跑来了呢?谁给你通风报信的?查,必须严查。这事就彻底搞大了。结果汪由敦被批,张廷玉的伯爵爵位给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就没得玩了。张廷玉真的到老了一点都不像年轻时候聪明机警了,做事情“太会挑时候”了,结果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罢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就是各种折磨张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赏赐的东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张廷玉就这样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岁的张廷玉最终死在了家里。但最终乾隆还是遵雍正的遗诏,命其配享太庙了。
以张廷玉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传统“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每个游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从小苦读圣贤书,一心求功名。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员在外为官多年,很少返乡,在家的时间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离家与拼搏其实就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衣锦还乡”。做了那么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辈子,积累了“巨额财富”就应该在家乡置办田产,优享清福,含饴弄孙了。
而且传统“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很多官员考虑身后都要进祖坟、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时间,如果官员不趁着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情况下,就回老家,那么一单年岁日老,就很难再回家乡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乡,就可能成为孤魂野鬼了,这在古人的眼里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张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来稀,张廷玉已经70多了,因此必须在走得动的时候回乡,回的早还能多享受两年清福,回得晚就什么都没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涡,容易再次卷入是非,导致“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多年朝堂尔虞我诈,最大的胜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败叫“身败名裂”、“客死他乡”。有些人离了职,就是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为了让别人好办事,也为自己心里不膈应,离开是两全其美之举。但是在古代人情社会,所谓门生故吏遍布,声望仍在。
即便如张廷玉这类人没有留恋之心,接班的人则会认为张廷玉是退而不离,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有些门生故旧自己仍然还未有作为,仍然需要榨干张廷玉这类人的剩余价值,打着张廷玉这类人的旗号,做着满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谓锅你背,肉我吃。而张廷玉的真实遭遇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远离了京城,至少不会再闹出个“军机处泄密”的大案来。军机大臣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乾隆甚至认为汪由敦就是张廷玉不死心朝政,专门埋下的一颗棋子呢。不然专门会出现谕旨还未出宫门,你就知道了的情况呢?要不是张廷玉是两朝重臣,换了别人这就是杀头的罪了。所以此间凶险,只要一个不注意,轻则受牵连牢狱之灾,重则人头落地。
夏目历史君认为:
在现代社会,一般政府官员的退休年龄在55岁左右,但是在古代,并没有对退休的年龄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朝廷的官员一般会根据身体情况,向朝廷申请退休,或者是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迫退休。
在现代,政府官员在退休之后大多都会留在他工作的地区继续生活,因为在当地工作了多年,自己的交际圈或者是生活习惯都与当地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由于习惯已经改变,所以他们很少会返回自己的家乡养老。
但是在古代,朝廷官员在退休以后大多都会回到自己的故乡,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现代,官员退休之后基本就没事干了,可以在家喝茶看电视或是出去旅游。但是古代的官员即使已经退休了,在回到家乡后,还需要继续为朝廷效力。
在古代的政府架构中,知县已经是最小的官了,不像现在还有村长乡长,当时土地还算辽阔,人口密度也没有现在这么高,要靠一个县长管理这么大的县,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所以县下面的乡村,就需要靠乡村贤达来帮管理,如果村上有退休的官员,那么他就要担起乡村贤达的职责。其实这个时候不需要他们亲力亲为去处理任何事务,只需要利用他们的威望,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做决定,因为他说的话比较有影响力,所以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封建社会中,想要做官必须从地方经过层层选拔,所以朝廷里的官员大多都是外地人。除此之外,能有机会在朝廷为官的人年龄必定也不小了,在去朝廷当官之前可能在老家早已结婚生子,由于当时的交通并不发达,举家搬迁的难度比较大。
妻儿家人都在老家,在退休后他们自然会想回去。 古代的人有着非常封建传统的思想,例如“落叶归根”,他们认为人在哪里出生,死后就要葬在哪里。
当古代官员退休的时候,意味着他的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好了,已经算是半只脚踏入黄土里,因此他必定会考虑死葬的问题。
除了“落叶归根”的思想,他们的家庭观念也很重,家族中会有族谱和祠堂,名字一定要写在族谱中,灵牌也必须要放在家族的祠堂里。这些传统观念都驱使他在退休后一定要回到家乡。如果死后再运回家乡,这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事情,由于交通不发达,长途运输尸体不是一件易事。
在当代,赚了钱可以随便买,所以城市中的固定资产主要体现在房子上,因为现在的房子是能够自由买卖的。但是在当时,市场并不像现在这样自由。古代的官员,有钱后只能在家乡买土地。所以钱都投资在了家乡,想要好好享受的话就不得不回去了。
所以由于各种原因,促使了古代的这些官员在退休以后都选择回到他们的家乡安享晚年。其实现在不少人也是这样,在城市打拼后,也会选择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生活,这也是人之常情。
历史知事 则认为:
铁打的乌纱流水的官!如果有一天想成为铁打的官,那就离死不远了
1,古代人如何做官?
古代人做官,和今天的人做官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公务员,不管中国外国,小到基层办事员,大到高层领导人,都会在就任地有房子有家眷。当然经常改任的官员会住在自己临时官邸(公租房性质,职位变动需要让出),即使没有临时官邸,也会在招待所有专门的房间。
古代人做官,比如做县官、知府之类的地方官,往往要住在官衙后面的房间,以便做到随时可以上班办公。在参观山西省霍州署时,居然安排了官员儿女的房间,基本符合社会情况。因为古人做官,常常都是“千里做官只为财”常常需要带着家眷们上任,如果要做清官,往往就必须做“裸官”
号称“岭南三大清官”之一的清代官员陈瑸,就是一个典型的裸官。在外面做官20余载,只有一两个仆从,经常以瓜果蔬菜为食,没有肉吃。康熙皇帝问他,薪水够不够花,他说足够了,因为不需要养家。
反过来说,带着一大家子除外做官的话,往往就必须贪污一些了。明朝有个官员,带着妻妾、儿女、丫鬟、厨子、管家、老妈子大大小小上百口人去赴任,一路上交通费就花了10万两白银,相当于水浒传里面的生辰纲了!这样的支出,最终都要靠盘剥百姓来拿回
古人做官,往往不会是20多岁上任,然后一级一级网上升,往往是考上进士就开始做官,从知县、翰林庶吉士等官职做起。所以,古人做官绝对不会想休假。
清末名臣胡林翼总督湖广时,有个50岁考上进士的人来赴任知县,直言不讳地说,他要捞钱3000两。胡林翼问他,你贪污腐败还敢这么理直气壮?知县说,考了半辈子学,终于考上进士能当官了,该回报当初资助我读书的祠堂、亲戚,赡养年老的妻子了。胡林翼动容,让他去了。这个官员把这个县治理的很好,没有上访案件,也没有拖欠钱粮,也没有冤假错案。一年后来辞职,说拿到了3300两,多余的300两银子和官印留下,一个人回家了。
按照光绪年间的《湘潭县志》显示,“不贪不滥,一年三万”。同时民间也有流传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综合正俸、养廉与陋规,清代官员的收入还是很高的。
2,官员退休为何必须回家?
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致仕,没有年龄要求,也没有职务要求,要么是自己主动辞职,要么是上级勒令辞职。
如果做官做到知县知府之类的官,那是不愿意致仕的,因为只要活着就有机会赚钱啊。一年好几万的银子赚着,家里的亲朋好友都能跟着分一杯羹。如果致仕,这损失就大了。
有没有钱挣够了想要辞职的?恐怕也有。尤其是伴君如伴虎,害怕皇帝那一天要他的脑袋,主动致仕回家。这种可能性也有,但微乎其微。
更多的情形是,被政敌陷害,失去权势,黯然回乡。比较有名的是明朝首辅高拱,在李太后面前说错了话,被冯保制造冤案要他命,张居正把他保了下来,得以回乡安歇。万历七年才死。
所以,古代官员致仕,根本没有衣锦还乡的荣光,只是为了保命而已!
如果衣锦还乡,很有可能遭遇政敌的猜忌,一封奏折下来,可能就会要了命!
张居正回乡守制,场面过于豪华,遭到猜忌和打压,两年就丢了官,还被抄了家,儿子都给活活饿死
3,致仕后呆在就任地有哪些麻烦?
如果是地方官,退休后还呆在就任地,容易被人打死。
古代官员的重要职能是打压豪强,实现锄强扶弱。2000年的封建帝制时代,土地兼并是一个王朝的死穴,打压土地兼并就成了官僚们的主要职能之一。所以,地方官很容易得罪地主豪强,如果留在当地,很有可能被地主豪强派杀手杀死报复。
如果是个清官因打压豪强而死,如果是个贪官,则是有可能被迫害过的老百姓打死。永远不要小看穷苦老百姓的力量。杀官等于造反,可你不是官,杀你就不算造反了。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谁怕谁啊?
如果是京官,官太小养活不了自己,官太大容易触怒皇帝而死。
古代的京官,薪水很低,主要靠着地方官来京孝敬的陋规来维持,如果有机会出差到外地,那就能大捞特捞一笔。
可是,退休后,没有薪水、没有养廉银、没有陋规,连养老金都没有,靠什么生活?
”长安米贵,白居大不易“!靠给人写墓志铭、写对联、写题词,挣一点打赏银子,连房租都付不起!
还是回家好!
官做的太大,容易受到门生故旧的牵连,受到皇帝猜忌,那时候就晚节不保了。
回家去,多年积攒的银子早已足够修建起豪华的乡间别墅、特色农家乐,过几年世外桃源、含饴弄孙的好日子,多好啊!
在回到老家农村,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别的不说,生活成本降低很多。左宗棠的柳庄,是用自己给两江总督陶澍当家教挣的900两银子建起来的,真叫便宜啊!
在京城,光迎来送往的人情钱,也花不起啊!
您怎么看呢?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追踪热点问题,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小编:宋高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