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李渊畏惧李世民,也有人说李世民畏惧李渊,到底是怎样呢
因为李世民天纵奇才,而且用心深刻,在晋阳起兵之后不久,就开始大力抓权,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军政集团。李渊不拿掉这个军政集团就寝食难安,拿掉了则自损战力,在争天下的战争中这是自杀式的行为。
这里面可能有刘文静教他的因素在内。刘文静也是隋朝高官大族出身,因为跟瓦岗头领李密有姻亲关系,被关入死囚牢,他跟李世民颇有渊源,就是李世民把他从牢里捞出来的。晋阳起兵,是李渊、裴寂、刘文静、李世民共谋的结果,但起兵之后李渊特别亲近裴寂,刘文静受到冷遇,遂决定扶持李世民与李渊分庭抗礼,刘文静与裴寂也因此反目。
李渊对此心知肚明,武德二年借小事处死刘文静,是对李世民的一个警告。
但李世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胸怀大志,欲夺帝位,岂会把李渊的警告放在眼里。他到了中原以后,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树立朋党。李渊一方面越来越不安,另一方面又要仰仗李世民平定关东军阀,所以被迫给李世民开了天策府。
李世民的天策府十八学士以及山东豪杰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等,都是关东地区的文武才俊,李世民把自己打扮成关东利益的代言人。在李世民消灭王世充、窦建德以后,关东地区其实已经成为他的势力范围,针插不入,水泼不进,所以太子李建成感到危机,要请命去平定河北,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天策府十八学士
等到天下平定以后,李世民更加咄咄逼人,李渊被迫与李建成、李元吉联合对付李世民,但又不敢动静太大,否则李世民带着整个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分裂出去。当李渊经过长久布局,觉得可以妥善处理李世民,准备动手的时候,李世民就抢先一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逼父夺权了。
李世民为什么逼李渊退位
对于玄武门之变,唐史的说法是,李建成害怕李世民夺太子的位置,因此,请李世民到太子府邸参加宴会,在宴会中,李建成下毒给李世民,李世民回秦王府后连吐血数升,然后不得已之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这里面有一个疑问,就是李建成既然给李世民下毒,为什么没有毒死他。
我认为,第一,李建成下毒剂量不够,或者毒性不强,没有毒死李世民,你要你连下毒这点小事都干不明白,还当什么皇帝;第二,李建成压根就没下毒,而是李世民编的借口,而且,李世民在执政后期修改史书,可见一般。
如果李世民是第二种可能,那么,说明李世民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了,这样的人,杀了李渊,也就是改一改的事情。
要说李渊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当时,尉迟恭满身是血,一手拿着兵器,一手拎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走到李渊身边说,太子和齐王造反,已被秦王诛杀。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就是看李渊的表现,让位,留命,不让位,不留命。李渊想了想就说,我早就要废了太子,秦王干的好!
说实话,没有几下子在唐朝的宫斗中根本生存不了,像李世民这样的是杀兄逼父,像武则天那样的是掐死女儿,有一部剧叫《大明宫词》的,看的我小时候一直有心理阴影。
从这一点来看,李渊也不是庸庸无为之辈,曾经也是一个王者,只不过后来岁数大了。
玄武门事变后,虽然李渊对李世民杀太子很愤怒,但是如果杀李世民,李唐将后继无人,但是他还是不远传位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逼其退位,的确当时形势,必须李世民要巩固李唐基础!他的建国功勋也很大,而且受众人支持!
玄武门之变是李建成一手策划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最大隐患保住皇位,李世民为了自保而反击杀死了李建成,从而李世民就好像是一个极度想要夺取皇位从而不择手段杀死太子,并以此事要挟影响李渊的人,李渊当时身体状况已然不佳,听到这个消息更是雪上加霜,就误以为这是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而产生的极端做法,一气之下愤然退位。李世民这个皇位可以说是被他的父亲和大哥逼出来的,父亲的误解以及大哥的阴险。
玄武门之变,一场手足相残的惨剧,公元前626年由李世民发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惨剧隐藏在种种史料典籍的字里行间,阴冷刺骨。当年,一个拥有着赫赫战功和众多勇将谋士的秦王李世民,足以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如坐针毡。随着双方斗争的愈演愈烈,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
此时,皇帝李渊正在玄武门附近的后宫海池内泛舟游乐,只见尉迟敬德来报:太子作乱,已被秦王诛杀。大惊之下,李渊立即下令所有军国大事一律交给秦王李世民处理。不久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
李渊退位是不得已,当时他已没有能力控制了。李世民也不能就这样等着李渊死的再即位,一不做二不休,其实差不多就是逼宫了。
李渊并非没有实权,
一是,李渊性格稳重保守,而且优柔寡断,这点打仗多次体现出来。对于嫡次子,且是长子十年后才再生出来的儿子,自然感情比三子四子深一些很正常。
第二,李世民确实有在当时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德中后期还有叛乱,吐谷浑在武德年间从没有与唐休兵超过六个月的。东突厥更是实力强大的帝国。
李世民作为当时军功最大的第二名将,且是军方最重要的将领,不好处理。是处理他一个,还是连着所有武将一起解决?李渊损失不起那么多人。这个不可替代还体现在李渊因为经历过南北朝隋朝,对武将天然不放心的一面。李靖多次想杀掉,甚至打仗不是多强,且还是侄子的李孝恭被诬告谋反,就被冷处理了。
李渊只相信自己的儿子,而这个儿子碰巧还是名将。正好用的顺手。因此柏杨才说李世民是李渊最后一张王牌。
第三,李世民确实自己实力也很强。尤其是陕东道大行台和益州道行台,给了李世民很大的政治军事潜力,更别说本身他还是雍州牧。这就是为什么李渊撤了其他行台却撤不了这两个,而李世民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废了天策上将和行台大行台。
第四,北周和隋朝都是皇族衰弱因此被别人有机可乘,取而代之的。对他来说,李世民是变成杨昭,还是宇文宪,甚至是宇文护都比族灭的强。
至于最后为什么交权。因为当时陪着李渊游湖的,都没有兵器。唯一有兵器的是武功天下第一的尉迟敬德。更加上在场的宰相,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本身就是李世民的人。除了裴寂,没人是李渊铁杆。李渊那个时候除了点头交权,没有任何出路。否则就会变成“太子齐王谋反,杀了皇帝,秦王派兵平乱了”
也有人反对。
李渊从来不畏惧李世民,除了那一个或一小段时间。
杨文干事件后(杨文干事件是有人诬告李建成谋反),李渊特意选择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手下几个不安分的亲信,以挑拨建成世民兄弟关系的罪名,把他们远远流放
参见:
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巂州。——《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事发后第二个月,李渊又当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面,狠狠的斥责秦王李世民。原话如下:
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谁当皇帝那是上天注定的,不是用智武力可以谋求的,你这小子不要急吼吼的。
李渊的这次敲打对李世民打击非常之大,非常可能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诱因之一。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即尉迟敬德,就上面这个凶神恶煞的大将)入宫,尉迟恭身穿铠甲手执武器,直奔海池,李渊见状极度震惊,问道:
今天作乱者何人?汝来此何为?
尉迟恭回答说:
太子、齐王作乱,已为秦王所诛除,恐惊陛下,特命臣护驾。
高祖对裴寂说:
为今如之奈何?
裴寂没有回答,萧瑀、陈叔达二人在旁边说:
建成、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起义,对社稷无功,还嫉妒秦王功高,现在秦王诛除之,陛下将国事委任给秦王,宜也。
高祖点头说:
善!此亦吾之夙愿。
李渊畏惧李世民就是在这一时刻以及稍后的一段时间。
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李渊立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说:
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李渊自然不能吃眼前亏,但要说多畏惧李世民,其实也谈不上。
《旧唐书》赞扬李渊:
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
其实可以说是定评,李渊绝不是一个李世民主导的史书中那个优柔寡断、庸碌无为的形象。
某种意义上,李世民反而是畏惧李渊的,贞观之治和唐太宗近乎偏执的好名多少和李世民试图用自己的功业德行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的好皇帝有关,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对李渊和他象征的父权的潜在恐惧。
你认同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