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县桃树坪
传承下来的盘龙乡艺
邢台县桃树坪村位于路罗镇西4000千米,在龙门川中路罗岭下的山间盆地,村北依郁郁葱葱的柏树垴,村南有南山,村前有南河沟;村西远山为晋冀交界处,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太行雄关灰岭峡,村南村北近岭为缓坡,村东南为出口通往路罗镇。
村落营建于河流台地之上,主要由中心村落、古洞峪、驮道三个自然庄组成。海拔高度在610—650米之间,形状呈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村域面积约20000亩。村庄总面积约3000亩,东西河滩分布着农田、果园、菜地4000多亩,其余面积为山场和林地。全村共有22个姓氏,大姓有赵、王、游、乔四姓。赵姓又分为东赵、西赵,为村中的人口最的姓氏,约占全村人口的40%,乔姓、王姓次之,各占全村人口20%,游姓最少,约占全村人口的10%。均为汉族,为典型的多姓氏村落。
一、村庄历史
《邢台县地名志》记载:“据查,明朝永乐二年(1404)赵氏先祖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占产建村,因当时该村桃树多,故名桃树坪。明朝末年游姓从永年县大游村迁来,乔姓从山西省昔阳县迁来定居,村名末变,沿用至今。”村内又有传说:桃树坪村名最早称逃路坪,是因大路通往山西,经常逃荒人路过此地,故称为逃路坪。后因为村名不雅,改名为桃树坪。
村中老人口传,村子最早居住“阎、白、侯”三家,称三家庄,至今仍有“三家坟”、“三家庙”遗迹。后来原著居民丧于战乱,后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时赵姓奉旨迁此。村中王姓迁来较晚,王姓原为汪,后将三点水去掉改为王姓。
桃树坪历史悠久,晚唐的梁晋时期,李克用义子李存孝(?-894)在此曾经驻兵,村子“西孤山,“梁晋时李存孝曾登之望敌,后又呼存孝垴”。村子称桃树坪也有历史根据,旧县志记载:“桃花山,西南一百五十里,遍山皆野桃无异种”,是因位于桃花山附近而名。清代邢台县设三十二社里,康乾到道光时,属在玉社辖。光绪之后将邢台县划为四路四川,桃树坪属西南路路罗川,自民国时归属路罗镇辖。解放后,人民公社时归杨庄公社辖,后合乡并镇划归属路罗镇至今。
桃树坪村是冀晋商贾贸易的重要枢纽,道光版《邢台县志》记载:“灰峡岭,西南一百六十里,自桃树坪赴山西之路。”自明代移民至今,村庄规模不断扩大,现在成为邢台县山区最大的村庄。因位于深山之中,交通条件相对落后,使这里的村落环境及民俗保持着传统风韵。
二、村落建筑
桃树坪村是邢台西部山区最大规模的红石古民居,旧村落部分132万平方米,占村落总面积三分之二。沿南河沟北岸有东西向道路为南街,向北还有一条主街,这就是桃树坪老街,也称为北街,老街东西长约600多米,自东向西有三条南北走向的大巷,连接南北大街。东巷向北出村向东折通往古洞峪。
街巷随建筑而设,分大街、小街、大巷和小巷,数量不计其数。大街小巷的地面均以红色的红砂岩石板铺砌,随山岗或地势起伏随坡设置石台阶,使房前屋后与前邻后舍连接在一起。一些院落前有宽敞的公共空间。
桃树坪老街入村的南口在山岗上有白衣庵,村东老街入口有古槐。村西有土地庙,村中有龙王圣母庙,庙前有广场以供香客祭祀活动,老街的两侧为深宅大院和一些临街店铺;街道宽阔,可容车马通行,是冀晋古道的起点,老街向西2000米通往驮道,自驮道经灰峡岭经路罗关可达山西松烟镇。
中心街区是贯穿东西的大道,连贯其间的南北数十条大小巷子依然保留了传统的红石板路面。村中区几条老街与明清至民国时期建成的民居连成片。至今格局、街道及建筑肌理保存完整。村子民居以姓氏为聚集,村中古井旁是赵氏院落群,村东老槐树旁为游氏院落群,村北主峰下是乔氏院落群,街中及南巷则为王氏院落群,明清乃至民初以来留下的染房、油坊、车马店、商铺及抗大总医院等历史建筑,多有遗迹可寻。在古街道有土地庙,村中有龙王庙、圣母庙,村前有白衣老母庙,这些庙宇至今香火不断。在街道上有村民经常使用的石磨、石碾、磨盘等传统生活用具。
三节楼为桃树坪村游姓家族的建筑,因家族中人曾考上秀才,为秀才所修,当地人又称为秀才楼。正房现已倒塌,东房与西房为遗构,西房即当地人所称的三节楼,为一座三层石楼建筑,内置楼梯,每层五间,共十五间房,因在外部南侧置有楼梯,当地人又称此楼为转阳楼。建筑以石头为墙体,三节楼最为精细的是窗棂,现墙体生长满墙的爬墙虎。
村内乔仁利院落,村民称为乔黑小院,院内正房置门楼,门楼正面枋下有刻工精细的雕花木罩,在檐下还刻有“福、禄、寿”三星,二楼有以“福、禄、寿”三星为主题的花棂木窗。据乔仁利回忆,此楼的历史有已经有130多年历史。
入门有雕花门楼,雕有夔龙纹,主纹饰两侧以雕有阴阳线,使图案在规矩求得变化。其里设门框,下有方形门蹲石,门框上有匾芯刻有“松竹梅”三字,入门有石券门,轴线上再进有二门和过廓,样式基本上与前门相同。形成内外两个长方形院落,赵氏的财主院的正房以红石为建材,为两层式楼房,上下两共十五间,二楼分别开两个长方形门,和5个拱券式窗户,窗户有窗棂。上为半圆形,下为长方形。在半圆形窗户上自东向西刻有“福禄寿三星”五字,下面的窗棂作直棂窗、斜方格窗、海棠灯笼锦窗等样式。
在与赵氏财主院相错的路西南有院落,为游氏家族院落,游氏后人游晏兵仍居住在此。大门的门楣上刻有“和为贵”门匾。在西街有新善堂建筑。
在大街上还保存有驿店建筑,七间敞棚马厩,廓柱间用红毛石砌有矮墙,上置有木质的马槽。在对面有厨房等功能用房。
在南街有一处院落曾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军政大学青年纵队和抗大医院旧址。
在村子里保存有多通石刻,有清乾隆十二年白衣老母庙碑、清光绪十一年南海大士庙碑、民国二年官戏房碑、民国六年黑虎岭碑等等。除此还有游氏家案、账册、房地契、教材等数千件家族文献。
三、村落文化
桃树坪处于冀晋两省的交通要道,民间文化相互交流、融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此流传有大量的地方戏剧种,主要有弦子腔、梆子腔、秧歌等。
弦子腔是邢台地区的地方戏,又称邢台丝弦,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历史较为悠久,在明代初期流行于河北省的中部和南部。在民间走乡串镇,结伙搭班,常常与老调同台演出,又受到河北梆子的等剧种的影响。
邢台县梆子腔,也称淮调,又名河南调。在邢台县广泛流传,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剧目多为喜剧,如《铡赵王》、《豹头山》、《三叫门》等。情节引人入胜,表演精彩动人,邢台县西部的梆子腔与山西文化相融合,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加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桃树坪转黄河。转黄河又名“转九曲”“九曲迷惑阵”“黄河阵”。用361个木桩,横排19行,竖排19排,排成361个座标点的正方形,如同九个城池,拼成九曲连环阵,盘亘进退,井井有序,游者从入口进入,游者从入口进入,沿着布满疑点的弯弯曲曲的路线走下去,可游遍整个黄河阵。桃树坪的转黄河,虽然说这种乡艺活动流行于山西、河北、河南、内蒙等地,从流传的形式和历史来分析,转黄河是一种古的阵法,此种形式与唐代的黄巢起义军的一种阵法有关,又与唐代李克用、李存孝、黄巢、朱温在太行一带布阵对峙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转黄河时人们每进一阵,还要口唱喜庆秧歌:“第一门,一帆风顺财源通。第二门,二龙戏珠喜气生。第三门,三阳开泰显吉庆。第四门,四季平安瑞气生。第五门,五福祥光五谷丰。第六门,六六大顺永太平。第七门,七星连环万事通。第八门,八面威风人欢腾。第九门,九州大地永繁荣。”以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吉祥。转黄河是邢台太行山区独有的乡艺形式,有着浓厚的民俗及宗教意识。据说每年参加转黄河,就能消除灾祸,一年通顺,表达当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邢台县梆子腔、转黄河现已经列为邢台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民俗民风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自建村以来,传统的乡俗一辈辈延续,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形态。农历年关时节,开始了自正月开始的一系列民俗活动,每年进入腊月时,家家户开始忙着准备年货,除夕守岁,供奉神案,祭祀家祖,晚辈给长辈送酒,初一乡亲间相互拜年。
进入初五后这里就开始元宵节的准备工作,元霄节自正月十三起戏,每天三场由村中两家戏班轮番接连演出,夜戏后开始元霄节的花火焰会。
在村中还保留着很多庙宇,有南海老母庙、龙王庙、土地庙、白玉老母庙、九龙庙等。这些庙宇与庙会相结合,形成区域性的信仰文化,如四月十五的南山老母奶奶庙会,六月十三的村中龙王庙会,九月廿五的村西土地老爷庙会。
民间信仰中,以村了西面的土地庙祭祀活动最为热闹,每年的正月十五,在庙前点上一堆篝火,人们围火而聚,当地传说这一天在此烤火可以祛除杂病。乡亲们在土地庙前彻夜不眠,等到十二点过后在此进行祭祀土地爷并抢头香。时辰到了,庙上的会首执事用一只公鸡进行祭祀,村里的戏班扮上相,口念祈祷的词语,“高高山上一清泉,一片瓦石盖地圆,若人饮了清泉水,能活长寿不老仙”,唱戏给土地爷听,通过这些宗教信仰活动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正月十六的全村村民盛装出来踩街,相互问候,祝福平安,踩街既是村里春节期间盛会的高潮,也是村民新的一年生产与生活启程的序曲。
在村子西部有三块巨石,当地人称巨石上住有石仙,并有流传久远的石仙故事,原村内有石仙庙。
五、历史记忆
桃树坪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从目前可查到的资料看,自唐代这里就是通往山西的古道,于河北、山西两地设有关堡,晚唐时,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孝在此据守,从周边遗留下来地名分析,如英谈、血流峪、车户、贺家坪、朱温坪等等,都与唐代关隘据守有关。
路罗川是古代的一条通道,宋元时,沿川谷建有许多寺院,如路罗镇对面的小营山建于宋代的福延寺,兴盛于元代寺子村的洪罗寺,以及传说李存孝登临的西孤山等。
有确切家族档案记载,明代永乐年间赵氏自山西洪洞迁来,为村中居民之最早居民。明末,晋中乐平(今昔阳)乔根、乔树、乔枝兄弟三人率家人在桃树坪安居,耕读传家22代。清代中叶,贺家坪王姓家族因经商迁此。赵、乔、游、王“四大家族”由此而成。因山坪上植满桃花,故名桃树坪。
清代顺德府在邢台县进行社里行政管理,设三十二社里,康熙、乾隆至道光时期,桃树坪归属在玉社辖。光绪年间再次调整邢台县行政区划,设置四路四川,桃树坪属西南路路罗川,民国初年归属路罗镇辖。
1940年8月,抗日根据地分设邢东县和邢西县,邢西县划分为八个区,路罗为第七区,白岸为第八区。
1940年11月,抗日军政大学到达邢台县浆水一带,在这里进行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敌后正规化办学,培养了六、七、八三期学员,在此期间抗大医院及青年纵队驻桃树坪。
桃树坪大型乡艺及转黄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摄影家来此采风,寂静的山村再次引人关注。2007年冬季,南开大学以桃树坪为基地,进行华北乡村近现代社会历史文献资源调查及村落社会变迁研究。
乔钦起,字中选,河北邢台县桃树坪人,生于1930年农历二月初八。1941年初入根据地小学读书,1947年正月参加工作。曾任邢台县第六区政府扫盲教育中心教导主任,邢台县先锋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共邢台县路罗工委秘书、镇机关支部书记,中共邢台县白岸公社党委书记,中共邢台县将军墓工委副书记,邢台县林业局督导员等职。1990年2月,享受县级待遇离休,2003年2月27日在家乡逝世。
大山绿树中桃树坪
群山环抱的村落
特色的红石建筑街巷
梁架下的生产工具
精美的花窗
大木梁架下的龙头吻
村中的铁匠铺
村中的老戏班子
桃树坪的转黄河
桃树坪手工鞋垫
保存至今的文书账册
桃树坪游氏家案
村中兽医使用的《牛马驼经》村中兽医使用的《牛马驼经》
民国刻立的官房碑记
传承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