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中药——芫荽
香菜(《韵略》),香荽(《本草拾遗》),胡菜(《外台》),蒝荽(《唐小说》),园荽(《东轩笔录》),芫荽(《日用本草》),莞荽(《普济方》),莛荽菜、莛葛草、满天星(《湖南药物志》)。
《食疗本草》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胡荽的全草。
辛,温。
①《食疗本草》:"平。"
②《本草拾遗》:"味辛,温。"
③《嘉佑本草》:"辛,温,微毒。一云微寒。"
入肺、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太阴、阳明经。"
③《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
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主风寒感冒;麻疹;痘疹透发不畅;含食积;脘腹胀痛;呕恶;头痛;牙痛;脱肛;丹毒;疮肿初起;蛇伤。
①崔禹锡《食经》:"调食下气。"
②《食疗本草》:"利五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治肠风,热饼裹食。"
③《嘉佑本草》:"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痧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
④《日用本草》:"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治头疼齿病,解鱼肉毒。"
⑤《医林纂要》:"升散阴气,辟邪气,发汗,托疹。"
⑥陈念祖:"化痰。"
鲜用或洗净,晒干,切碎用。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或绞汁服。
痧疹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不可久食,令人多忘。华佗云,患胡臭人,患口气臭,匿齿人,食之加剧,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食之发宿病,金疮尤忌。"
③《食疗本草》:"久冷人食之脚弱,又不得与斜蒿同食,食之令人汗臭难瘥。不得久食,此是熏菜,损人精神。""根发痼疾。"
③《纲目》:"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
④《本草经疏》:"气虚人不宜食。疹痘出不快,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不宜用。"
⑤《医林纂要》:"多食昏目、耗气。"
①治小儿疹痘,欲令速出:胡荽三两。细切,以酒二大盏,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气出,候冷去滓,微微从项以下,喷背膂及两脚胸腹令遍,勿喷于面。(《圣惠方》胡荽酒)
②治孩子赤丹不止:胡荽汁敷之。(《兵部手集方》)
③治众蛇海:合口椒、胡荽苗等分。捣敷之。(《千金方》)
④治小肠积热,小便不通:葵根一大握,胡荽二两,滑石一两(为末)。上三味,将二味细锉,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入滑石末,温分三服。亦治血淋。(《圣济总录》葵根饮)
⑤治肛门脱出:胡荽(切)一升,烧,以烟熏肛。(《子母秘录》)
1.《纲目》: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尔。按杨士嬴《直指方》云,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喷之,以辟恶气。若儿虚弱及天气阴寒,用此固妙,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加以酒曲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蓄,则变成黑陷矣,不可不慎。
2.《医林纂要》:芫荽,补肝,泻肺,升散,无所不达,发表如葱,但专行气分。
3. 崔禹锡《食经》:调食下气。
4.《食疗本草》:利五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治肠风,热饼裹食。
5.《嘉佑本草》: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痧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
6.《日用本草》: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治头疼齿病,解鱼肉毒。
7.《医林纂要》:升散阴气,辟邪气,发汗,托疹。陈念祖:化痰。
此外,香菜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辟一切不正之气,为温中健胃养生食品。日常食之,有消食下气,醒脾调中,壮阳助兴等功效,适于寒性体质。胃弱体质以及肠腑壅滞者食用,可用来治疗胃脘冷痛,消化不良、麻疹不透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