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家们所犯下的“错误”

那些名家们所犯下的“错误”
作者|吴琼   图片|网络

鲁迅在他的散文《秋夜》中这样写到:“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在现今文学界里一直有很大争议,很多人说,这根本就是个病句,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句子,恐怕连初学写作的学生都不会这样写,作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呢?

有人认为,鲁迅那个时代,是白话文刚刚开始兴起、文言文刚刚不再使用的时期,任何一位文学界的高手对雨白话文语句的运用,都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中,出现病句是完全正常的。但至于这句话究竟是不是病句,至今众说纷纭,也有人说,这是鲁迅先生故意这样写,突出了两株枣树,没有直接写那个院子里有两株枣树,而是说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还是枣树,这样更能增加读者的深刻印象,这是一种异于常人的写作手法。《秋夜》的写作背景,是1924年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沆瀣一气,“五四”精神大幅退潮,文化思想界分崩离析。曾经看到过曙光的鲁迅,却在这时经历了彻夜的黑暗,他感到彷徨、孤寂、无奈,简直糟糕透顶!“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株又一株,有一种前赴后继的感觉,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会继续冲上来,这既赞美了抗争者们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又寄予了希望之光,指出“枣树”会源源不断地站出来,同时也鼓舞广大的有志青年站出来。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这样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诗人韩愈写给张籍的七言绝句,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表达了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古人的七绝诗共四句,其中一、二、四句要押韵,押韵虽然是古诗词创作中的必须,但也并不是全部,所以,第三句不要押韵。为什么一、二、四句压上韵,要空下第三句,很多种讲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也更有韵律感,如果句句都押韵,就仿佛是一个刻意修饰完美的人,给人以冗赘、做作的感觉。那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简单的一首小诗,酥、无、处、都四句都用了一个韵脚,他会是在不经意间犯下的这么一个低级的“错误”吗?

这首诗,开篇是天街,收尾是皇都,显而易见的,他描写的虽然是春景,但却并不是泛泛而写,描绘整个世界全部的春景,而是有所特指的。长庆三年的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因刚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唐穆宗非常高兴,上调其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面对京城的春景,他有感而发,为张籍写下了这首小诗,他写的是皇都京师里的春景。第三句的尾字用了“处”这个字,虽然造成了四句皆押韵的状况,但“处”字恰恰起到了特指某一地点的作用。所以,诗人为了突出这一地点,敢冒这样的风险,舍弃了常规的方式。倘若换成别的字,便是在广泛的赞叹春天的美,而不能突出作者面对天街上、皇都里的春色有感而发了。

文学作品其实同人一样,有些缺点才显得真实而可爱,倘若面面俱到,处处皆好,便也说不出到底是好在哪里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