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浅说“中”与“国”

本期来聊聊“中”和“国”,简单说说,不足还望诸君见谅~

如今我们口中的“中国”,据考古发现最早见于何尊底部的铭文。彼时之“宅兹中国”指居住于洛阳国都的中心,因政权拥有者长期居住与城邦之中,这“中国”逐渐衍生出了政治上的正统涵义,后来直至现在成为了这片大地的名字。正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文案所言,“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人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

“中国”,一早作“中或”。先来说“中”。

何谓“中”?许慎曾在其《说文》中言“中,内也。从口、丨(gŭn),上下通”。其实许先生的意思呢就是说,“中”就是内外贯通之意。从甲骨文、金文来看,旗帜的两端存在着旗飘,联系今天的旗帜,两端常有系绳索的地方,这或许就是古人造“中”字时的考虑。古时候,邦国时代,王权统治核心区域通常有旌旗树立,由此金文中的“中”便有了“中央”、“中心”的含义。《尚书》的《召诰篇》中云:“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后来孔安国为之作传解释说道,“於地势正中”。《新书》在“属远篇”里曾曰:“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为都。”春秋时期《墨子·经上》亦云:“中,同长也。”墨子之话,何意呢?墨子这话是在给圆下的定义,清代孙诒让在其《墨子间诂》中讲道,“圆界至中心,作直线俱等”。

因为王权出于国都之内,这“中”于是便可以引申表示“里面”、“内”的意思。《周礼·考工记·匠人》中有一句是说“国中九经九纬”,这“国中”指的是就是“城内”之意。《尸子》卷下言:“卑墙来盗,荣辱由中出,敬侮由外生。”此处的“中”与“外”相对。宋代词人柳永曾写下“离魂乱,中心事,多伤感”的句子,这“中心”即是说“心中”,古人常常习惯于这么表达。因而“中”也可以指“内心”,亦可以指“心”,《史记·乐书》曰:“四畅交於中而发作於外”。曹操的《短歌行》曾歌曰:“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是此义。中医《素问·阴阳类论》记载言,“五中所主,何藏最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众医皆以为风入中,病主在肺。”这两处的“中”指的是“内脏”。

我们熟悉的词语,比如“夜中”,比如“中年”,这种涵义也可以追溯到先民造此字之时的考虑。因旗飘处于旗帜的两端,旗帜位于旗飘的正中央,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中”可以表示“两端之间”与“半”的意思,于是“中年”、“夜中”等便可以用来表示对时间的划分,“中途”一词则是于旅途而言。还比如说“中等”一词,《韩非子·难势》云:“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这里的“中”便是由“半”引申而来表示三者之间的比较之意。古代兵法谋士常给君王们献“上中下”三策。《孙子兵法》记载,“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意思是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可以得到下等的;追求下等的,什么都得不到。《孙子兵法》的《谋攻篇》还写道,“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就是说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某些方言里,“中”可以表示“行”或“好”的意思。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婆婆,这个怕不中么?”今天河南话里,“中”也还是延续着这种意思。还有“一语中的”的成语,这里的“中”作为动词,意思是“正对上”之义,简而言之就是“对上”、“符合”之意。早在《左传·定公元年》里有“未尝不中吾志”的句子。“中”作为动词,今天我们口语里还会说到“中奖”一词,这里的“中”也是“对上”、“符合”之意,正所谓“对上”获奖数字而得奖。古代因为科举,又产生了“中科举”一词,泛泛而讲的话,此处的“中”正是由“对上”之意引申而来的“科举及第”之意。

我们在口语中也常听到“中伤”一词。就实说,“中”在这里与“伤害”同意,《后汉书·王允传》记载:“而让怀协忿怨,以事中允。”对此,李贤解释道,“中,伤也。”可以这么讲,“中伤”一词属于同义复合的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只用“中”字,到了现代汉语里,为了表意更为清晰准确才逐渐双音化的,这种情形在汉语发展中很常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的“中”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陷害”之意。

今天流行的还有“中介”一词。前文讲过,“中”可以表示“两段之间”的含义,在古代就有表示“媒介”或“中介”的例子,如《说苑·尊贤》云:“士不中而见,女无媒而嫁。”这里的“中”与“媒”对言,是一个意思,士人也好,女子也罢,没有引荐之人或媒介之人,是见不到君王或嫁不出去的。我们知道,古已有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为此意。所以,今天的“中介”一词就是延续于古代,一个同义复合的双音词。

我们还熟悉的一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名为“中庸”。“中庸”,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曰:“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但“中庸”一词,经历了近代时期,曾一度被知识分子贬低,比如鲁迅曾说过“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中庸”还可以指“中等”、“平庸”之义,《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清俞樾《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当然,今天的“中”,还是“中国”的简称,诸如“古今中外”、“洋为中用”里的“中”即为此种用法。古代中国,就实而言,是一种天下体系,尚无明晰的民族观念,只有种族之观念。居于王朝核心统治地位的常常要求周边或四方之民来朝觐,这也就是常讲的“朝贡”传统。而且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在周边国家、部族的眼里,称法也是不同的。历史上,有过“秦人”、“汉人”、“唐人”,甚或“契丹”,等等说法,这些说法归根结底,差不多都是以实力或武力最强的王朝为算。今天在欧美那边,还一直流行着“唐人”的称法。

“中”说了这么多,再来说“或”。

今天“中國”的“國”形成时间要远远迟于“或”字,“或”字刚产生时,从戈从口一。依据许慎的说法,“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者,土地也”。清代段玉裁给《说文》作注时则说,“邦者,國也,大概或、国在周代之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國”为今字。其实古今字的“古今”是一个相对时间概念,如果西周为古,东周则为今;如果秦汉为古,魏晋则为今,以此类推。总的来说,“或”与“國”的产生时间一在前,一在后。

从最早的甲骨文来看,“或”、“域”、“國”在甲骨文里是同一个字,字形都是左边一个口,右边一个戈,口代表着人,戈代表着武器。即是说,远古之时,一个氏族、部落一旦定居,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就会想法建个栅栏和墙垣之类的防御措施,再派兵进行看守,这就是“或”。从古人这种造“或”字的想法,我们大体上也能推断得出,远古直至史前时期,甚至部落联盟的时代,人口、土地、兵士,是国家统治的核心资源。何为“或?由兵士用兵戈武器守卫的土地和人口,即为“或”,也为“邦”。《礼记·檀弓下》曾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这句话中的“执干戈以卫社稷”便道出了人们拿起“干戈”保卫国家的事。

从氏族到联盟以及國家时代,“或”到“域”、“國”的变化,也是人们对地盘控制的表现。试想,随着地盘的增大,人口的繁密,统治基础与规模必然扩大,于是“或”字旁边加土成了“域”,“或”字外面加囗(wéi)就成了“國”。正所谓“小曰邦,大曰國”,这大概就是“邦”与“國”的区别。邦、或、域、國,这几个字同义而互相通用。周《南宫鼎》中的“光相南國”、《穆公鼎》中的“南國”、“东國”的“國”都写作“或”。后来形成的诸如“邦域”、“邦國”等同义复合词语,就是这样来的。

用“中國”指代我国,那是很晚的事。

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大致有两种,城邦國家和领土國家。一个城市加周边农村为一國,叫城市國家,简称城邦,两河流域南部最早出现的,就是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首都)加其他城市及其农村为一國,叫领土國家。

领土國家也好,城邦國家也罢,都得有城市,也都要以城市为中心。事实上,在我们古代文献里,國就是城,城就是囗,比如國门就是城门,國中就是城中,而國人也就是國都里的人。至少在春秋战國,即是如此。

大概在春秋时期,城市國家已经不多,大国也都是领土國家。领土国家的“國”就是首都。但,即便在春秋,法理上的首都也只有一个,即周天子所在地,叫“中國”,意思是天下的中心。周代文献中,“中國”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着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國内、内陆;五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國”。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國”,把北朝称为“索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國”,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國”,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國。

严格地说,古代“中國”是一个形容词,形容一个地区的方向、范围、管理等情况,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國”不等于今天“中國”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國”作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國”作为“中华民國”的简称。全国解放以后,也把“中國”作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國”的简称。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国”产生则是更晚的事了。这里附引一篇《“国”字说趣》的文章。

“国”字写法很多:国、囗、囶、圀(见《康熙字典》)、囯(见《正字通》,它显然取义于“囗中有王”;所以日文亦以此为“国”字)、囻(民国期间创造此字)。如今通行的简化字“国”,盖由“囯”加点为“玉”,故曰:“国乃囗(wéi)中有玉”,或曰“一玉囗(wéi)中国”。

如此来看,“国”字的今天写法也算是一种美好寄托,“国中有玉”是也。

浮游沧海

先秦历史爱好者

(0)

相关推荐

  • 考点释疑|巧妙辨析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是文言文中两种特殊的词汇现象,都多为双音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起到构词的作用 ...

  • 【同义 tóngyì 同意】

    [释义] 同义:意义完全相同或相近. 同意:对某种主张表示相同的意见:赞成:准许. [辨析] ①这两个词词性不同."同义"是名词,"同意"是动词.两者有一相同语 ...

  • 灯谜扣合方法字义扣合类:正面会意法

    灯谜扣合方法字义扣合类:正面会意法

  • “满洲”一词的来历是什么?“大清”又有什么含义?看了就知道

    满洲的前身称作"女真","女真"这个词最早见于唐初.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明朝初期分为三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最为强大. 1616 ...

  • 中政国誉小课堂:什么是招标和投标?

    招标,投标作为一种成熟的交易方式,最早起源于英国,自二战以来,招标投标影响力不断扩大,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接着世界银行在货物采购.工程承包中大量推行招标投标方式,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也日益重视和采用招 ...

  • 《文学纵横》诗小雅:中 国 传 统 审 美 意 识 中 悲 剧 意 识 的 缺 失

    作者简介:李子良,笔名诗小雅,男,中国节奏诗派创始人,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高校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美学学会副秘书长.诗歌作品见于<诗刊>.<星星& ...

  • 治病的关键,有时就藏于小书杂说中

    首先练就坚实之基本功,然后处处留心,才可相得益彰:有时,医学经验就藏于小书杂说之中. 俗语云:"事怕有心人".余本此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学习工作中,多多留心观察.尤其碰到棘手之病症, ...

  • 师无德不立,《小舍得》中,子悠等三个孩子就毁在无德的钟益手里

    [平湖一柱 第1491] [核心提示]教师这个职业很平凡,但却神圣而崇高,他肩负的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因此,一个人不是能识几个字.会算几道题就可以随便站上讲台上的.如果没有师德,"越会算题 ...

  • 中字头国字头集团公司

    国家局审批流程及条件 国家局名称核准:是指在没有行政区域或国家区域(如中国.中国.全国.全国)的公司注册时,将名称提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预审的前置审批. 核名范围包括:国家总局名称.无行政区域.无 ...

  • 小黄龙行驶中打咯并偶尔熄火,反复排查却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

    作者:乐山 杨吉祥 最近一台钱江贝纳利小黄龙300出现了骑行途中会偶尔熄火.熄火后要多打几下才能启动.行驶中有时打咯,而且发动机温度偏高的故障现象.这个故障只是偶尔出现,但却让车主烦恼无比,找了好多维 ...

  • 武汉一外卖小哥雨中被风吹倒三次,暴雨外卖延误平台会酌情处理

    来源:长江日报 2021-05-10 16:41 长江日报5月10日讯 "我刚刚在骑车途中被风吹倒三次."外卖配送员黎军一进黄家湖美团站点就吐槽武汉的狂风暴雨.随后黎军被站点负责人 ...

  • 吃牛肉小饭,游西夏国寺

    河西四郡之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设置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得名于"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意思就是张开国家的臂膀,也就是扩大汉朝的疆土,以此顺利通达西域.张掖是一 ...

  • 中字头国字头公司名称申请条件

    中字头国字头公司名称申请的条件要求 比如xx有限公司. 二:去掉行政区国家局名称,比如xx有限公司. 三:中字头.国字头.例如:中x有限公司 四:疑难国家局名称(有些是不能核名的)欢迎来电咨询 五,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