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李治/家乡的眼晴(外五首)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外五首)
李治
藤蔓牵出了一个枯瘦的身姿
衰老的村口
站成寒坡岭岭上的黄昏
封山,封门,封路
却封不住炊烟
撑灯人点燃了古老的秉性
母亲站在村口,眺望
望成了一棵柿树,褶的皱的
布满了斜岥
像从一场赶集中归来的歌声
盛开在池塘,回家的路绕开栅栏
沿着母亲银丝的韵脚
回到童年,童年
弯弯曲曲的细节由一盏桐油的残火撰写
有暖心的痛
一粒豆子用一粒滚水造句,造出北风中炊烟
炊烟上载满目光,成为一幅归乡的风景画
北风吹过来,路灯晃动着夜色
小街上空飘荡的粥香,遗落在异乡魂就出来了
独自开放的一束腊梅,把夜裹的冷戳了个窟窿
稀薄的五谷味,与故乡越来越远
年味跟着到了,混在炊烟中的呼唤
是沾了蜂蜜的花香,让人有些恍惚
哪一声俚语是尖尖的小刺,突然扎了一下
身体,刺破了夜晚的孤独
幽暗中的五谷色是一束阳光,轻轻闪着
暗语。回乡的脚步声纷至踏来…
一碗腊八粥,五谷杂粮熬出的乡愁
返乡的脚步声,抖掉了城市诱人的妩媚
清水中揉进酸甜苦辣,米粒间碰撞着一年回味
慢火炖着365天的得失,日子咕噜声中渐渐浓愁
记得小时候,母亲用大锅舀满水
灶堂燃起我们的盼望,红红的火苗翻腾苦中的甜
贫瘠的腊巴骨、碗豆、绿豆、核桃仁、胡豆
小米,在锅里挤挤挨挨相互取暖
一碗热腾腾的粥,把北风挡在门口
如今的腊八粥多了味道,却少了熟悉的相互依偎
一条奔跑的河,逆流而上
一首古老的歌,一咏三叹
巷子的石子路被历史磨得发光
进去的人被照亮,出来的影子被扔下
我被夕阳拉进仄的宽里,又被暮色挤出宽的仄巷
我成了青瓦上的苔鲜,无色的花开在苔痕之上
我的脚步拖着一群迟缓的动词
陷入仄道
我的天空从仄走到宽,省略一串虚词
宽的,仄的,一切须从脚下开始
时光终会碎去,带去喧哗
荣枯,流逝,影子一层层累叠
唯有觉醒,才让时光清纯
山是古镇的脊梁
街道是古镇的魂
那么多客家人,由羊城与闽南转辗而来
在成都龙泉扎下根
他们像春天的绿,飞速繁殖
把一个荒芜的地方染成了一幅独特的川蜀版画
一串串热腾腾的烧烤,把年味烤香
流过古镇的灯光
一条细腻绵延的江水,悠长着史料的纯朴和幽静
我在龙泉山的高耸山脊上领悟古长城的禅意
日落在我的左肩
我让内心敞亮,醉在一片清洁的晚风之中
沿古街过来的是一群客人的闲庭漫步
步行街没有喧哗
那份伤心凉粉不再伤心
粉蒸肉、油拔鹅、 古镇老腊肉 ……
都是古镇初心的模样
顺街而行,依山而走,半山的艳已揭幕了闹春
一大群花朵在会馆旁耳语
等着从春天过来的绿意,芳香“醉”了
而深蓝,是一条玉带围着梦
老祖宗的根和脉,在这里应春而生
……
世间恩情抵不过一张纸币,绿叶受不了寒风
江水瘦了。是因为秋风衰老的时光达不到水的深度
草木已无法医治山的秃顶,风无处不在
却爬不过西顶的阳光,落叶的恩赐,在山腰盘旋
旧日的饭碗,盛不下温暖。背叛誓言
山骨。日子的清单,随破冰的水越涨越高
昨日捂着的疼痛爬满蛆虫
风从腐烂叶子开始,一路追着阳光…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作者简介
李治,70后,居成都。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星星》《成都商报》《诗词月刊》《诗歌月刊》《绿风》《牡丹》以及《几江》等报刊杂志;曾入选《中国诗歌大观》《中国诗歌学会.百人百首》等;曾荣获多种国内文学奖项。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