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空间:06曹丕《燕歌行》
重要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图文分享仅供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涉版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资源在本页底端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日获得插入GG功能,2018年05月17日获得返佣商品GG功能,2019年01月14日获得文中插入两条GG的功能,2020年05月30日获得付费阅读功能,2020年7月13日获得认证。
最初名称是“张广祥”,后改为今天的名称:丁中广祥。“丁中”是我工作单位丁沟中学的简称,“广祥”则是我的名字。常有人称我“丁老师”,这是缘于弄错了我公众号名称的含义。
汉代有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所以宫廷经常演奏的诗歌集叫做《乐府诗集》,而相和歌就是乐府诗集中的一种。
相和歌辞盛行于汉魏时期,到了唐代,依然有很多诗人写过相关的诗,除了骆宾王外,还有王勃、李贺、李白、温庭筠等等。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是魏文帝曹丕的作品,《燕歌行》中的第一首。由于那个有名的“七步成诗”的故事,大家可能更熟悉曹丕的弟弟曹植,实际上,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和造诣是绝对不输曹植的,他们兄弟二人和父亲曹操也被并称为“建安三曹”。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他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是历史上少有的,在文学史上极有影响力的皇帝。可惜因为《三国演义》和《洛神赋》的缘故,世人大多对曹植更有好感,而忽略了这位在夺嫡之争中胜出的魏文帝。
曹丕对中国诗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诗歌形式多样,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今天我们读的这首《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据考证,这首诗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期间。燕地是今天的河北、北京一带,在曹魏时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交界的地方,所以《燕歌行》写的都是戍边、离别等较为悲伤的故事。
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写景与抒情巧妙的交织在一起,小到一草一木,大到浩瀚星河,都染上了化不开的相思意。
萧瑟的秋天到了,天气转凉,草木日渐凋零,露重霜浓。我看着一群群飞向南方的燕子,想到那远游在外的夫君。多年来我独守空房,每每想起对夫君的担忧和思念,泪水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湿衣裳。独坐抚琴弹一首曲子,夜已经深了。在星河中遥遥相望的牛郎织女,你们究竟做了什么错事,要这样被迫分离。
整首诗娓娓道来,把一个女子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描写的细腻清越、缠绵悱恻,明代王夫之称赞这首诗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全诗没有一处晦涩的词句,也没有一处用典,只用朗朗上口的句子写就。这与两汉时期的《古诗十九首》很相似,又把汉代五言诗扩展成了七言,给诗歌的发展增添了无限可能。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人都因为同情曹植而厌恶曹丕,使得他的文学地位被人低估。钟嵘的《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就是说诗歌语言粗鄙直接,就像两个人说话一样。后来的白居易写诗同样浅白易懂,老妪能解,却能与李白杜甫并称唐诗的三座高峰,我们只能感慨曹丕生错了年代。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曹丕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公正。明代王夫之就在《姜斋诗话》中说“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算是为曹丕打抱不平。叶嘉莹先生则认为,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曹丕不仅在诗歌方面成就很高,在赋和文论方面同样出类拔萃。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读中文系的朋友应该知道,学习古典文学的必读书目里就有这篇文章。
建安时期是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动荡时期,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曹丕的一个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的诗人摒弃了汉代华丽繁复的赋,写下了很多如《燕歌行》一般清丽真挚的诗。他们厌恶在诗歌中加入的种种隐喻与教训,他们让诗更加真实。
皇初七年,曹丕病逝,年仅四十岁。他也许不是最勤政爱民的皇帝,但他一定是皇帝中,对文学的情感最炽烈、最真诚的一位。
▲▲▲《诗经》最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