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进军: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六经本证的辨证】上
毛进军: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六经本证的辨证 上
在辨方证和用经方的临床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个比较切合临床实用的辨证方法,这就是“六经方证辨证二元辨治的理念和方法”,简称“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
“元”是指基本要素,在这里泛指病证中的多种“证”的要素,也可以说是辨证单元。
所谓“二元”,一元是指六经方证的本证,另一元是指六经方证的兼夹证。
因为,人的病证(症)是复杂多变的,在病变的过程中,不仅有阴阳寒热虚实的错杂,而且有水湿痰饮瘀血的相互夹杂,或者存在有气机的郁滞逆乱等。
这个“六经方证二元”辨治法,就是要在辨六经方证时,不仅要考虑辨清六经的本证,这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一经单病,或二经并病,或三经、三经以上合病,还要同时辨清这六经病的兼夹证,这就是最常见的七个证:水、湿、痰、饮、瘀、郁、痞。
我们在辨证时,在辨六经方证时,再顾及六经病证所夹杂的一种,或二种,或三种以上的兼夹证的病机,就比较全面和准确了,依据这种“六经七证二元辨治法”所辨出的方证病机来遣方用药,是全面而准确的,经过临床实践检验,疗效也是很确切的。
六经方证辨证二元辨治:分六经本证的辨证和六经病证兼夹证的辨证。
六经本证的辨证
第一个证的元素:
1、六经本证的基本辨证思路
辨六经本证,是第一个辨证的元素,或称证的单元。
这个“证”的涵义,就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这个证有多么的错综复杂,多么的千变万化,都不会越出三阴三阳的表里寒热虚实,所以说,我们辨证要首明阴阳,明确这个阴阳辨证,也就是辨病证的类别;表里辨证,也就是辨病位;寒热辨证,也就是辨病性;虚实辨证,也就是辨病证的邪正盛衰,病证的病态。
总之,对于“六经之病要分看,又要合看,总以胸中先有六经之病,然后目中乃有六经之证"(清·陆懋修《医林琐语》)。
具体思路为
辨病证的病位:
首先辨清这个病证的病位:太阳、少阴的病位为表。阳明、太阴的病位为里。少阳、厥阴的病位为半表半里。
辨病证的寒热病性:
二是辨清病证的寒热病性:太阳、阳明、少阳经病证的病性为热,证属于阳;少阴、太阴、厥阴病证的病性为寒,证属于阴。
而在三阳之中,少阳病证的病性为半寒热;三阴之中,厥阴病证的病性也是半寒热。
辨病证的虚实病态:
三是要辨清病证的虚实病态:太阳、阳明、少阳病证的病态为实,少阴、太阴、厥阴病证的病态为虚。
而在三阳之中,少阳病证的病态为半虚实;三阴之中厥阴病证的病态也是半虚实。
归纳一下:太阳病——表阳证,阳明病——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少阴病——表阴证,太阴病——里阴证,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
我们接诊时,首先是要辨明这个病人有没有表证,如果没有表证就要考虑是不是里证,或半表半里证。
2、辨病证的病位
(一)表证:分为太阳病和少阴病
这个患者如果有表证,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这个是要首先明确的。
《伤寒论》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我们就要依照这一条作为辨别阴证、阳证的总纲。
这一条是将一切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的复杂表现用阴、阳两大证型高度地概括起来,有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辨阴证阳证的基本原则是,发热的属阳证,无热的属阴证,辨别的要点在于发热与不发热。
但是少阴病也有发热的,如《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里说的是少阴伤寒证,也就是表阴证,不发热是其常,而这个“反发热”,是少阴表虚寒证中的表邪比较明显,卫气也会郁而发热,但这个热不是太高,主要还是以恶寒的阴性证为主,这个发热是常中之变。
所以,我们临证察机必须先别阴阳,既要掌握疾病的一般规律,又要知道疾病的特殊变化,也就是说要知常达变。
太阳病为表阳证,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或者恶风发热两者并见,分为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和有汗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表虚证。
这个表虚证和表实证,都或多或少地伴有头痛,颈项强痛,身体痛,鼻塞流涕,咽痒、咽痛,咳嗽,脉浮等症状。
少阴病为表阴证,临床表现主要是以恶寒为主,分为少阴伤寒证和少阴中风证。
少阴伤寒证的临床表现是:无热,或无大热,恶寒,无汗,头痛,咽痛,咳喘,脉微浮细紧等脉证等;
少阴中风证的临床表现是:汗出多,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脉微浮无力等脉证等。
少阴病除了上述表证的一些表现外,大家要注意了,有的还多有一个重要的证候表现,那就是肢体痹症的表现,如出现四肢的麻木、疼痛等症状。
(二)里证:分为阳明病和太阴病
如果没有表证时就要辨明是否是里证,或半表半里证。现在就来谈谈《伤寒论》六经中的里证和半表半里证的特征性症状。
先说说里证,里证分为阳明病和太阴病。
阳明病
阳明病为里阳证,分为阳明里实证和阳明外证。
阳明里实证的临床表现有:燥热实的“胃家实”,潮热、自汗出、不大便等证。
阳明外证的临床表现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以及口渴欲饮水,脉洪滑等的证。
总之,阳明病是个实热证的临床表现,归纳一下: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无苔,或少苔,脉数或细数。
太阴病
太阴病,为里阴证,分为太阴里虚寒证和太阴中风证。
太阴里虚寒证的临床表现是: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所致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等证。
太阴中风证的临床表现是:四肢烦痛,恶风汗出,脉浮弱等的太阴中风证。
总之,太阴病是虚寒证的临床表现,归纳一下:畏寒,或形寒肢冷,少气懒言,精神萎顿,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
如果患者临床表现是一个单纯性的寒象,就要考虑为太阴病,或者少阴病,或者太阴少阴合病,或者并病。
如何来细辨呢?
如果患者表现为腹泻,腹痛,腹冷,腹胀,胃痛,小便清长等症状,就辨为太阴病。
如果患者表现为头痛,咽痛,咳喘,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就辨为少阴病。
上述的部分症状都兼有的,就辨为太阴、少阴合病或并病。
寒热辨明后,这个虚实就基本上明确了,一般情况下,热证者多为实,寒证者多为虚,但也有寒实证的,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中所说的:“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三)半表半里证分为少阳病和厥阴病
再说说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分为少阳病和厥阴病。如果辨出来的证是寒热错杂的证,那就是少阳病,或者是厥阴病。
少阳病
少阳病,为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的特点是热多寒少,症状相对单纯一些。
少阳病分为少阳病本证和少阳中风证。
少阳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胁苦满,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脉证;
少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有: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等证。
厥阴病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的特点是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症状相对复杂一些,有太阴病,或者少阴病的症状,或者也会有少阳病的症状,寒热的症状都有,但有的厥阴病热证的表现有时并不是太明显,譬如说一些痞满,其热证的临床表现可能只是胃里有烧灼感,或者心烦,或者小便黄,或者舌苔黄等。
厥阴病也分为厥阴病本证和厥阴中风证。
厥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证候等。
厥阴中风证的临床表现有:胸胁苦满,汗出,恶风,往来寒热,心烦,目眩,耳鸣,脉沉等脉证。
清代医家柯琴在《伤寒论翼·卷下·厥阴病解第六》中说:“厥阴中风之脉,与他经不同。凡脉浮为风,此云不浮为未愈,是厥阴中风,脉反沉矣”。
上述六经证候辨清了,就可以基本分清病证是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了。
3、寒热真假的辨证
我们辨证时必须要注意一个寒热真假的问题。
辨六经阴证阳证最终要落实在明辨寒热上,认清什么是寒证,什么是热证,更重要的是要辨清寒热的真假,这个最为重要,因为医之所系,生命攸关,一旦误辨,祸不旋踵。
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第11条中教给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辨证方法: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个真假寒热病机之辨别方法,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病人身有大热,反而还要穿很多衣服,或以多盖被子等方式暖身,这就是一个反常的现象,说明病人的这个“身大热”是体内阴寒凝滞,逼阳气浮越于外所造成的,这个“热”就是外部的假热,而病机实质却是内有真寒。这个“骨髓”一词用的非常精确,“骨髓”在身体的最深处嘛,这么用词是为了要强调病变的实质在体内的最深处。
病人身有大寒,反而还不愿意穿厚衣服,或盖被子,身体总想裸露在外才感到好受一些,这也是一个反常现象,说明这个“身大寒”是体内的阳热郁滞,不能透达于外所造成的,这个“寒”就是外部的假寒,而病机实质是内有真热。
我们当医生的,临证必须熟记并掌握运用这一条所阐释的精神实质,明辨寒热真假,千万不要犯“虚虚实实”之戒,如何具体地来辨别这个寒热真假呢?咱来谈谈。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最容易混淆人们的视线,亦幻亦真,就像《红楼梦》中第一回的一副太虚幻境联中所说的那样:“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是说世上的人将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中医治病如果也是这样,可就要误治了。
病有错杂,证有真假,我们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辨析清楚,不少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危重阶段,人体的阴阳逆乱,寒热错杂,病证往往出现一些假象,掩盖着疾病本质的真相,使医生们真假莫辨,无从下手。
实际上,假象毕竟和真像不同,只要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看病再耐心、细心和认真一点儿,仔细地观察分辨,还是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
疾病中的假象一般多出现于四肢,头面和体表,而脏腑,气血和津液方面的变化多反映出疾病的本质。
真热假寒
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这个外见假寒,如身大热而四肢发凉,感到很冷但却不愿意穿很厚的衣服,或盖被子。
这个内有真热的具体脉证表现为:身热、恶热,但胸腹灼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脉数,或脉虽沉,但取之有力,舌红,苔黄而干燥少津。根据这个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又把它叫做“阳厥”。
真热假寒产生机理是阳盛格阴。
真寒假热
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这个外见假热,多见于面色的改变,可见面红,不是通红,也不是潮红,而是红如化妆的戴阳证(阴盛格阳,格阳于上),或游移不定。
这个内有真寒的具体脉证表现为: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退,或脉虽大,但无力。舌淡,舌苔白润或水滑。
真寒假热产生机理是阴盛格阳。格阳于上会出现:面红,口渴;格阳于外会出现:身热,脉大。
明代医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对于寒热真假分析的非常精辟,他说:“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阳证似阴也。盖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假热者,水极似火也。……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
4、出汗的辨证
再譬如这个出汗吧。
如太阳中风证的出汗,是恶寒或恶风而有汗,这个汗是表虚汗自出。
阳明病的出汗,是里热内蒸而逼迫津液外泄而汗自出。
这个少阳病呢,是在发热时有时可能出汗,也可能无汗。
5、发热的辨证
我们辨证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证都要尽可能细化一些。如关于这个发热的辨证,就要精细地来辨证,以明确病证在哪一经。
太阳病的发热,是同时伴有恶寒,或恶风的。
关于恶寒和恶风,清代医家陆懋修在《医林琐语》中说得非常简要:“恶风者不必皆恶寒,恶寒者未有不恶风。”
阳明病的发热,是绝对没有恶寒或恶风的,而是恶热、蒸蒸发热的。
这个蒸蒸发热,就是热聚阳明,里热过甚而内热持续地向外蒸发所造成的发热,如《伤寒论》第248条所说:“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明代医家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注说:“蒸蒸,热气上行貌。言热自内腾达于外,犹蒸炊然,故曰属胃也”。
少阳病的发热,是寒热往来,热往寒来,寒热交替发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