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王秀华:童年的记忆之七 童年的饥饿

  
 
童年的记忆之七

童年的饥饿

王秀华 

饥饿是什么?饥饿是你肚子饿得咕咕叫时,掀开米缸却是空的;饥饿是你一次次寻找食物,却一无所获;饥饿是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你,向你要吃的,而你却无能为力。饥饿让人变得头晕眼花、瘦骨嶙峋,饥饿让一切都变得空虚与麻木。
我更觉得饥饿是生命的闹钟,时刻警醒着你一直往前奔,别停歇。在儿时的记忆里,食物就是全部。甚至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是问对方"吃了吗?"饥饿给人的心灵打上时代的烙印。每逢开饭,我就匆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然后盯着别人的碗直咽唾沫。往事真的不堪回首……
 
有一阵子,身强力壮的我竟然也闹起了胃病,整夜地疼,疼得睡不着觉,也吃不下饭。先生埋怨我说:“不论好歹,你都往嘴里塞,不得病才怪呢!”他说得没错,我是有这个毛病,陈的饭、菜、汤,都归我打扫,总觉得扔了可惜,于是就统统吃掉。结果,不但吃成了重量级的人物,还吃出了胃病。先生责怪我说:“都什么年代了,吃饭还成问题?”言外之意是要吃得精细些。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改不了,因为童年时,我挨过饿,那不是一般的饿,是饥饿!
我在家里是比较幸运的,小时候没赶上吃野菜、吃草根、吃树皮的日子。曾经听娘说过,那时候,地里的野菜别说黄菜、碱蓬了,连那种最苦的“燕子尾”都被挑光了,只能挖菜根吃。高粱壳子、棒子瓤子磨碎了,抓上把面子也可以蒸饼子吃。三姐小时候饿得去厕所时,衣襟里还兜着一块菜饼子,生怕被别人给吃了。哥哥饿得小脸消瘦不堪,只剩一双大眼睛。我没赶上这样的苦日子,但饥饿的印象也很深。
  
大约四五岁的时候,我就记事了。因为父母的遗传基因,我的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都高,但却很瘦,仿佛一根绿豆芽,弱不禁风。面黄肌瘦的我因为肚子饿,因为不想吃那红高粱饼子,依然在吃奶。和娘出去玩,我饿得肚子咕咕叫的时候,就拉着娘的衣襟往家走。回到家,就坐在屋外的门槛上吃上几口奶,母亲那干瘪的乳房哪里还有几滴奶水?无异于望梅止渴。但我实在是饿呀!曾因此遭受别人的耻笑:“看那馋丫头,都那么大了,还吃奶,真不害羞!”最伤感的一幕至今记忆犹新:爹坐在炕沿上,换上一双没有破洞的鞋,推着小车去集市上卖家里仅有的两件家什,一个被阁子,还有一个烧火用的风箱,卖了钱换粮食。贫贱夫妻百事哀,父母也经常因为吃饭的事争吵,记得娘有一次给我们炒高粱饼子吃,爹下地回来和娘大吵一架,嫌娘不会过日子,浪费了油和盐。爹拿着布口袋去二姑家借粮食时,那种不情愿,那个为难劲,令全家人满脸凄然。人穷志短,在饥饿面前,人没有了尊严。
  
现在的孩子,如果大人说不给饭吃,一定喜不自禁,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吃零食,对吃饭没兴趣,吃饭还需要大人哄。而我小时候,大人对孩子最大的惩罚就是不给饭吃,那是极其悲惨的。尽管娘没用这种我小的时候饭都吃不饱,哪里来的零食吃?
记得爹去三姑家走亲回来,带回一盒点心。精美漂亮的盒子,在我眼前熠熠生辉,我用手抚摸着盒子,想象着里面的点心应该和盒子一样漂亮吧?爹把这难得的美味放到一块在墙上高高钉着的木板上,每天只发给我一块吃,再不多给。每天,我最盼望的就是吃点心的那一刻,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味着,舍不得马上咽下去。爹看着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仿佛是他吃了点心一样,爹有时也吃点碎末。每天,我都会提醒爹:“点心吃完了,我要那盒子玩儿。”其实,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怕爹忘了给我点心吃。点心终于还是吃完了,我对盒子也没了兴趣。
  

等我稍大一些,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家里有七分自留地,全部种上了红薯。于是,红薯就成了家常便饭:蒸红薯、炒红薯、红薯粥、红薯干、红薯面饼子,吃得我都快变成红薯了。尽管这样,总算不挨饿了,但从小时候起,我的胃口就不好,容易反酸,可能与吃红薯过多有直接关系吧,以至于到现在见了红薯我都害怕。

有一年,先生在开垦的荒地里种的红薯收了四五百斤,他每天乐颠颠地吃红薯,我却一口不敢吃,熬粥放上几小块红薯,喝了也吐酸水。我常常感叹,吃红薯长大的我,怎么就跟红薯“犯冲”了呢?

现在想想,童年的饥饿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了我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苦难。我庆幸自己有很强的承受力,在困难、贫穷和饥饿的煎熬中,没有逃避,坚韧不拔,更没放松一丝对理想的追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稳定的工作与收入,战胜了贫穷与饥饿。但曾经的饥饿记忆,却时时萦绕在心底。尽管饥饿再也没来光顾我,但我一直保持着小心与谨慎,勤俭与节约,也许是童年时代穷怕了,总怕自己一觉醒来会重新挨饿。饿肚子的滋味再也不想体验了,唯有不忘过往,知足常乐。
莫言说:“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源泉。”如今,生活在衣食无忧中,我仍然奉行着简衣素食,因为经历过饥饿的人更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权贵们饭桌上一掷千金,没怎么吃的饭菜就倒进了垃圾桶,在我看来,这是在糟蹋农民的血汗,这是在犯罪。我是农民的女儿,深深懂得农民春种、秋收的辛苦。饥饿是生命的闹钟,它告诉你应该如何面对贫穷与富足,这钟声回荡在心底,让你从容淡定,让你珍惜拥有,让你不忘初心……
王秀英:笔名含英咀华,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退休前任教于黄骅二中。黄骅作协会员,湖州作协会员。《望月文学》特约作家,获2018年度十佳作家称号。现为骅东老年大学书法班、国画班学员。喜欢散文、诗词,偶见诸报刊。人生信条:路虽远,行必至;事虽难,做必成。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

  • 【微小说】岁月 /贾社权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点击上方"山水文苑"订阅我,每晚十点前陪你赏析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山水文苑陪你赏析 岁月 (微小说) 二十年前. 看着他唇上日渐变浓的绒毛,爹说:该给你张罗 ...

  • 老民国故事:许瓜子(续)

    阮班鹤老民国故事系列: 国破山河在--许瓜子 (二) 许瓜子的叫蚂蚱车走到哪里,后面总有背着包袱拖着孩子的难民厮跟着,一溜一串,像是游行的队伍.有的是在他跟前打听寻找逃难路上走失的亲人,有的是托他帮忙 ...

  • 你好,这是我的“李焕英”

    照片是1996年春天拍的.最右边发顺耳后的女子,就是我的"李焕英". 我的"李焕英"名讳刘桂荣,但在村里,几十年,人们一直叫她:"谁谁他娘" ...

  • 令人泪目的一首诗:门后空留教子棍,堂前再无唤儿声

    积极心态管理2020-03-03 往昔经年此屋中, 柏树梁上燕雀鸣. 燕窝仍在燕已去, 如今杂草满院生. 陋室空堂百事哀, 严父慈母已不再. 追忆双亲千般好, 大哭一声儿回来. 昔日欢笑满庭院, 人丁 ...

  • 沧州王秀英:童年的记忆之八 捉蚂蚱

          童年的记忆之八 捉蚂蚱 王秀英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在那里.每逢佳节倍思亲,闲坐的时候,常常想起少年时的点点滴滴,想起在母亲身边的幸福时光.那时候,日子虽然清苦,但有浓浓的亲情. ...

  • 沧州王秀英: 童年的记忆(六) 书包裤与蓝上衣

       童年的记忆(六)  书包裤与蓝上衣 王秀英 生活今非昔比,写下这些忆苦思甜的文字,勉励后辈,亦留作纪念. 有一次,收拾女儿放在床底箱的衣服,才发现女儿的衣服真是太多了,从小到大,四季的衣服摞了好 ...

  • 沧州王秀英:童年的记忆之二 烤棉衣

           童年的记忆之二 烤棉衣 王秀英 新春伊始,气温也慢慢回升.早上起床不再怵头,穿着睡衣去厨房热饭,也没感觉到有多冷.边做饭边望着窗外,我想起了童年时起床的情景,想起了父母一起为我烤棉衣的一 ...

  • 沧州王秀英:儿时的记忆,鸡蛋摔了以后

       童年的回忆之三四        儿时的记忆,鸡蛋摔了以后 王秀英   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花零钱都靠家里养的那十几只母鸡.我是家里的老小,鸡下了蛋,我每天可以吃一个,其余的都卖了钱补贴家用.有 ...

  • 沧州王秀英:童年的回忆之第一次挨揍

       童年的回忆之十四 第一次挨揍   王秀英   我的母亲勤劳.善良,脾气也极好,事事格外容忍,待人温和仁慈,从不说伤人的话.母亲和睦邻里,心疼晚辈,在街坊间口碑极好.母亲教育孩子也总是以表扬.鼓励 ...

  • 【原创】内蒙古|王秀华:《红皮鸡蛋》

    原创作者:王秀华|内蒙古赤峰市 <红皮鸡蛋> 我的生日被父亲的老同事王平老师记得死死地,40多年过去了,每次见面,总会聊起.记得刚毕业时,王老师和我聊起,我还不信,觉得他忽悠我,怎么可能记 ...

  • 【原创】内蒙古|王秀华:《“中奖大户”》

    原创作者:王秀华|内蒙古赤峰市<"中奖大户"> 一命二运三风水,这句话你听过吗?其实完整的说法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 ,九交贵人十养生.命是指 ...

  • 沧州王秀英:莺啼序 ·​ 怀念慈母

          莺啼序 · 怀念慈母 王秀英     阳春适逢忌日,寐娘亲相见.眼含泪,投入慈怀,诉说过往期盼.须臾短,千言万语,哪知最是儿心愿.骨肉分离去,飘然遁影轻叹. 年少时光,享尽母爱,似明珠偶拣 ...

  • 【原创】内蒙古|王秀华:《婚姻》(下)

    原创作者:王秀华|内蒙古赤峰市<婚姻>(下) [原创]内蒙古|王秀华:<婚姻>(上)从后厨出来,就听见"哈哈哈,哈哈哈--"的笑声,一阵接着一阵,好几个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