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愿景
课程愿景是当前课程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关于课程愿景,我阅读了一些资料,形成了这样的理解:
愿景是所向往的前景。(《现代汉语大词典》(第5版))愿景是人们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愿景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它含有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期待、探究与描绘。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课程愿景就是理想课程的蓝图,是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追求在课程上的体现。课程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和载体,所以确立正确的课程愿景对于学校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余小茅副教授在《论我国的课程愿景》一文中提出我国课程五方面的愿景: 人文愿景、文化愿景、社会愿景、国家愿景和生态愿景。
对这五种课程愿景,余教授展开了研究,阐述了如下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的摘录)。
课程的人文愿景就是要充分表达让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真实生命的个体即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课程知识的领悟、知识生成方式的选择、课程评价手段的自我调控等方面的主体身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拥有与课程知识相遇时的美丽和生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人“遨游”在课程知识的“海洋”中仍然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精神自由的天空。课程的人文愿景昭示我们在思考课程的诸多问题诸如课程知识、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等时,必须把人置于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充分达成每一个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着的美好愿景。课程的人文愿景应该更有助于人的整体性存在的生成,更有助于实现教育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崇高使命,更有助于达成教育作为人对人的灵肉交流活动的理想。因为教育是一个让人成人的过程,一个不断从内在去丰富做人的人性化的过程,一个不断提升做人的层次与境界的过程。
课程的文化愿景首先要关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这是最起码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基础。课程的文化愿景就要着力恢复人们对于自己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心,荡涤一切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卑情结。课程的文化愿景主张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我们的课程文化理当具有上述中华文化的学习精神和恢弘气魄,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课程的社会愿景首先是课程应当承担起匡扶社会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作为学校教育的课程“应当承担起为学生提供知识、品格、道德见识的重要职能”。其次,课程也要为塑造担当社会道义和遵守法律的合格公民尽一份责任。
课程的国家愿景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层涵义:一是家国观念与全球意识的有机整合。二是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课程在提升每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应该注入新的内容,应该把对每个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建基于他们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深切感悟与认同之上,建基于对于自己国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与制度文明的深刻认识之上。三是关注乡土乡情,热爱故乡。
课程的生态愿景主要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各种课程的多元共存,构建起一个多元的尊重差异、尊重多种声音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图画。二是各种课程种类的平等对话, 要达成不同课程资源的平等对话。
余教授指出,美好的课程愿景应该充分彰显课程与人、课程与文化、课程与社会、课程与国家、课程与课程等诸矛盾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把课程真正建基在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文化的全面领悟、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文明进步以及课程本身的动态平衡等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