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档案:津市兴衰话沧桑(一) 2024-05-08 09:41:03 (图片来自网络)抗日战争以前,澧县、临澧、公安、松滋等县的棉花、稻谷、杂粮、油菜、小麦、豆类、花生、水产等;石门、慈利、大庸、桑植、鹤峰各县的桐油、木材、皮大梓油、药材、雄磺等均通过水运来津市集散。远销汉口、沙市、宜昌。到民国初年,“美孚”、“亚细亚”、“德石古”等洋行分别在津市设立经营处。洋货销量倍增、农副土特产品输出日渐增多。津市已经是湘西北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了。津市最兴盛的要算药行了,民国元年以后陈九思、源远长、吉庆恒、协和生相继开设。到一九三零年间,药材市场已日益繁荣。当时有聂隆盛、隆兴和、源远长等著名的药铺十大家,彭仁昌山货药行五家,从业人员二百零六人,资金十二万元(银元),营业额为七十万元。津市批发、零售药材的来源,有的从川、会、广、浙等地进口南药,有的直接从产地采购,地产药材主要交易雄黄、木瓜,每年二千桶(每桶200市斤),木瓜近万担,这些土产药材,大部分由当地药商收购转手外运,主要去向湘潭、汉口、重庆,有的运营口、香港。1936年时津市外销雄黄每担最高价三十九元,最低十二元,全年运销量为三千四百担,销往汉口、四川一带。大庸运销津市粉葛每担最高价十二元、最低价十元、年销量一千担。(以上价为银元)三十年代,除源远长、吉庆恒、济康专营批发外,源顺义、协和生、隆兴和(批发、咀片兼营)六家年经营额分别都在十万元(银元)以上。津市药业之所以能较稳定地得到发展,有得天独厚的几个条件:一是地利,津市位居九澧门户,又属集散市场、是湘西及鄂西鹤峰县等地产药材(包括山货土产)外运必经之地和集散地,并能就地换回工业品及所需外地药材;二是津市药业资力较为雄厚,货源充足,具有吞吐能力,附近各县难以比拟,湘西一带药材当地极少收购,更乏人远途运销;三是津市药业老板与帮工全是江西人,经营药材有经验,且讲究质量。而距津市较近的沙市,当时仅有恒春茂一家经营药材批发业务,卖的原包毛货,质量不及津市。因此,不论本省的南县、华容、安乡、澧县、临澧或是湖北的公安、松滋、石首、江陵等毗邻津市的地区,均有很多药店来津购药;四是有雄黄、木瓜优势,虽非地产,而集散于津市,外运各省以至香港市场,一直畅销,称为“津市雄黄”驰名国内外。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津市市场一度出现繁荣,是历史上商业集散市场的鼎盛时期,药材行业也不例外。主要是一九三五年涨大水,滨湖一带澧阳平原大部堤垸溃破后,土地异常肥沃,一九三六年又风调雨顺,农业获得数十年罕见的全面大丰收,大量的粮、油、棉等农副产品上市,盛产药材的澧水上游各县,亦纷纷运出当地药材下津市换购布匹、纸张等日用工业品和所需川、会、广、浙药材。另外,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和长沙“文夕”大火之后,日本侵略军到处发动攻势,湘中、湘南交通中断,货源阻塞,尔后津市邻近宜昌、沙市相继失守,洞庭湖区布雷,长江水运中断,敌我对峙,战争胶着。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津市成了“保险箱”,各地难民逃到津市,摆个摊子就能做生意。汉口、沙市、宜昌、河南等地商人,也纷纷携带货物来津市营业,城市人口陡增,达十七、八万人(含流动人口),这时,药材行的设立如雨后春笋,不断兴起。计有同和、豫湘、恒兴、竞成、久康、天庆、吉泰、信成、兴成、公益十三家,主要集中在城隍庙街和三洲驿一带。当时三斗坪已有一些药材挑子来津,药材行大部分是代客买卖,亦有部分自营,业务以黄友恭开设吉泰为最大,因其与老河口等地均有联系。经营批发咀片的大小药店共二十四家,人员近三百人,资金达八十万元(银元),年营业额比抗战前增长十倍,这一时期,雄黄虽未开采,但湘西和鄂边地区十多县的山货药材,源源不断运到津市集散,加之南北药材交流业务更加活跃,直线上升,最多的是川、广、浙及进口药材,亦应有尽有。一九四一年,在日本侵略军封锁下,运输很困难,除部分通过水运往长沙绕道下广东、浙江、江西一带外,由津市经湖北三斗坪入四川的旱道开辟,津市成为沟通湘、鄂、川的交通枢纽。从江北沦陷区大批偷运来津的有布料、百货、西药、染料、瓷器等,旱路批运入川。从四川运入川盐、川糖、木耳、药材、部分偷运江北。此时的津市,畸形发展。盛及一时。加上主要靠津市至三斗坪之间崎岖山路,这条川湘孔道,担负着大后方物资交流主要任务。三斗坪是鄂西山区的一个小山镇。从津市出发,入湖北西斋,经茶庵寺到三斗坪,全程四百余里,来往运输,全赖肩挑背负,摩肩接踵,不绝于途。仅津市药材行店每天就要发出五百个挑子,多时达六、七百挑。当时几家药材批发店,货源不愁,又不需资金,货由药行送,货款五至十天,反正鱼咬尾(即前搭后帐),批发业务首推协和生,不分淡旺季、每天从早到晚,应接不暇,原来业务不振,难以支持的隆兴和、饶同仁、吉庆恒也相继而起,全市年营业额达一千万至一千二百万元(银元),当时也是津市药业鼎盛时期。全市商户达1200多户。小商小贩比比皆是。新码头两边通道,为湘北逃难的难民摆设一长条百货摊点,经营小百货,生意非常兴隆。特别是津市夹街(现今西河街),酒家如雨后春笋,粉馆面馆,蓬勃发展。川菜馆、湘北馆、下江馆,各显特色。一九四三年全市达七十多家。当时人们用“小南京”来形容津市的繁荣。但是,好景不长。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长江水运恢复,大批外藉商人歇业返乡,人口回落到战前水平。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长沙、武汉、沙市等地市面恢复,药材业务转回归武汉、湘潭,十三家药材行相继迁移或歇业,津市药材市场开始恢复抗战前的状态。尔后,解放的消息自北而南,不少资本家怕共产,偷偷抽走资金,如源远长一次用二十万(银元)资金换成桐油、棉花等物资运往长沙。协和生也抽走大部资金在长沙买房子,囤积药材,做好退路准备。津市药业的一度繁荣从此渐衰。 资料来源:津市文史资料 赞 (0) 相关推荐 我是她的过客 我是她的过客 写在前面:湘鄂边界有座古镇名"津市",旧时有"小南京"之称,我曾在此读过一年书,她是我见到的第一座"大城市",那时,我从乡下去 ... 津市“津市澧水二桥通车”纪念邮戳纪念封 津市“津市澧水二桥通车”纪念邮戳纪念封 两个香囊方,一个治失眠,一个治嗜睡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治疠".这当是把草药带在身上防病的最早记载.臭如蘼芜,表示这是一个气味雄厚具辛香味儿 ... 谁能看清美丽下的哀愁 前言: 我习文学,最初是写小说.这源自于初中语文老师何家伏先生的一段话,他说,邻村的老师曹东岳好厉害,写了10万字的小说. 少年时代的我当时就惊呆了,那时的语文课本薄薄的,估计不足一万字,而曹老师竟能 ... 澧州档案:津市兴衰话沧桑(三) 津市的书纸业 清末,津市书纸店,最早以"堂"为牌名,有聚贤堂.会文堂.三元堂.义元堂.崇文堂五家. 民国十年(1921年)以来,发展了仁昌祥.郑聚兴.义元堂改为义元长,前后共有七家 ... 澧州档案:津市兴衰话沧桑(二) (图片来自网络) 澧州档案:津市兴衰话沧桑之一 津市的百货业 清末民初津市有百货店16家,其牌号及经理人如次:春泰(贺春阶).春源(贺家祥).成章(罗云卿).厚记(宋兴太).光明斋(胡普生).新新,正 ... 澧州档案:津市首富张思泉 张思泉与"镇大美孚煤油公司" 津市最大的买办资本家首推大名鼎鼎的张思泉,最有气派的外商经销处,就是他经营的"津市镇大美孚煤油公司". 张思泉原籍澧县城关镇,生于 ...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四章 世纪忧患●洞若观火 让津市快点起飞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 (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易宗明) 津市后湖 第四章 世纪忧患 作家谢冕在世纪末留言中说:"又到了一个世纪的尾声.当二十一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如今活着的几代人都还 ... 澧州档案:澧水航运的辉煌 (图片来自网络) 曾经独占鳌头的长津轮驳公司 方越飞整理 津市地处澧水下游,东濒洞庭湖,水路四通八达,逆澧水而上,航船可达临澧.石门等县,顺澧水而下,可达常德.益阳.长沙.岳阳和湖北的沙市.宜昌.武汉 ...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一章 国家战略●澧育惠兰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 (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易宗明) 第一章 国家战略 这是一个托起中国梦的时代!"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14年均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接轨国家&quo ...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二章 千古兴盛●城市基因 镌刻在历史墙头的古澧州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 (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易宗明) 第二章 千古兴盛 澧州博大精深,她化成声音,就是澧州大鼓,就是澧水号子,就是澧州荆河戏:她幻成情感,就是嘉山顶上孟姜女念夫针 ...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三章 历史清盘●火焚电桩 张之洞奏请岳常澧道移驻岳州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 (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易宗明) 1920年的澧州全景图 第三章 历史清盘 曾经,在澧县还不叫澧州的时候,澧阳平原有着比沅水流域更为灿烂的史前文明.曾经,澧水流域设澧州, ...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五章 战略喊话●民间发声 从呼之欲出到其势已成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 (长篇报告文学 作者/易宗明) 第五章 战略喊话 澧州,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营造津澧融城的各种力量正在悄然汇聚.如何协调津澧新城与区域发展的矛盾,解决短期与长远的利益冲突,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