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桥

桥,在颐和园的人文建筑中可以说是最为壮观、最具张力的一种造型艺术,是颐和园景色的点睛之笔。各式各样的桥,连接着景物,划分着园林的结构,营造出“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江南意境。

多少次游颐和园,总是为它的富丽堂皇、秀美华丽而倾倒。然而,又觉得佛香阁过于奢华,谐趣园过于纤巧,苏州街过于世俗……

我自己的观点,在颐和园千般景色之中,最为幽静浪漫的只有西堤,特别是西堤六桥。

沿着西堤漫步,冒着冰冻严寒,顶着夕阳黄昏,既没有桃红柳绿,也没有鸟语花香,心中有的是一种恬静和温暖。

颐和园西堤有六桥:最北端是界湖桥,其余依次为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这几座桥名,多取唐诗的意境。如镜桥和练桥是取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和“春江澄如练”。柳桥则是取自杜甫的“柳桥晴有絮”。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高拱石桥,它通体洁白、柔和、匀称,恰如一条玉带,在颐和园的桥中,最富盛名。

这里别的桥姑且不论,单表豳风桥。

豳风桥原称桑苎桥,由于桥面一带原有水村居、耕织图这样一些与农事有关的景点而得名。那么,为什么把“桑苎桥”改名为“豳风桥”呢?据说,“桑苎”间近“长主”,而慈禧的丈夫咸丰,名为奕泞,“泞”与“苎”同音,虽说当时“奕泞”已死多年,还是要避讳。

豳(音bīn)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彬县。“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

陕西彬县是一部没有编年的史轴,也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史书。有人说,到彬县看黄土有多厚,就知道彬县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多深,从公刘建治立“豳”开始考证,有史实追溯可稽。也有人说,到彬县看古迹名胜,就知道彬县积淀了众多震烁寰宇、穿越时空的古迹名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化育了风光旖旎的自然神秀,她会让你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里有地貌形似卧龙,故称“周墓蟠龙”的公刘墓;建于唐代陕西省第一大佛,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的大佛寺;陕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侍郎湖”;挺拔秀丽,显示了宋代精湛高超建筑艺术的开元寺塔;山环水绕,形似太极,色彩斑斓,景色宜人的太极湾;景色清幽,尤其冬天冰凌晶莹剔透,堪称神奇的石龙窝;水帘灯山天下、花果山石堡……

《诗经》豳风共七篇。我比较喜欢其中的《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这首诗宛如一幅农事速写连环画,每幅画面虽寥寥数笔,环境,人物却无一不生动。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走过豳风桥,堤岸上小草青翠、垂柳条条。想象当年古人站在桥头吟诗赋词的景象,看着眼前络绎不绝的游客,有一些浮想联翩。是啊,这座桥,此时此刻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张泛黄的信纸,是一曲谢幕的挽歌,更是一段沉淀的岁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