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628期:苦日子长本事,好日子添毛病,诸葛亮反复强调的一个字 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628期#

在讲解历代家书家训的时候,诸葛亮的《诫子书》是我讲的最多的一篇。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12年,也就是公元234年,身患重病的诸葛亮在病榻之上给年幼的儿子写了这一封家书,其中就讲到了修身养性、做人做事、立德立言、学习进步的深刻道理。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在《诫子书》开篇连续三次提到了“静”字:第一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第二句“非宁静无以致远”;第三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在短短的只有80多个字的《诫子书》当中,孔明先生连续三次强调这个“静”字的意义,这件事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分析一下。

按照《三国志》的史料记载,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他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我觉得孔明先生的家乡应该搞一个“诸葛亮节”一类的文化活动。诸葛亮自幼父母双亡,十几岁就背井离乡,流落到湖北荆州地区,可以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生活条件上也比较清贫。不过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孔明先生依然努力读书,研究天下形势,抱定远大的志向,等到了孔明儿子这一代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写作《诫子书》的时候,诸葛亮的身份是蜀汉的丞相,封武乡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所以孔明的儿子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请大家注意,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是特别容易振奋精神,努力进取的,这个时候动机强,上进心比较强,有忍耐力,即使吃点苦受点罪也能坚持下来;但是相反在荣华富贵的条件下,动机就会比较弱,因为眼前日子已经非常好了,所以就没什么上进心,贪图享受,而且变得比较敏感和脆弱。从这一点上讲确实是“艰难困苦长本事,荣华富贵添毛病”。

其实从我们当今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大家也可以发现,60后、70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基本上属于短缺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缺食物、缺信息、缺书籍、缺吃、缺穿、缺物质,所以60后、70后就会动机比较强,就会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努力改变现状。但是情况到了90后、00后这一代就完全变化了,这些年轻人生活在丰富的年代,资源丰富,物质丰富,信息丰富,可以说是不缺吃不缺穿,要什么有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下,肯定人就会变得比较安于现状,动机就会变弱,心态上面就会有贪图享受,敏感脆弱的倾向。

所以你看,很多70后的家长一张嘴都说我们那时候教育孩子没那么困难,好像是我爸我妈训我两句我就进步了,他们也没有一天到晚检查作业,狠抓学习,你看我也进步了,但是为什么现在这一代孩子就这么难管?为什么这些看起来非常有用的简单直接的狠招,在这一代孩子身上都不管用了?这里边其实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背景变了。这个时候就要把“硬管理”变成“软管理”,使用一些温和引导的方式,关注非智力因素,进行榜样示范引导,自我生成,先抓成长再抓成绩。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哪件事至关重要?孔明先生的《诫子书》里边已经给我们强调了,就是“静”字,诸葛亮自己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他看到儿子现在生活条件特别好,物质上资源上都非常丰富,所以他才特殊的强调这一个字的重要性。实际上这个“静”字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情绪管理,调整心态;第二层是节制欲望,不贪图享受。孔明先生告诉儿子,情绪管理是修养的起点,是战略的起点,是学习进步的起点,只有做到了控制情绪,做到了不贪图享受,才能有未来的成长和进步。

那要做到这个“静”字很简单,就是从身边开始,从眼前开始。情绪管理方面,要注意跟家人的沟通和交流,能做到积极开朗,乐观阳光,不乱发脾气,不恶言恶语;生活享受方面,能做到简朴简约,适可而止,不搞铺张浪费,不搞有求必应,大吃大喝,讲吃讲穿,奢侈炫富。

请大家注意以上这两方面的事情都和嘴相关,你看不说恶言恶语,调整情绪,这是管嘴;不搞大吃大喝,奢侈浪费,这也是管嘴。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上的一些小事藏着天地大道,在易经上就是“颐卦”的奥妙之处,这正是“要修心先修口,温和坚定向上走”。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