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记忆(二)
童年的生活是忘不掉的记忆,除了那时的单纯外,更主要的是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情景,成为了一生不可磨灭的印迹。
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正赶上了穷。但即使穷了光景,穷了穿戴,却终究穷不了童年贪玩的心。
那个时候,没有积木,没有拼图,更没有平板电脑。记得每到课间休息或放学,放假,同班的或邻里间的孩子们都会聚在一起翻片儿。片儿是用装香烟的烟盒叠成三角,分正反两个面。规则便是用你的三角把对方的煽的翻过个去便算赢。
那时穷,大人们谁也抽不起好烟。当时有一句俗语“穷“官厅”,富“迎宾”,不穷不富“大境门”。像“火车”“风竹”“勤俭”“海河”“三羊”等等,都是便宜的烟。烟赖了烟盒自然也不好。因此,用不了一会,厚厚的一摞,便很快会输光。直到上课了仍耿耿于怀。
除了反片儿还有抽陀螺。我们那时叫甩猴儿。那时的陀螺都是自己用木头做成的圆锥形,在锥形的下方嵌进去一颗轴承的珠子,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以便转动的时间长。有的人珠子多,便在上面挨着钉一排珠子。转动时明晃晃的一圈,特别的好看。尤其在“猴”子的上面和侧面染上红绿黄相间的颜色,旋转起来特别美观。
打“受罪鬼岗”也是一种玩法。至今我也没搞清那个岗子怎么写。就是在空阔的地面上按布局摆上石头,分开哪个是“老爷”哪个是“小鬼”等。站在远处扔石头。当然,扔出去的石头砸中哪个,奖罚都是不一样的。
“推圈”是一种技巧。用过去箍木桶用的铁环,手里拿一个用铁丝做成的底部u型推杆,推着铁环往前滚。一个好的滚圈手,能在任何时候都把推杆对准铁环,或转弯,或在很窄的物体上来去自如而不会跌倒。
每年冬天,大家都会去河里滑冰车。冰车是一个大约50厘米长方形的木板,下面分左右钉两根木条。在木条的下面再钉上差不多等长的铁丝或钢筋,以便在冰面上滑行。人坐在冰车上,或盘腿坐着或两条腿伸出前面。手里拿两根钢筋做成的冰锥,类似于滑雪一样。
河面上虽结着冰,但每当中午过后,冰面上就会出现“淹水”(这个淹字不一定准确)。或许是冰车下的钢筋把冰的表面擦起了碎冰屑,还是河的上游本来就又流下了水。反正冰的表面会有一层薄薄的水,时常溅在身上,把棉衣棉裤打湿。
童年时玩耍的项目很多。踢毛(踢毽子),打锁(儿),互扔土坷垃“开点仗”,打鸟,当然还有那些不规矩的偷瓜,偷杏,偷桃甚至也偷西红柿。
童年是清澈的也是青涩的。清澈到透明而无丝毫杂念。而青涩则是青自还未成熟,涩则便有些苦的感觉。终归是那一代人的经历,好在那时并未觉得苦。
责编:康所平 图文:侯常新